小处不可随意——衣冠礼仪杂谈

 中国自古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穿衣有一套非常复杂规范的礼仪。

改革开放前,人民普遍贫困,在温饱得不到解决之前,穿着上也就没那么多讲究,再加上当时的政治气候所局限,因此,举国上下,男女老幼几乎是一水的蓝、黑、灰、黄的单色调,式样也就是中山装、列宁装和军便装。虽然服饰单调,但对公共场合下的服饰穿着还是有一定限制的;还记得那时的影剧院、百货商场等大型公共场合门前都有针对男士“穿背心、拖鞋不得入内”的告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改善,人们的服饰从色调到式样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尽管之前也曾发生过对港裤、喇叭裤等一类“奇装异服”举国喊打的情况,可变化还是以不可阻挡的潮流蔓延开来。随着时代的变迁,观念的更新,与时俱进的人们也逐渐适应时代的潮流,人们思想上潜移默化地接受了着装意识和审美观;从此,那种色调单一,式样呆板陈旧的着装历史使命宣告结束,而色泽艳丽、样式新颖、款式大方、穿着舒适的潮流服饰自然、大方地登堂入室,受到人们的普遍青睐也就不足为奇了。

如今,不仅是年青人,就连老头老太太的着装也正在紧跟时代的步伐,君不见,那些满头银发的老人,身着色泽鲜艳、式样新颖的服饰,昂首阔步、光彩夺目地走在大街上,已成为城市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这些可喜的变化说明,当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持续不断地提高,尤其是精神面貌的变化使得人们更加热爱生活和享受生活。物质文明有力地推动着精神文明的发展,新时期的春天悄然降临。

曾几何时,体现文化和内涵的穿衣礼仪却已经被现代一些人给淡忘了,大庭广众之下,甚至于隆重场合之中,他们随心所欲,穿着随意,尤其是一些年青女性更是穿着透、漏的奇异服饰招摇过市,既不庄重更是不雅,把粗俗当高雅,以丑陋为时尚,令人侧目。人们现在虽然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因此,要求他们置办出席各种场合的礼服既不现实也无必要,可是穿着得体、大方,举止文明应该能做到吧?有人就因为穿着这件看似很小的事上裁了跟头。

前些年,我们单位一位刚参加工作的小伙子,看起来人很老实,而且写得一笔好字,正好局里需要用人,单位就推荐他去,虽然属于临时借用,但或许因此而能改变其人生轨迹也未可知呢?可没想到的是第三天他就被局里退回来了,一问才知是因为穿着随意惹的祸。原来是他到局里的第二天,闲来无事时,就在局办公楼的楼道里晃悠,恰好被开会回来的局长撞见。局长看见一个小伙子上身穿着印有古怪图案的文化衫,下身着一条花花绿绿的大裤衩,脚趿一双人字拖,在各个办公室门口探头探脑地张望。局长的警惕性还是蛮高的,喝问是谁,在干什么。小伙子要是老老实实地说出是局里临时借用的可能也没事,可他不认得局长,反而大大咧咧地说我是在XX局里上班的,你是什么人?你有什么资格管我呀。气得局长当即叫来保卫科的人,一问才知原委。局机关是政府的一个部门,是一个行业的窗口,岂能容忍如此不拘小节的人随便出入?局长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于是,小伙子就灰溜溜地回来了。为此,单位领导也挨了局里的批评。

我们历来以“华夏民族”自称,也以“华夏”而自尊自信,那么,我们为什么叫做“华夏”?《左传·定公十年》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穿衣虽然是小事,可它体现的是一个人的素质和文明程度;个人的素质和文明程度的高低,彰显的是一个集体、一个城市乃至整个社会的素质和文明。民间虽有“穿衣戴帽,各人所好”一说,可事关公民的素质和礼仪文明,那就是大事。因此,个性着装不能不分场合地依你所好,尤其是窗口单位就更不能不拘小节地率性所为了。

社会文明需要全民参与,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身体力行,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文明社会离我们还会远吗?

责任编辑:吴玲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