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抹珠光照紫檀:华美绝世的紫檀镶嵌工艺

紫檀和宝石,两段醇厚的岁月,两种流转的光华。

当它们于古典家具的艺术形式之中相遇,以神来之笔描绘了艺术的瑰丽画卷,在一明一暗之中,深沉与绮艳交相辉映,为世人诠释紫檀家具之美……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化百宝为墨,以珍木作纸

早在商代,人们就将磨制成各种形状的绿松石镶嵌到漆器之上,这就是木镶嵌的早期雏形。经过唐宋两代的发展,这种镶嵌技艺逐渐繁盛起来,并多以螺钿、金银、文石、瓷片等为主要镶嵌材料,将其嵌入木材之中,组成丰富多彩的图案。明代末期,扬州工匠将这种技术进一步改进推广,用多种珍贵材料在漆器上镶嵌出华美的图案,让世人为之赞叹的“百宝嵌”就此诞生。钱泳《履园丛话》中云“周制之法,惟扬州有之。明末有周姓者,始创此法,故名‘周制’。其法以金银、宝石、珊瑚、珍珠、碧玉、翡翠、水晶、玛瑙、玳瑁、青金、绿松、螺钿、象牙、蜜蜡、沉香等为之,雕成山水人物、树木楼台、花卉翎毛,嵌于檀梨漆器之上。大而屏风桌椅、窗棂书架,小则笔床茶具、砚匣书籍,五色陆离,难以形容。真古来未有奇玩也。”

紫檀生百景,清宫玉生辉

木制品上镶嵌百宝的工艺在清代发展到了极致,对于清中后期的家具制作,甚至内檐装修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清朝统治者追求雍容、繁缛的艺术风格,极为讲究工艺效果,往往在木器上镶嵌的玉石都价值非凡。宫廷中的家具多为镂金错玉,争精斗巧,以奇为胜。同时,嵌镶图案也讲究吉祥寓意,如以玉石、玛瑙、象牙等名贵材料在木器上嵌出桃、石榴、佛手和瓜果等纹饰,以表达“多福多寿”、“福寿连绵”之意,不仅形成了鲜明的艺术风格,同时也显示了清代工匠高超的创作能力和精湛的镶嵌技术水平。同时,与清朝统治者追求奢华的装饰风格一样,他们对木材也有独特要求,在众多名贵木材之中,紫檀因其色泽深厚、纹理不明显、易雕刻镶嵌且最为昂贵,成为皇宫之中木器镶嵌的首选木材。以圆明园的木器为例,有些殿堂大到门窗家具,小到箱盒文玩,很多都采用了这种镶嵌工艺。清朝吴振棫在《养吉斋丛录》中说:“嘉庆二十二年园中接秀山房落成,两淮盐政承办紫檀窗棂二百余扇,其窗皆高九尺二寸;多宝架三座,高九尺二寸;地罩三座,高一丈二尺。有万寿长春、九秋同庆、福增贵子、寿献兰孙花样,俱用‘周制’。”可见当时紫檀镶嵌工艺在皇宫之中甚为流行。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清式紫檀嵌五彩玉南官帽椅

寻精工秘技,叹古意今韵

由于紫檀镶嵌技术复杂,不容易被掌握,随着清王朝的衰亡这门工艺逐渐走向了没落。故宫博物院专家周京南在撰文探讨清代宫廷嵌玉家具时,曾为目前市场上嵌玉家具的难觅踪影而惋惜,担忧这一工艺手法的失传与消失。伴随国内古典家具行业的发展,已有个别古典家具企业(如区氏臻品)在这一领域不断探索,努力使镶嵌家具这一艺术形式再次焕发出夺目光彩。

提到紫檀镶嵌,除象牙、黄杨木、螺钿、理石、瓷片等材料之外,另一种最常见的形式就是镶嵌玉石。工匠在制作紫檀嵌玉石家具时,首先要对玉石的色泽、硬度、形状进行挑选,然后再按照需要进行打磨、雕琢,玉石的硬度高于木材,雕刻难度比较大,制作起来很费时间,并且需要有专业的玉石加工者进行雕琢。紫檀镶嵌家具与普通紫檀家具相比,由于涉及工序环节更加复杂,对工艺要求更高等特点,导致整体制作周期较长。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清式紫檀嵌黄杨人物扶手椅

此椅以透雕攒接工艺为修饰,攒接之处变化多端,形态各异。椅背以黄杨木嵌人物图案。四腿间用横枨连接,枨下安有罗锅枨式牙子。整体形制疏朗而不凋敝,纤柔而不纤弱。设计上有创新之举,为当代佳作。此椅背板以五彩玉石镶嵌人物图,人物一情一态,惟妙惟肖,背板下开壸门式亮脚。座面上下均攒接拐子纹,如柔藤绕木,互为偎依,极具妙趣。方腿直足,步步高赶枨,赶枨下复加罗锅枨。此椅刚柔并济,秾纤而俱妙。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清式紫檀镶五彩玉石富贵牡丹纹宝座

此宝座为五屏式。五围板面均用五彩玉石镶嵌富贵牡丹纹,牡丹下方有嶙石兰草,上有雀飞蝶舞,春意盎然,整个图画构思清丽脱俗。彩玉色泽华美,质感圆润绚丽,而紫檀则纹理细腻缜密,色彩沉稳内敛,两者相配,对比映衬,互为天成。宝座座面下有束腰,鼓腿彭牙,内翻马蹄,落于托泥之上,牙条与腿足皆满饰浮雕百芳斗艳纹,雕刻精细,饶富生趣。近观宝座,雕缋满目、千姿百态;远观宝座,色彩凝重、富丽堂皇。深得清代宫廷家具之形神意韵。

后记:

不仅是紫檀镶嵌工艺,如今镶珐琅彩、描金漆、雕漆工艺等家具装饰工艺也都难得一见,作为中国传统工艺技术之一,紫檀镶嵌是木镶嵌发挥到极致的一种体现,而用这种工艺制作出的古典家具或工艺品,因其独特的审美表达和精湛的技艺,拥有较高的艺术和文化价值。例如文中所示例的区氏臻品的紫檀镶嵌家具,经过十几年的研究实践,其制作工艺已十分成熟,并获得消费者和收藏家的喜爱。在此,我们希望有更多红木家具企业加入到传统工艺的恢复和传承中来,不断提升红木家具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