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的栖居—红木家具与现代书房文化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笔下,为我们描绘了古代文人雅士的书房缩影。书房是传统文人和封建社会士大夫阶层特有的心灵栖息地。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衍变,以红木古典家具书房用品为载体形式的书房文化,在大、中城市里悄然兴起。尽管现代书房与历史上的达官显贵、文人雅士的书房相比,发生了显著的改变。“但是以红木古典家具为载体的书房文化,作为古今历代文人意匠的勤劳智慧的结晶,还依然担当着文化传承的使命”。很多中产阶级,希望在自己现代的居室中设计出一隅属于自己心灵空间栖息的小天地。

中式书房:诗意的栖居

现代家居中,拥有一个典雅、幽静,“古味”十足的书房、一个可以静心潜读的空间,无疑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享受。都市人愈来愈希望自己时尚简约的家中也能有古色古香的书房,而中式古典的书房家具,比如简单简约的明式书桌、书柜、椅子、书橱、博古柜、花几、字画等,是人们的首选。

朋友杜均先生,是名建筑设计师。作为建筑设计师,他追求的是生活中的意境。意境,从建筑学和家居的角度来讲,是一个与诗意【poetry】紧密联系的词。他对传统的中国古典文化特别喜爱,很想拥有一处中式风格的、属于自己的茶室或书房。他认为,中国传统的古典工艺红木家具最合适。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他在居室的一隅,一个仅仅有十来个平方米的空间,按传统的中式风格,装修了一处既是书房、又是茶室的一块小天地。书房仅有一把几座,两把椅子,一组明式的茶案上摆放几个产自宜兴丁山的紫砂茶具,一张简约的明式书桌,未加任何粉饰的四壁,悬挂“宁静致远”的书法作品。整个书房的布置,可以说简单之极,这种看似简陋的“陋室”,让人无处不感受到静谧、盎然的诗意。这种诗意的附着、并以此生成隽永的审美意境是现代板式家具和欧式家具所无法体现的。他说:“以我的经济能力,我不可能购置大件、成套的古典红木家具,但是,拥有这简单简约的几件红木家具的陋室,让我体会到空间、景物、气氛统一表现的某种意境,一种拨动心弦的诗意”

在喧闹的都市中,恬淡清雅的陋室生活,使人怡然自得。在激烈变化、浮华、喧闹的现代都市生活中,简约、简单的明式家具布置的书房,有一种静态端庄的美、有种返璞归真的情调。在这种生活中,可以寻一份怡然,一份心静若初的感觉,可以享受“诗意的栖居”的境界。

静谧书房:怡然听风

一位朋友,醉心于中国古典文化,他说,那种现代的板式家具,如同白开水,没有味道。最近装修新居,他在面山的居室一隅,从莆田仙游名艺名居古典家具公司购置了明式书桌一张,圈椅一张,书橱一对。当地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书为他题写的“观山轩”书法条幅,悬挂于白色的墙壁上。条幅题跋则取自元代张养浩的“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倚杖立云沙,回首看山家。” 在这里,看窗外,青山叠翠,云雾缭绕,山因云彩的晦明变化而变化,云与山共高下,微风吹过,树叶沙沙,鸟鸣唧唧,让人感受到了那种月夜清风的怡然情趣;回首看,简约恬淡的明式古典家具,在环境的衬托下,让居室更显幽静、秀美、隽永、典雅。一股书卷气扑面而来,颇有文人风范。无论白天夜晚,或坐、或站、左右顾盼,那种“心静怡然听风声”的情调,环绕其间。在属于自己的小天地里,不求红颜不老,但求心静好怡然,做一个快乐自在的人,在此敲击键盘、读书,与友人唱和,堪称一种全身心的享受,这也是板式现代家具布置的书屋所无法比拟的情趣。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期盼:与古典文化修养结缘

“古典家具中包含了中国人太多的思想、哲学,以及中国人对审美的情趣和传统文化的积淀,这些东西都带有强烈的中国符号,从中我们能追寻到老祖宗融入到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促使形成现代中国人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且这些东西整体上符合我们中国人的行为习惯。”这种论点道出了出了中国古典工艺家具的精髓与内涵。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以往,人们热衷于现代板式家具和欧式家具,但是,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传统的国学再度引起人们浓厚的兴趣,人们意识到,越是中国的,越是世界的。在人类历史上,作为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器物之一,家具不仅是一种实用器物,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

一套红木家具,可以传承几代人的情感,从小,与古典文化修养结缘,培养一代有文化底蕴、有传承的新一代,是现今一些年轻父母、爷爷奶奶为我们的孩子们优先的选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古老的红木文化魅力必将由此焕发出新的活力,在时代的进步引领之下,为红木古典家具书房用品爱好者找寻新的精神乐园,营造新的心灵栖息之地,

步入小康社会的中国中产阶级,期盼更多传统的、古典的、简约的、有内涵深邃文化的、工艺独特精湛的红木书房家具进入千家万户。有着古老传统文明的民族应该有自己的民族特色的家居,这是一种文化的复兴。“诗意的栖居”,无疑是当今古典工艺家具与书房文化引领潮流的时尚之一。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