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服饰与代称
古代不同阶层的人有不同的服饰,人们因以不同服饰的名称来作为不同阶层的人的代称。
乌纱帽:自南朝刘宋以来,乌纱帽便在民间流行,无论官民,不分贫富,都戴乌纱帽。至明初,乌纱帽成为官员专用的帽子。《明史·舆服志》:“洪武三年定,凡常朝视事,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虽然清时已将官员戴的乌纱帽改为红缨帽,但人们仍习惯于将乌纱帽作为官员的代称。
簪缨:簪和缨,古时达官贵人的冠饰,杜甫《八哀诗·赠左仆射郑国公严公武》:“空余老宾客,身上愧簪缨。”旧因以为做官者之称。如:簪缨世族(世代做高官之家)。
扌晋绅:亦作“缙绅”、“荐绅”,扌晋为插,绅为大带。旧时高级官吏的装束,亦用为官宦的代称。《晋书·舆服志》:“所谓扌晋绅之士者,扌晋笏而垂绅带也。”
黄裳:黄色表示尊贵,穿黄裳意味着臣居尊位,因而黄裳成了将做君主的太子的别称。卢照邻《中和乐·歌储宫》:“黄裳元吉,邦家以宁。”
珠履:缀有明珠的鞋子。《史记·春申君列传》:“春申君客三千余人,其上客皆蹑珠履。”因而珠履成了豪门宾客的代称。李白《寄韦南陵冰》诗:“堂上三千珠履客,瓮中百斛金陵春。”
纨衤夸:亦作“纨绔”。古代贵家子弟所穿的细绢裤,引申以称富贵人家的子弟。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纨衤夸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青衿:亦作“青襟”。《诗·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毛传:“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旧因以指读书人。杜甫《题衡山县新学堂呈陆宰》诗:“金甲相排荡,青衿一憔悴。”明清科举时代则专指秀才。
布衣:即平民。《盐铁论·散不足》说,古时普通人在八九十岁以前只能穿麻衣,这些普通人叫“布衣”。《史记·李斯列传》:“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
青衣:古时地位低下者所穿的服装。婢女亦多穿青衣,后因用为婢女的代称。白居易《懒放》诗:“青衣报平旦,呼我起盥栉。”
巾帼:古代妇女的头巾和发饰。《晋书·宣帝纪》:“亮(诸葛亮)数挑战,帝(指司马懿)不出,因遗帝巾帼妇人之饰。”后作为妇女的代称。如:巾帼英雄。
裙钗:古代妇女的服饰,因用为妇女的代称。《红楼梦》第一回:“我堂堂须眉,诚不若被裙钗。”
此外,还以“麻衣”作为赶试举子的代称,以“绅衿”作为地方绅士和在学的人的合称,以“褐”(褐夫)作为贫苦人的代称。军人则以“同袍”相称,并以“袍泽之谊”作为相互之间的友谊之称,等等。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