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酉阳新发现10公里“川盐古道”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为蜿蜒盘旋的“川盐古道”。 邱洪斌 摄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为渝东南唯一在“川盐古道”上保存完好的关口-西屏关。 邱洪斌 摄

这是一条隐藏于武陵大山中的青石古道,每一块青石板上都分布着当年背盐人用打杵歇气时留下的杵印。27日,记者从重庆酉阳县宣传部获悉,该县在今年旅游资源普查工作中新发现一条长约10公里、保持完好的“川盐古道”。

据国内有关专家介绍,“川盐古道”是一条源于四川东部(今渝东),对鄂、渝、湘、黔交汇地区产生巨大影响力的贯穿整个中国腹地的运盐古道。古道因盐而兴,成为推动经济、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连接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的纽带。因盐是维持人类生命、生存的基本物质之一,国内外学者评价,“川盐古道”的形成和畅通有着比“茶马古道”更为重要的意义,因而被誉为“南方丝绸之路”。而在酉阳,因盐成就了“钱龚滩、货龙潭”的商业传奇。在龚滩古镇,至今还保留着家家户户挂“盐灯”的传统和与盐相关的“大业”盐号、半边仓等文物景点。随着现代交通运输的发展,“川盐古道”因其路途艰险,逐渐被人们遗忘。

自古以来,“川盐古道”一直是酉阳丁市镇到董河和宜居两个乡的交通要道,只是古道和到董河宜居的乡间大道在洞溪垭的十三弯(小地名)分路,一条朝南到董河、宜居,一条向北,沿川盐古道上酉阳、下龙潭。尽管有了公路,但古道还是丁市镇厂坝村和董河乡附近村民赶场和学生上学的便捷通道。古道路幅宽的地方有2-3米,窄的地方只有50公分左右,还伫立着渝东南唯一在“川盐古道”上保存完好的关口—“西屏关”。

据初步考证,“川盐古道”在酉阳境内全长125公里,丁市镇境内有30余公里。保存完好的古道从洞溪垭绵延至与铜鼓乡交接处的桥岩垭口。当年,背盐人从酉阳的龚滩镇出发,经金鱼穴(两罾乡)、朝天馆(天馆乡)、丁家湾(丁市镇)、桥岩垭口、三岔坝(铜西乡)、隘门关、铜鼓潭(铜鼓乡)、石垭子(板溪乡)、山黛沟到龙潭镇,艰难跋涉,年复一年穿行在这条古道上。

目前,为保护开发“川盐古道”,酉阳县将邀请专家编制《川盐古道旅游开发规划》,启动市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做响“川盐古道”旅游品牌。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