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输出,大闸蟹先行了一步
毁坏渔网,伤害鱼类,破坏堤坝……来自中国的大闸蟹在德国河流中泛滥成灾,损失被曝高达8000万欧元。大闸蟹早在1900年就开始“移民”欧洲。这种“什么都吃”的八脚猛士在欧陆江河横行,对本土物种构成严重生存威胁,成为德国唯一淡水蟹种。
正当国人摩拳擦掌地准备着,期待等到“秋风起、蟹脚庠”时好美餐一顿的时候,得知大闸蟹在德国不但不遭人待见,而且是到了泛滥成灾的地步,不知让身处大闸蟹产地并且拿它当宝贝的苏州人该情何以堪?
为什么我们的宝,到了异乡却成了灾?根据报道的情况看,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德国人并不了解大闸蟹这一物种的特性,只知道它是一个长相丑陋、杀伤与破坏力强的怪东西,却不知道其实大闸蟹营养很丰富,坚硬丑陋的外壳下面实质是人间至美的味道; 二是大闸蟹对于欧洲来说都是个外来物种,因“移民”而生硬地嵌入当地生态链,势必对当地生态平衡造成破坏; 三是相比之下,由于国内生态环境的不容乐观,实际上对大闸蟹生长与繁殖造成了限制,而在国外部分地区因为环境优良、水质清洁,反而为大闸蟹的生长与繁殖提供了肥沃土壤,滋养丰厚,于是多,于是成灾,便不足为怪了。
看到这则新闻,不少人都开玩笑地说:既成灾,那赶紧请我们过去帮助烹食了它们吧。一件让认真的德国人头痛的事,在国人却是一个充满喜感的玩笑。为什么?因为从这件事中我们看到了中外文化的差异。抛开生态等等的情况不说,同样是对待大闸蟹的态度,凸显出了两国之间饮食文化的大不同。
虽说在文化上不应该有高下之分,但我想舌尖上的感受全人类都是一样的。看到这新闻我们会心地一笑,其实是想说:面对这样的好食材竟不知如何利用!轻蔑之余,我们自己有更多可以反思的地方:我们一直在说中华民族的文化有多博大精深,但因为长期以来的隔阂,世界上许多国家对于我们的文化知之甚少,或者只知道一些概念化的印象,或者只接受被媒体选择性传播的形象,而同时我们的文化输出工作做得又很不够,尤其是少有能够深入人心的方式与品种。眼面前的大闸蟹事件是一个启发:我们值得输出的文化,可能不单单是文艺表演与孔子学院,优秀的饮食文化也许更有吸引力。
教会外国人品尝大闸蟹,或者以其他不同方式让外国人领略“舌尖上的中国”,可以成为非常成功的文化输出。这对他们来说,是懂得除了面包抹酱之外还有别的吃法、别的美味;对于我们而言,则是一次成功的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从这点上说,可不是大闸蟹比我们先行了一步?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