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菜就是一个美丽传说 孔府宴香飘两千年

[提要] 孔府菜经历了历代厨师的呕心沥血,虽然继承了孔子的儒家文化,但由于时间的间断,仍然没有得到创新和发扬。但不可否认的是,孔府菜既是我国延续最长的官府菜,又是中国菜的典型代表;既是中国饮食文化的象征,又是世界饮食文化的瑰宝。

孔府菜经历了历代厨师的呕心沥血,虽然继承了孔子的儒家文化,但由于时间的间断,仍然没有得到创新和发扬。但不可否认的是,孔府菜既是我国延续最长的官府菜,又是中国菜的典型代表;既是中国饮食文化的象征,又是世界饮食文化的瑰宝。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膳食孔府宴,胜过活八仙

孔府宴,是历代衍圣公府内的宴席,是当年号称“天下第一家”的孔府接待贵宾、袭爵上任、祭日、生辰、婚丧时特备的高级宴席,各种宴席无所不包,可谓集中国宴席之大全。

孔府菜一菜一格、百菜百式。

日常筵席分为家宴、喜宴、寿宴、便宴、如意席,对外筵席还有满汉席、全羊席、燕菜席、鱼翅席、海参席及其他件席,烹调方法富变化,以炸、烧、烤、炒、蒸为主,口味偏重醇香,选料严格,制作精细,以北方菜为基础,集全国各地之精华,汇鲁菜之大成,是山东菜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盛器方面以鱼、鸭、鹿的具象盛器搭配原料,元宝、八卦、云彩的盛器彰显意境,诚如符合孔子所言“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膳食孔府宴,胜过活八仙”、“不食孔府宴,枉来曲阜游”,是中外佳宾对孔府菜的高度赞誉。在游客眼中,圣城曲阜不仅以悠远深邃的儒家文化享誉世界,更以其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吸引八方游客心驰神往——瞻仰儒圣、欣赏古迹之余还可大饱口福,成为饮誉中外的一大金字招牌。

盛宴也分“三六九等”

孔府宴分三六九等,单就较高级的两等来说,其数量之多、佳肴之丰美,是颇为惊人的。

第一等是招待皇帝和钦差大臣的“满汉宴”。一席宴,光餐具就有404件。大部分是象形餐具,有些餐具的名就是菜名,而且每件餐具分为上中下三层,上层为盖,中层放菜,下层放热水。满汉宴要上菜196道,全是名菜佳肴,如满族的“全羊带烧烤”,汉族的驼蹄、熊掌、猴头等。另外,还有全盒、火锅、汤壶等。

10个人需整整吃4天,才能将196道菜品品尝完。

第二等是平时寿日、节日、婚丧、祭日和接待贵宾用的“鱼翅四大件”和“海参三大件”宴席。菜肴随宴席种类确定,什么席,首个大件就上什么;大件之后还要跟两个配伍的行件。如鱼翅四大件:开始先上八个盘(干果、鲜果各四),而后上第一个大件鱼翅,接着跟两个炒菜行件;第二个大件上鸭子大件跟两个海味行件;第三个大件上鲑鱼大件,跟两个淡菜行件;第四个大件上甘甜大件,如苹果罐子,后跟两个行菜,如冰糖银耳。少顷,上两盘点心,一甜一咸。接着再上饭菜四个,四个瓷鼓子,如果上一品锅,可代替四个瓷鼓子。因为锅内有四样白松鸡、南煎丸子加油菜、栗子烧白菜、烧什锦鹅脖。在后四个素菜,紧跟四碟小菜,最后上面食。

最负盛名的孔府三大宴即寿宴、喜宴、家宴。寿宴是孔府专供“衍圣公”和夫人及其尊长祝寿的特定宴席,席面富丽堂皇,要先上高摆,高摆为孔府高级宴席特有的装饰品,以江米和各种细干果构成图案,置于银盘中间,内嵌“福寿绵长”、“喜庆延年”或“寿比南山”等祝词,首献“一品寿桃”,平辈祝寿、晚辈拜寿,礼毕寿桃撤下,始上热菜,庄重典雅,颇为壮观。喜宴多为鱼翅席,席面陈铺干鲜果碟,以红枣、花生、桂圆、栗子四干果寓意“早生贵子”,各色菜馔取其“百年好合”、“吉祥富贵”之意。

家宴在孔府中规格繁多,差别较大,依据饮宴者的身份来区分宴会的档次。

一道菜就是一个美丽传说

孔府菜的命名有的沿用传统名称,也有的取名典雅古朴,富有诗意,如“诗礼银杏”等;还有用以赞颂其家世荣耀或表达吉祥如意的名称,如“吉祥如意”等等。其中有道“万寿无疆”的大菜,据说是第76代衍圣公孔令贻向慈禧太后祝寿的佳肴,“老佛爷”尝后甚悦,遂赐孔令贻“紫禁城骑马”殊荣,如今这道菜仍是孔府宴中的保留菜肴。

孔府宴对于盛器也十分讲究,银、铜、锡、漆、瓷、玛瑙、玻璃等各质餐具齐备,因事而馔而用,取其形象完美。在多种盛器中,除鱼、鸭、鹿等专用象形餐具外,还有方形、圆形、元宝形、八卦形、云彩形等器具。这些盛器点缀了席面的富丽堂皇。简言之,孔府宴的菜肴之所以有其特色,是遵循了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原则。

孔子认为“礼”是社会的最高规范,宴饮是“礼”的基本表现形式之一。因而孔府宴席一向沿袭古风旧制,让主宾坐首席,主人旁陪,施之以谦尊之礼,席面布置有首尾,上菜程序有先后,咸先淡后,浓先薄后,以炫耀诗礼之家风,礼仪庄重,程式严谨,是古代宴席的典范。

而今,曲阜市专门成立了孔府宴研究会,聘请高师名厨,查阅孔府档案,挖掘传统配方,整理制作出独具孔家餐饮文化特色的正宗孔府宴,并在继承孔府烹调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曲阜独有的儒家思想精华,创新出新派孔府宴。

责任编辑:vike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