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榆林的吃法多

核心提示:建城于明万历年间,拥有五百多年历史的榆林,现如今还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老榆林传统菜?究竟那些才是真正的老榆林传统菜呢?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现如今,在榆林说起美食,可能很多人都会倾向于各类火锅亦或是川菜等外来菜系,而说起榆林美食也仅是老榆林豆腐、羊杂碎亦或是一些传统民间小吃。而在榆林街头,很多饭馆也一定不是卖老榆林传统菜系。建城于明万历年间,拥有五百多年历史的榆林,现如今还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老榆林传统菜?究竟那些才是真正的老榆林传统菜呢?

说起老榆林的饮食文化,一切还要从榆林的历史讲起。

榆林菜和地理位置有关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的最北部,地处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漠南缘的交界处,是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界接壤地带,也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交隔线。历史上的榆林由少数民族统治。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北拒河套,南控关中,历史上的榆林一直是军事要地,固有“九边重镇”之称。因为是军事要地,少不了要驻扎军队,所以榆林历史上多南方戍边的将士。随着将士一同而来的,也有关于南方的各种文化风俗。现今流传于榆林城内的榆林小曲,据考证就是清代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由随军塞上的江南艺人传到榆林,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不光是音律方面,历史上的戍边将士对榆林另一个重要的贡献就是对当地饮食的影响。

虽然榆林的菜系是从南方传过来的,但由于地理位置、文化风俗和本地出产的不同,榆林饮食并没有完全承袭南方饮食的特点。人们普遍的印象中北方饮食粗糙,喜欢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而南方做工精细,人们总要把肉切得很细,煨得很烂,拿精致的酒具烫酒喝。榆林因地处蒙汉交界,所以饮食中也有大块吃肉的习惯。但在做菜方面,榆林饮食又与真正的陕北饮食不同,其中也夹杂有南方饮食精致的一面。传统的榆林饮食,在用料上,讲究素荤搭配,粗粮细作;在烹制技法上,烧、烤、炸、炒、蒸、煮、熬、炖、涮、烩、溜、煨、煎、贴、氽、煽、炝、扒、焖、拌等工艺,交替使用,制作过程精到细致,不厌其烦,以求达到色、香、味、形俱全的境界。最能概括榆林传统饮食大融合的一道菜就是榆林拼三鲜。拼三鲜在烹制技法上用到了烧:烧猪肉;炸:炸丸子、炸洋芋、炸佛手、炸酥肉;煮:煮羊肉、煮鸡肉;涮:涮片粉、涮鸡蛋皮;蒸:蒸丸子、蒸酥肉;氽:氽丸子。然后加副料十多种,调料十多种,经过几十道工序烩制而成。这道菜里既有南方饮食的精致繁琐,也满足了榆林人爱食肉一锅烩的特点。

榆林菜和节日、季节有关

各个地方的菜传入榆林,不管酸甜苦辣,五味都能在榆林菜中反映出来,人们常说南方吃甜,北方吃咸,但榆林菜结合了各地佳肴的精髓。榆林饮食文化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与节日息息相关。有句老话讲,四大节,八小节,二十四个渣渣节。每一个农历节日里,榆林人都会以不同的吃食来庆祝。如清明节前一天是寒食节,禁忌烟火,要吃冷食,即吃头一天已做好的黄米摊黄、凉拌黑豆芽等;四月八,浴佛节,还吃摊黄,有“四月八,不吃摊黄不得发”之说法;五月端午吃粽子,喝雄黄酒,粽子的形状如“三角蝙蝠”,人称“三角四楼房,珍珠抱红娘,想吃红娘肉,解带脱衣裳。”五月十三,关公磨刀日,城内农人会拉上猪或羊到龙王庙祭牲,祈求关公磨刀时多蘸些水,并化为雨水滋润庄稼,然后将祭牲品立即宰杀,众人分而食之,叫吃“贺雨牲”,民谚“凭龙王吃贺雨牲”,亦由此而来;六月初,羊壮麦熟,便有了“六月六,新白面馍馍煮羊肉”之节日,现在已改成了“六月六,茄子熬羊肉”了;六月十九佛诞节,以素食为主,主菜为西葫芦(或南瓜)炸豆腐,也叫“罗汉菜”,吃了此菜能和佛结下善缘;七月十五,祭鬼神节,要蒸面花祭鬼神,人吃了祭鬼神的祭品面花后,鬼神就不会前来打扰了;立秋日,吃秋豆饭(由10余种杂豆混合熬制而成的粥),以祝贺五谷丰登;九月九,重阳节,家家户户炸油糕,糕也叫寿糕,大人小孩吃了会高福高寿、步步高升的;冬至日,煮羊头羊蹄,也叫“熬冬”,熬热冬天,冬天就会太平;腊月初八吃焖饭,意为人们说了一年的话,也累了,该歇歇了,这天吃饭时不许说话,否则会导致“多嘴多舌”。

榆林的饮食文化在四季也有不同的特色。榆林的春天并不明显,总是乍暖还寒,真正暖起来的时候已经到了夏季。过去榆林由于交通不便,天气寒冷,所以新鲜蔬菜少,到了春天普通百姓的餐桌上最多的是豆芽、韭菜、春菠菜以及前一年晒下的干豆角和风干羊肉。春季代表节日是清明节,代表菜肴是:摊黄、黄和菜、煎饼等;到了夏天,因为羊不到宰杀的时候,所以人以吃素居多,随着新鲜蔬菜的上市,人们的日常饮食就以时令菜为主。夏季代表节日是端午节,代表菜肴是莴笋凉拌、绿豆凉粉;秋季应该是老城人们餐桌上最丰富的季节,这个时候大量农作物丰收,羊也长肥了,到可以屠宰的季节,人们的碗盘中就以肉食居多,代表节日就是九月九,而代表菜肴就是羊肉炖糕;榆林的冬天漫长而寒冷,所以在入冬前,榆林人通常需要腌酸菜、储藏土豆、干粉、葱等食材,以度过漫漫长冬。冬季的代表节日是冬至日(也称熬冬),代表菜肴是:猪肉熬酸菜、粉汤等。以上仅是过去老城人的饮食习惯,虽然现如今的人们还是遵照这些传统,但由于社会的进步和交通工具的便利,过去人们只能在夏季看到的新鲜蔬菜,现在一年四季都能吃到,老榆林人的饮食习惯也悄然发生着变化。

榆林菜“羊道”曾深受帝王喜爱

榆林传统饮食一个特别之处是,过去榆林人很少吃鱼,民间百姓说“有鱼不吃鱼”,一是不会做、做不好腥气,其次榆林的鱼多为鲫鱼,刺多。所以千百年来在人们餐桌上最常见的肉食便是羊肉。榆林盛产山羊,吃着纯天然的野菜和山野草药,其肉质纤维细嫩、甘而不腻,肥瘦适中、味鲜不膻。榆林饮食里就有一道全羊席,美名叫“羊道”共108道菜肴。据传,1518年,明武宗朱厚照巡边路过榆林时,榆林总兵戴钦用“羊道”招待,武宗品尝后高兴不已,乐而不归,在榆林上帝庙和凯歌楼上一住就是3个多月,这也成为历史上在榆林居住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更有意思的是,武宗走的时候,将招待他“羊道”的戴总兵的女儿带走纳为妃子(即榆林人常说的戴妃);同时也将“羊道”的技艺带到了京城,成为达宫贵人们争相品尝的美味,这也是当时国内的第一大盛宴。后来,满族人入驻京城,建立起清政权,喜好美食的满清皇室,受“羊道”的启发,精选天下精品名菜,制作出了更为经典的“满汉全席”后,才取代了榆林“羊道”的霸主地位,但“羊道”一直流传于世。

俗语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老榆林人吕师傅说,过去,榆林城粮食主要以小米、黄米、玉米、黑豆等为主,蔬菜以白菜、土豆、萝卜为主。肉类以羊肉为主,家家吃豆腐。人们早饭多为小米稀饭、杂粮馍、黄米干饭、炒洋芋丝、咸菜;午饭多为黄米干饭、白菜烩豆腐、酸菜熬洋芋、面条、炒菜等,有时也吃猪羊肉。饭菜做法多样,吃法也讲究。如用软黄米做枣糕、菜糕、粽子;用黄米蒸饭、做黄米馍馍、用绿豆、洋芋淀粉做各种粉条、凉粉;豆腐有冻豆腐、炸豆腐、炸豆奶、豆腐皮。传统地方风味食品主要有:手扒羊肉、拼三鲜、羊杂碎、粉浆饭、茄夹子、头脑汤、菠菜烩豆腐、和菜饭、醪糟汤、沙盖疙瘩等等。从以上的食物中不难看出,虽然过去榆林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本地产的农作物并不丰富,但勤劳智慧的榆林人,还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博采各家之长,将榆林的饮食文化上升到一个极为丰富的境界。

由于老榆林菜于陕北而言是一个独特的食系。所以很难将其归类,但吃过榆林美食的人无不交口称赞。可是,即使榆林饮食有着深厚的历史,但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老榆林传统美食的传承和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现在,虽然很多榆林的饭店里还做老榆林菜,但外来厨师只是掌握了做菜的技法,并没有掌握老榆林饮食的精髓,所以大多数菜肴只有形似,味道并不正宗;其次,外来菜肴融入到榆林菜中,其方便快捷的特点,也在有意无意的制约传统菜肴的发展。记者曾经采访过一些榆林的老厨师,他们说由于过去的厨师都是师傅手口相传教出来的,所以老榆林菜系还是被相对完好的保留了下来。为了不使老榆林菜这一餐饮界的奇葩失传,他们一直在尽着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弘扬饮食文化,挖掘榆林传统菜。

如一位老厨师所言,榆林的历史和文化底蕴特别深厚,老榆林菜更是一门艺术,究竟应该要怎么样去弘扬和传承我们的文化和我们的菜肴,这或许还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

责任编辑:vike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