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原生态的客家古村!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石门特色的吊脚楼。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石门村逶迤在山间的木房子。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石头墙石头路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老人家言笑晏晏。

它宛若一位无欲无求的老者隐身深山;它没有申报4A、5A景区的追求;她是一个平民化质朴自然的客家古村;鼓声一响,他们唱戏;锣声一鸣,他们吃饭;山鸟一叫,他们起床……如果你愿意把原生态的客家古村当作旅行的目的地,福建宁化石门,就是了。
   文/图 俞祥波 

   椿凿屋是客家人温暖的家


   过宁化县中沙乡楼家村,驱车约8公里,就进了白云深处的客家古村——石门。汽车一驶入,瞬间,狗吠声四起,打破了古村的宁静。
   这是一个建在山梁上的村落,大部分房屋为椿凿屋。椿凿屋是一种木结构房屋,为宁化客家民居三大建筑结构之一。古时候,客家人多依山傍水而居。在崎岖不平的山林、丘陵中,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木头为主,巧加穿凿,建起一座座别具特色的房子来。
   随着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铺开,砖混结构的新房子在逐步蚕食着这些分布在宁化大小数千个村落里的椿凿屋。而石门,竟然还拥有90%以上的木结构房屋,不能不让人眼前一亮。
   盖满青瓦的椿凿屋,成排成片,在山中一进高过一进,高低错落。连接他们的石头路铺设在村落各处,宛如血管延伸至角角落落,形成柳暗花明幽深博大的村居格局。房子的布局和形状非常有特色:有的挂在山壁,然后在底下用石块垒成高高的墙基,再用数根圆木顶着做支撑,形成吊脚楼状;有的低矮却宽敞,在圆周与高度之间制造了一种不对称,显得特别古拙有趣;有的夹在一上一下两条石块小道中间,推窗下望无所恃。
   石门的椿凿屋没有雕梁画栋,没有精致的镂刻,没有奢华的摆设,只是沉默而古朴,简单而大方,别有一番情调与大气。


   古朴的民风是它的标签


   这里住的大多是温姓。村支书介绍,查族谱得知,宋朝末年就有村庄。村子海拔700多米,处在白云与绿色围抱当中,是天然氧吧。这里大部分房屋都显得老旧,大多没人住,有些甚至破败不可居住。
   “十来年前还有100多户人家,现在只有40来户了。都搬走了,这里不好赚钱,又偏远,有本事的人都搬到外面去了,中沙、城关,甚至三明或者更远的地方。”村民老温说。老温,76岁;老伴姓罗,75岁,老两口留守这老房子。
   已是下午一点多,老俩口竟然还没有吃饭。在石门,时间是一个被淡忘的概念。人们率性生活,形成自己的习惯,到习惯的某个点了,就吃饭,就睡觉,就下地,就到屋檐下晒太阳……走进了他们家,椿凿屋里显得凉爽舒适。老人热情邀请我们一起吃饭,完全没有我们是陌生人,是闯入者就产生吃惊与防备。菜蔬,粗茶、淡饭,老两口,别有一番滋味。
   温大爷说,村里不少家庭常住的其实只有一两个老人,年轻人都搬走了,偶尔会回家来看看。“儿子也曾要把我们接走。我们没走,舍不得这里,已经住了大半辈子了,习惯了。”罗大娘说。椿凿屋冬暖夏凉,住着不错,就怕漏雨。“老了,上不了屋顶,翻不了漏。漏雨房子容易塌。”由于缺乏打理,没有翻漏,很多房屋都快倒塌。温大爷以前上过一次屋顶,结果摔了,住院花了好几千。“幸亏医保报销了大部分。现在我们都请人来翻检,100多块钱一天。”其实,椿凿屋还怕一事,就是火。如果发生火灾,后果很严重,基本上,一个村子都会烧成瓦砾。当地人很重视防火,这么多年来,房子因没人打理,破败的,倒塌的,但没有发生过大的火灾。
   村里人说,现在水泥路修过来了,自来水通了,生活方便多了。可人们还是不断迁走——这里除了种几亩稻田,没有别的收入。青山,木屋,古朴,却留不住人。村里原本有家碾米厂,前不久也搬了,自家没有那种小型机器的农户碾米得到8公里外的楼家村去。
   年轻人走了,留守的老年人正在老去;房屋一幢幢朽败,倒塌;田地和小径渐渐长草,荒芜。石门,正渐行渐远,走进历史。


   祁剧是割不断的文化香火


   “咚,咚咚。”突然传来鼓响。我才想起,石门的祁剧表演可是远近闻名。  
   祁剧(宁化人土称“湖南戏”)是湖南地方大戏剧种之一,发源于湖南祁阳县。唱腔高亢粗犷,带有浓郁的山野气息。据《宁化县志》记载及考证,祁剧传入宁化已达270余年。
   祁剧唱腔念白用的是祁阳土官话,与宁化话同为客家语系,较为接近,一般人能听懂一些,受到宁化人民的喜爱。
   石门祁剧有200多年的历史。据说,当地有一座200多年的古墓,墓主人是一位祁剧老艺人,因此坟墓建成了舞台形状,但现在已经有些塌了,很难看出原貌。村里的祁剧团经常受邀到宁化其他乡镇演出。正月的时候,他们会到县里一些村子演出。
   “我老公就是剧团的鼓手温统德。”碰巧遇到一位妇女,说起了祁剧团。据她介绍,团里有二十多个人,年龄从14岁到70多岁不等,以年轻人为主,但基本都搬到城里去住了,温统德是惟一长住村里的剧团的人。剧团平时排戏也很少在村里,由于村子里的人数少,今后很难得再回村里表演。
   据剧团的温贤华介绍,石门剧团目前正购置新的戏装设备,忙着各自工作,接戏后晚上组织排练。祁剧由村里在外的年轻人传承,在政府部门的扶持下,顽强地生存着。或许,石门村的人可以搬走,搬空,但祁剧依然能把石门的风情传承下去,把村里的人连结在一起,永不断裂。
   临离开时,不禁怅然,不知何时能再来石门,并且可以品土菜,听祁剧,观青山,睡椿凿屋。

 

责任编辑:lambert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