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庙遗址 五溪先民的浪漫往事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江市岔头乡岩里村一个叫高庙的地方,因为考古发现而一举成名。高庙遗址已升级为“高庙文化”遗址,彻底颠覆了五溪之地是蛮夷之地的观念。

高庙遗址于1991年、2004年、2005年进行三次大的挖掘,出土成果震惊中外。2005年的全国十大考古发现排名第二位的就是湖南洪江高庙遗址。

8月10日尽管已经立秋,太阳仍像个火球一样挂在天上。“溯源沅水”团队跟着洪江市文物管理所所长易盛韩来到高庙遗址。这是一个四周为坡上面较为平坦的台地,原先上面有一座庙,每当沅江涨水,大水淹到庙的屋檐下就不再往上涨,人们认为庙里有菩萨保佑,纷纷前来烧香,高庙地名由此而来。

易所长兴致勃勃地带着我们走上岗地,绘声绘色地跟我们描述脚底下的重大发现:“这里是一个祭祀场所”,“这里发现了屈肢葬人体骨架”,“这里出土了绘着凤凰图案的陶器”“这江边是个垃圾场,几米厚都是螺壳和动物骨头”……高庙遗址2005年开挖后已经全部回填,珍贵文物已经全部入库,这片小丘岗上又被农民种上了当季的作物,只有桔子树下那些被翻得满地都是的螺壳,让我们看到了一点7400多年前的遗存。站在这片神奇的遗址上,毒日头下瞬间的眩目让人有些惶恐,易所长从容而自豪地讲解缓缓地在晌午时分的太阳下响起,不断地为我们还原着高庙先民生活的场景。

迥异于农耕文化的“鱼肉”生活

这里出土的石器与农耕文明的澧阳平原的石斧石锛不同,以厚重的砍斫器和用作刮削工具的石片石器为主,更多的是石球、石锤、石砧。结合出土的大量螺壳、鱼骨和鹿、猪、麂、牛、熊、獾、象、貘、犀牛等动物骨骸来看,当时人类获得食物的主要手段是以渔猎、采集为主。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开挖时发现堆积如山的螺壳、鱼骨、动物骨骸最厚达7米多深,且沿高台边沿向江边推进。按理说这些都是先人美餐过后产生的垃圾。易所长戏称,那时候可能就出现了现代社会才有的垃圾处理烦恼。

考古证明7400年前这里已经出现了驯养的家猪、养殖的水螺,陶罐中出现的稻谷被专家们推断为以物易物而来。从这些出土文物的描述中,我们勾画出一幅高庙先民在沅江边“大鱼大肉”的渔猎生活。

浪漫图案上的世界之最

陶器装饰艺术是高庙文化最突出的特征之一。高庙出土了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距今约7800年左右的装饰有凤鸟、兽面和八角星象等神像图案的陶器;出土了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白陶制品。出土的各类釜、罐、盘、簋、支座等器物,器形复杂而富于变化,这些陶艺从制作来说,它已告别了原始的捏制水平,大部分器物都装饰有戳印篦点纹连缀而成的各种复杂图案,进入了高级的轮制阶段,特别是有的白陶器采用了浅浮雕的手法,还出现了朱红色或黑色的矿物颜料的彩绘和填彩艺术及彩绘图像。

在这背靠大山面向沅水的岗地上,以鱼肉为主食的高庙先人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为什么会日出江花?为什么会风雨雷电?为什么飞鸟凌空?高庙先人头脑中的十万个为什么变幻成了一个个陶罐上极富想象力的图案。有的獠牙兽面附着双翅,有的飞鸟头戴羽冠,双翅载托太阳或八角星翱翔天空,有的描绘太阳跳出地平线从波涛中冉冉升起。有的在带双翅的獠牙兽面纹两侧各立一“梯阙”式建筑,显得庄严神圣,这些高庙文化中最能反映当时人类思想与生活的图案,十分浪漫。考古专家在这些图案中读出了“象耕鸟耘”的最早的神农画像,在石雕人头像额上的“月”字形符号上看到了象形文字的萌芽,高台耸立的“梯阙”图,则成为人类保留至今最古老的建筑图。两扇风帆的豪华棂船图,应是世界交通史上有关风帆船史的最早记录。还有世界上最早的一幅“画舫图”,挂着祭神的长鼓的高塔图是世界最早的高塔式土木建筑图画,施有朱彩的大量“火凤凰”图案是世界上最早的凤凰崇拜……高庙图案中出现了很多世界第一。

神秘的宗教色彩

那天,我们站得最久的地方是高庙遗址大型祭祀场,这祭祀场距今约7000年左右,是目前所知中国同期史前遗址中,年代早、规模大,且保存有所需各类设施的祭祀场所。祭祀场面向沅江并按南北中轴线布局,北面正中为主祭场所,正前方有一直径约2米的圆形祭祀坑,在高庙上层遗存中出土了部落首领级的夫妻并穴墓和四人合葬墓。往南,分布有大量排列有序的祭祀坑,“祭祀坑”有“人祭坑”和“牲祭坑”。在“人祭坑”内两具遗骸头部均有被利器猛烈击打的迹象,这是拿活人做祭品的证据。

易所长拿着一幅出土陶器上的“梯阙”纹图案告诉我们,专家们把这图案与祭祀遗迹相对照,发现它或许就是当时祭祀场高梯架亭台式建筑的摹写,是一幅场面生动的祭祀死亡。这个祭祀场就在我们现在所站的地方。这一说让我们有了错位于时空的灵感,一幅画面出现在我们眼前。7400年前的某一天,这里正上演着一场祭灵法事,鬼神、杀戮、血祭都在诡异的鼓声中起舞,巫师的咒语与旌幡一起飘荡。被选中陪葬女毫无挣扎地蹲在了墓坑的角落,一腔喷涌的鲜血溅在正要烧制的陶器坯胎上,那充满灵性的图案便附着了人的魂魄。

7400年后,高庙文化遗址中出土了一具女性人体骨架。这具骨架保存完好,呈侧身屈肢姿势,右手托着右腮、下巴,左手自然地夹在向后弯曲的两腿之间。骨架的盆骨较大,骨骼纤细,牙齿磨损较大,因此可初步断定该骨架系成年女性。骨架的长度是153厘米,专家估计此人生前的身高应该在160厘米左右。

高庙出土的祭祀场所把中国宗教文明史向前推进了3000年。

高庙文化的遗传密码

考古认为,高庙文化存续的时间大致在一千年左右。高庙文化不但影响了同时期的长沙大塘文化、稍晚的浙江河姆渡文化、珠江三角洲文化、江浙一带的良渚文化、山东的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中原的仰韶中晚期文化和商周的青铜文化,还向西传播到了西亚,影响了那里的苏美尔文明,在印度、埃及等古文明中,也可找到高庙文化的影子。例如高庙文化中的“双鸟拥人面,面颊上画了两颗象牙”的图案,到了河姆渡时期、双鸟拥人面依旧,但两颗象牙不见了,头上还加了一顶三尖皇冠,到了良渚文化时期,象牙被獠牙所取代,头上则装上了牛角,双鸟被黥到了双颊上,而三尖皇冠被夸大成更宏伟的太阳神冠,说明在良渚文化时期,牛耕已取代了象耕,大象已经不受崇拜。巨大的“太阳神冠”显示了神权已经进一步巩固。中原仰韶文化的中晚期的艺术陶器中,也出现了相类似的长有獠牙的鸟形“神农氏神徽”。高庙文化的影响在现代人的生活中都能找得到。现在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妇女的织锦上,还保存了“双鸟朝神人图”、“双鸟朝嘉禾图”、“双鸟朝阳图”等图案。

不可思议的高庙文化以基因的形式进入了中华文明的遗传,生生不息。因为高庙文化的发掘,改写了中华文明发源于北方的定论,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沅水之滨,五溪之地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责任编辑:倪冰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