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齐徳哈仁石器遗址”记录人类过河智慧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齐徳哈仁石器遗址”位于新疆哈巴河县加依勒玛乡齐德哈仁渡口附近,考古专家曾在这里采集到石核、石镟、石钻、凿形石器、石珠等细石制品达200余件。

走到“齐徳哈仁石器遗址”处,就如同穿越时空一般,让人仿佛置身于八千年前的石器时代。据了解,这里不仅是阿勒泰地区乃至新疆北部远古人类活动的主要地区之一,还是额尔齐斯河上出现最早的渡口之一,最早生活在这里的人类发现,树干在水里会漂浮,而且树干越粗能负荷的重量就越大。

据了解,这些聪明的古人类逐渐发现,圆柱形的树干在水里不稳定、会翻滚,人在上面坐立不稳,无法在上面活动,他们便用石斧、石锛、锸等工具,将圆圆的树干削平。之后,他们又发现用火比石斧加工木材更为方便,便把需要保留的地方,涂上厚厚的湿泥巴,然后用火烧掉需要挖去的部分,这样被烧的部分就被烧成一层炭,再用石斧砍,就比较容易了,独木舟也就这样制造成功了,他们乘坐这种独木舟往返于额尔齐斯河两岸。后来,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为了更加方便地通行,又发明了用绳子将许多独木舟连接在一起,在上面铺设小木棍,形成了这里历史上第一座浮桥。

如今,当年的浮桥已成传说,但是,这里的桥从那时开始就一直延续到今天,如今展现在人们眼的,不再是由许多独木舟组成的浮桥,而是由钢筋水泥浇灌起来的一座现代化大桥“齐德哈仁大桥”,它不仅可以通行人、畜,还可以通行一般的汽车。浮桥传说虽被人们淡忘了,但齐德哈仁大桥发展的历史痕迹依然清晰可见,就在这座大桥不远处还有几个被遗弃的桥墩,桥墩与对面一个用粘泥土夯起的土台隔河相望,据专家分析,这个土台可不是简单的土台,而是古人用作固定浮桥的桥墩,它的轮廓与造型依然清晰,站在这些浮桥的遗迹旁,很容易让人想象出曾经的浮桥。

现在有很多人不远千里、甚至万里来到齐德哈仁,一睹这里的历史遗迹。

责任编辑:倪冰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