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滩不“申遗”更理性?(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外滩之夜

上海外滩西侧的建筑群,素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被视为上海的标志性建筑和这座城市的历史象征。早在2004年,在苏州召开的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全国政协委员赵丽宏便首次提出外滩申遗。今年上半年,上海市政府的部分参事再度提出外滩建筑群“申遗”的动议,引发各方热烈讨论和深度思考。

申遗是保护外滩的唯一途径吗?

对于民间热闹非凡的外滩申遗大讨论,上海市相关主管部门态度相当淡定。上海市文物局文物保护管理处副处长李孔三表示:“无论是否申遗,外滩的保护工作都不会停止。上海市政府目前还没有启动外滩申遗的工作,而且申遗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项综合性的复杂工程。”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外滩经历了三轮大改造。如何保护外滩,牵动着每一个上海人的心弦。

“外滩的修缮保护工作不仅要持之以恒,而且需要严谨。比如说外滩15号,它原先所使用的地毡和泰坦尼克号上的是同一品种,但是现在已经买不到了,怎么保证修复‘原汁原味’呢?我们下足了工夫,几经周折联系到生产这种地毡的原厂家,终于从德国把这批地毡运到上海。”李孔三笑言,“修旧如旧,要的就是不走味儿,这是外滩改造的宗旨。”

截止2012年7月1日,中国已有43处世界遗产,居世界第二位。外滩建筑群能否为中国的世界遗产名录再添一笔呢?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规定,世界文化遗产专指“有形”的文化遗产,包括文物、建筑群、遗址三个方面。就建筑群而言,是指那些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独立或连接的建筑群。因此,从历史积淀和文化含量上来看,外滩万国建筑群进入“世遗”可以说是“门当户对”的。

那么,西方人又是如何看待外滩的价值呢?李孔三给记者讲了一个小故事,曾有一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工作人员前来外滩考察后感慨无限,提出了这样一个建议:上海要申遗为何不将黄浦江东西两岸打包申遗呢?一面是动感十足的浦东,代表着新上海的辉煌成就;一面是风格迥异的老建筑群,彰显着老上海的魅力风情。古今融合、新旧并存,这不正是上海最独特的文化景观吗?

申不申遗,在沪上引发热议。同济大学教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表示:“申遗我是支持的。”但作为古城保护专家,他也向记者道出了自己的担忧,“申遗无疑要选择城市中最具历史文化价值、最有代表性和独特性的建筑。说到上海申遗,外滩当然值得也够格,但是我认为外滩目前保护得挺不错,倒是石库门的保护迫在眉睫,中西合璧的石库门是上海乃至中国的一大建筑特色,而目前却面临着濒危的困境,不保护就可能会被破坏甚至消失了。”

“申遗不是目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才是最重要的,如果能够对外滩进行很好的保护,是否进入世界遗产名录又何关紧要呢?”阮仪三说,若是申遗成功了,如何按照约定条款进行保护,怎么使用,这些都需要有良好的对策,不然会处于被动的地位。他说:“目前不申遗可能会更理性,成熟之后再申遗未尝不是件好事。”

外滩内涵要突破狭隘的文化观念

在外滩是否申遗的民间热议声中,支持和反对派议论的一个重点是如何看待外滩折射的文化DNA。

“外滩建筑是殖民者盘剥中国留下的罪证,是中国人曾受屈辱的印迹,为何还要申遗?”反对派质疑外滩建筑带有浓重的殖民色彩,代表着是殖民文化。他们认为,申遗的目的首先是弘扬、彰显本国的历史文化,凭什么要自揭伤疤,长洋人志气呢?

“在这里,不出国门,你可以领略到哥特式、巴洛克式、罗马式、古典主义式、文艺复兴式、中西合璧式等风格迥异的建筑形式之美。”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教授马清忠阐释道:“建筑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万国建筑群的显著特征是它的包容性、实用性和多元性,它集中体现了海派文化包容开放的独特魅力和引力优势。”

“我们必然反对政治上的殖民和财富上的掠夺,但是若把外滩建筑打上殖民色彩的烙印,并将其作为申遗的绊脚石,这种思想就是狭隘的文化观念和虚伪的民族主义了。”马清忠说。

简单的贴标签式的泛政治思维,不利于人类优秀遗产的存续和保护。对此,阮仪三说,申遗并不只是“红色”的,只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展示辉煌历史”,这是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一种误读。“看看秦始皇陵、金字塔、长城、广岛原子弹爆炸地、奥斯维辛集中营……如果按照狭隘的文化观念和历史态度,这些‘奴隶主义文化’、‘封建主义文化’、‘殖民主义文化’又怎会出现在世界遗产名单上呢?”

“外滩是中国近代史的呈现,也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物证。当游客穿梭于一座座性格鲜明的建筑物之间,遥望着浦江对面高耸的金茂大厦和东方明珠,耳边响起优雅的外滩钟声的时候,相信他们应该能够看得见中国进步发展的脚印。”阮仪三说。

文化遗产不是发展商业的摇钱树

在近现代历史上,上海一直是中国的商业和文化中心。据清嘉庆的《上海县志》载:“上海为华亭所分县,大海滨其东,吴淞绕其北,黄浦环其西南,闽、广、辽、沈之货,鳞萃羽集,远及西洋暹罗之舟,岁亦间至。地大物博,号称繁剧,诚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也。”而黄浦江畔的外滩,则是近代上海的城市名片,一直吸引着络绎不绝的中外游客。外滩申遗,将会对上海的旅游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如果单从商业利益来考虑,申遗意义不大。因为申不申遗,成不成功,外滩建筑的形态特征不会改变,它始终都是上海都市旅游最具吸引力的景点。”上海外贸学院旅游系王怡然教授认为。

这种观点在上海旅游系统有一定市场。上海市黄浦区旅游局一位工作人员也表示,申遗不申遗,外滩都是客观存在,你不申遗,外滩可以按照上海市都市旅游发展的内在要求自由发展。

也有行政部门人员对“申遗”的复杂程度感到棘手。“上海申遗,远比人们想象中困难。外滩不是一个封闭景区,目前管理外滩的部门政出多门,有浦江办、市容管理部门、航运和交通部门、环保部门等等,我们原曾设想在迎新倒计时节目上在江对岸搞一个像世博会开幕式弄过的水面烟花平台,最后都知难而退。”黄浦区旅游局一位官员透露。

华东师范大学旅游系教授楼嘉军说:“申遗或许会对上海的旅游宣传产生助推作用,扩大市场影响力,但是在旅游开发功能上会受到制约。”他认为,如果外滩申遗,建筑群里里外外要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约定条款来保护,在某种程度上也会限制当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空间和想象力。

马清忠指出,外滩是来上海必去的旅游目的地,也是颇具价值的公共艺术空间,不能单纯地以商业眼光来对待。他认为,外滩在打造“区域地块商业价值”的同时应考虑到文化、旅游和人文价值,将其使用业态与国际化发展联系起来,开辟一块供大家体验感受的区域,增加文化休闲的功能。“上海的城市战略发展要审慎地思考如何更合理地利用外滩的资源价值,而且要与上海的品质相适应。”这位一直以来都在密切关注外滩变化的美术工作者建议道。

“最怕的就是利益驱动下的申遗。”阮仪三说。近年来,我国从北到南,从西到东,一股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热潮席卷各地。自1995年以来,基本以每年两项的速度保持递增,并有54项预备名录中的世界遗产在陆续申请中。“申遗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让很多地方对它趋之若鹜,但申遗后潜在的问题不容我们忽视。”

阮仪三强调,申遗的实质是为了留存优秀的文化遗产,我们要把其中有价值的东西加以继承、提升,为今后的建设发展服务。目前我们的许多城市只看到其现时可以利用的一面,把申遗看做是提升城市知名度,发展旅游事业甚至是谋求政绩的一种手段,假保护之名,打着申遗的旗号,片面地追求商业利益这是最可悲的。

“上海面对外滩申遗的呼声‘岿然不动’,未尝不是件理性的明智之举,申遗不是发展商业的砝码,我们应该抱着让城市更加美好的愿望去面对它。”阮仪三教授,从专业角度作出了他的评价。

责任编辑:vike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