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里坤面食:一吃一个不言传

新疆有句方言专门形容饭菜可口:“一吃一个不言传。”意思是说,好吃得都没法形容了。来到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吃了当地各种传统面食,就一定能有这种感觉。巴里坤的面食品种丰富,口感独特,造型别致,真是“一吃一个不言传”。

巴里坤的面食文化

巴里坤是哈密地区的一个小县,位于新疆东部,历史上这里汉文化的底蕴深厚,且历史悠久。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林则徐曾在巴里坤写过一些诗篇,在《马莲井子》一首诗中,就有“闻香炊饼熟”的诗句。说明在160多年前,当地的饮食文化就已很发达了,并且传到了今天,而且保留得很完整,富有明显的地方特色,难能可贵。巴里坤的美食也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重重地添上了一笔,成为巴里坤人的骄傲。

根据《汉书》《唐书》《清史稿》等书籍记载,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从汉代起就有汉族在这里戍屯。清代自康熙年间开始了大规模的屯垦,有军屯、商屯、犯屯、民屯多种形式,从而先后有数万人从内地迁居巴里坤。移民籍贯广泛,主要有甘肃、陕西、山西等地农民,同时有四川、湖南、湖北以及河北、内蒙古、天津等地的官吏、客商、士兵、遣犯。

两千多年来,中原地区的汉族就像一条季节河一样,时大时小、时断时续地在东天山巴里坤这块高山盆地里汇集、融合。这些来自各地的人群带来了各自的生活习惯、节日习俗、饮食习俗。尽管日子算不上富足,但在“吃”的方面却并不浅薄,不仅在日常生活中仍保留着本乡本土的饮食习惯,而且将饮食习俗与节日习俗紧密相连,在抒发浓浓的思乡之情的同时,也使得家乡的饮食文化这里变异、创新、传承,逐步形成了具有巴里坤特色的当地汉族面食,并具有鲜明的区域性特点和特色,达到了一面百样、一面百味的境界。

巴里坤面食经过千百年的蒸、煮、煎、炸、烙、烧、烤,口味独特、花样翻新,几乎每道面食都佐以一段美丽的传说,揉搓出了独特的巴里坤面食文化。

欲罢不能的人间美味

在巴里坤的日常面食中,有手搓拉条子、汤饭、臊子面、碱面等。其中汤饭种类有羊肉揪片汤饭、炮仗子汤饭、寸寸子汤饭、二节子汤饭、杏皮子汤饭、拨鱼子汤饭、面旗子汤饭、搓鱼子汤饭、香头子汤饭等。

在巴里坤,节日习俗中的面食有蒸饼、喜饼、锅盔、油酥馍、油果子、冬至饭、封肉盖饼子等。

巴里坤的“锅盔”始于清代。为了平息准噶尔叛乱,官府把军队粮食供给的任务交给镇西郡(今天的巴里坤县)。在此过程中,大量的锅盔为将士们提供了充裕的食物,最终保证了平叛的胜利。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为了支援抗美援朝的战斗,巴里坤各族群众都烙“爱国锅盔”——现在60岁以上的老人都清楚地记得,那时为了给中国人民志愿军烙锅盔,可谓“家家揉面,户户烧鏊”,烧好的锅盔被成麻袋地运出镇西。当地有个民谣说得好:“天爷天爷大大地下,烙下的锅盔车轱辘子大,眼看柜柜箱箱盛不下,摞在房上把房砸塌。”

而关于巴里坤面食“封肉盖饼子”,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当年天塌地陷,女娲娘娘炼五色石补天。可惜她没计算好,少炼了一块石头,西北边就留下一个洞。寒风从这个洞吹进来,正好刮在巴里坤这块地方,巴里坤就特别冷。这样,巴里坤冬寒夏不热,五谷不结。巴里坤人不甘忍受寒冷,就自己补天补地。于是每年正月二十,家家兴吃饼子,有蒸饼、烙饼、炸饼,还有封羊肉盖饼子。大家把饼子供奉在天窗上,窗台上,门顶上,凡是屋里开洞通风的地方,都要献上供品。在上供的时候,嘴里还要念叨:补天挡寒风,补地塞漏洞;天地一起补,定有好收成。

在巴里坤,还有第三种面食——时令面食。时令面食主要有艾面、群群子、菠菜面等。特点是清爽宜人,健脾开胃,色香味俱全。

独特面食文化需传承

巴里坤汉文化历史悠久,面食品种花样繁多,各具特色,不仅裹着浓浓的文化底蕴,而且还饱含着浓浓的温情。有人说:“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陕西,新疆面食在镇西。”巴里坤汉族面食是汉族群众创造并传承的一份极其珍贵的财富,是一种历史遗存下来的文化 ,是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文化形式,保存、传承、发扬巴里坤汉族面食文化,无疑为研究汉族在巴里坤居住期间的历史文化、人文习俗、哲学和美学,提供了珍贵的信息资料。

随着科技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巴里坤汉族面食制作逐渐出现萎缩,一些传统面食已淡出人们的视野,能掌握制作各类面食技艺的人日益减少,而且大都年事已高,缺少年轻的继承人,所以巴里坤汉族面食保护传承发展刻不容缓。

责任编辑:vike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