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国古代饮食:为何明代船员没有坏血病
本文摘自中新网 作者:吴启基 原题为:《名人吃喝那些事儿:饮食不只是吃吃喝喝》

中国人自古就有食色性也的想法,一个普通人既是如此,一个名人,就更精彩。笔者对于饮食,只求温饱,并没有庖厨的经验、伙食的认识,但对名人的饮食故事,却有莫大的兴趣。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中国历史积淀丰厚,地域广大,到处的饮食文化,千里不同风、万里不同俗,根据各地的食材物产,可以在杯盘碗碟之间互争长短,各自精彩,而且,肯定又是源远流长。客观环境如此,长期来围绕吃喝,也就有了许许多多引人入胜的逸闻趣事。
最近看到的《名人吃喝那些事儿》(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是对名人饮食文化的问本寻源,也对涉及这些名人的一次厨房厨艺大追查。
写法远学术而就轻松
可贵的是,本书图文并茂,写法远学术而就轻松,65个名人饮食故事,资料翔实。有好些是以前未之前见的“新视觉”、“新味觉”。本书所写名人,从中国的第一位宰相伊尹到殿后的当代著名学者于光远,其中对和东南亚关系密切的中国明代大航海家郑和,更有不少新发现和新说法。该书每人写个千多两千字。上桌美味,看是一碟碟的小菜,却使四方看官、八县老饕感受到“阅读的饱感”。
该书介绍先从将饮食的色香味融入治国方略的伊尹开始。题目是吸引人的《从厨子到名相》,中国自古有“治大国若烹小鲜”之说,说的就是此君。
研究者说,伊尹原名伊挚,尹为官名,甲骨卜辞中称他为伊,金文则称为伊小臣。伊尹是中国第一位食神,他是首个运用“调和之法”操作烹饪的庖厨,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平民宰相。
关于伊尹的出生,也富有高度神秘的神话色彩。古代两本大书《吕氏春秋》与《水经注》,全都记载:当年一位有莘国的女子在采桑时,无意间在一棵大桑树的树洞里,拣到一名身带血丝的男婴。女子把弃婴抱去献给国君,国君再把他“转赠”给他身边的一位厨子,也就是后来伊尹的老爸。国君赐男婴姓“伊”,这就是伊尹的出生和来历。
过后有人追查弃婴来历,这才弄明白:他的母亲住在伊水边,梦中神人告诉她,看到家里的石臼出水,赶紧往东走,千万别回头。第二天早上,她看到石臼果真出水,赶忙喊邻居逃命。她往东走了几里地,忍不住回头一望,大事不好!自己的家,果然已成泽国。可是,说时迟,那时快,她的身体,也马上变成“空桑”(树洞)。
把厨艺转化为国家管理方法
伊尹和饮食文化有关系,不只因为养父是个段数很高、大王身边的御厨,还因为他能活学活用,把厨艺转化为经世致用的国家管理方法,形成史书上所写:“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的一番高论。“汤”,是指中国的皇帝商汤,是他对伊尹另眼相看。从而发现,伊尹不仅是个烹饪高手,还具有经天纬地之才。于是“提供直升机”,把他从低低在下的奴隶,升格为高高在上的右相。
好奇啊!伊尹到底和商汤说了些什么高论?
他说:“君之国小,不足以具之;为天子然后可具。”因为天下还有很多“肉之美者”、“鱼之美者”、“菜之美者”、“饭之美者”、“果之美者”,都不在你的管辖之下,待你得了天下,成为天子之后,才有机会遍尝这些佳肴美食。大王听到,心花怒放,立马邀他入阁拜相。
往后官运亨通,伊尹辅佐商汤,打败暴虐的夏桀,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改朝换代的宏业。他先后辅佐过5位天子,奠定了商朝600余年的基业。
以上说的是饮食文化如何影响中国的政治,现在要说的是,饮食又如何成功了中国伟大的航海事业,也就是明代郑和的七下西洋?
明代船员没有坏血病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1519年,当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远洋船队从欧洲向太平洋进发。三个月后,有的船员牙床破了,有的船员流鼻血,有的船员浑身无力,待船只抵岸,原来的200多人,活下来的只有35人。人们对此找不出原因,这种严重的病,后来被称之为坏血病。
反之,中国古代的远洋船队却没有船员患坏血病的任何记载。郑和七次下西洋,从来没有闹过一次坏血病。后来调查中国船员的食谱发现,是绿茶、黄豆及中国船员用木桶在船上种植新鲜菜。它们富含丰富的维他命C,使中国船员免遭坏血病之苦之害。
曾随郑和远航的巩珍在《西洋番国志》所附的敕书中,对郑和船队的出洋饮食,有如下记载:“下西洋去的内官合用盐、酱、茶、酒、油、烛等件,照人数依例关支。”郑和率领庞大的240多艘海船、2万7400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谊。郑和每次都从苏州刘家港出发,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远航有七次之多。最后一次,宣德8年4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逝世。民间故事《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将他的旅行探险称之为“三宝太监下西洋”。
书中说,郑和到过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郑和率领庞大船队下西洋,每次航行长达两年到三年,如此庞大的队伍,在漫长的海上航行会不会挨饿?途经国家和地区,他们是否到处尝鲜?为什么郑和的船队不曾有哥伦布、麦哲伦船队的败血症威胁,这都引起后世学者的研究兴趣。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