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北林语堂故居感受“生活的艺术”
“我要一小块园地,不要有遍铺绿草,只要有泥土,可让小孩搬砖弄瓦,浇花种菜,喂几只家禽。我要在清晨时,闻见雄鸡喔喔啼的声音。我要房宅附近有几棵参天的乔木。”
林语堂先生在《我的愿望》里写下了对家园的梦想。1966年他亲自设计的居所在台北阳明山建成,梦想变成了某种真实。
现址为台北阳明山仰德大道二段141号的林语堂故居,东面阳明山,西望是观音山、淡水河,下瞰绿色掩映中的台北天母。取境清幽之外,故居更将四合院架构与西式设计结合,兼具东西方风格。
乘车沿着山道缓缓北上,故居位于道路左侧。白色的墙搭配蓝色琉璃瓦,墙上嵌着深紫色的圆角窗棂。从西式拱门走进,便可见透天中庭,角落的小塘清泉环流、鱼头攒动。
沿着西班牙式螺旋柱子支起的回廊可通往各处房间,往右是书房和卧房,往前过中庭则是原来主人家的餐厅及客厅,现在开放为营业餐厅。往左则是原来主人的车库,现在辟为阅读研讨室。
在林语堂人生的最后十年里,他和夫人廖翠凤大部分时间都居住于此。林语堂1976年在香港病逝后移灵台北,享年82岁,现长眠于故居后园。
生于福建龙溪的林语堂曾获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硕士学位、德国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因为翻译“幽默”(Humor)一词,提倡幽默文学,得到“幽默大师”之名。他是二十世纪将中国文化精神向西方引介的重要人物,著有《吾国吾民》《生活的艺术》《京华烟云》等英文名著。
台北市政府为纪念林语堂的文学成就,并得到廖翠凤女士捐赠林先生藏书、著作、手稿及遗物,1985年将故居作为“林语堂先生纪念图书馆”开放,2002年起更名为“林语堂故居”。
今年秋天就要升大三的东吴大学社会系女生王怡庭,每周会抽出一天时间在此担任解说员,至今已有一年。她引导记者参观了故居。
“林先生是福建人,一般待客会在故居进门后中庭前方的客厅里,书房则是更加私密的场所,林先生只会用来接待特别要好的朋友,如钱穆和张大千。”王怡庭说。
书房一角挂着两幅照片,分别是林语堂与钱穆、张大千的合影。照片的下方是林语堂曾经使用过的书桌。上面摆放着台灯、页码机、台灯造型的放大镜以及一台打字机。
王怡庭说,林语堂喜欢书桌“七分庄重中透出三分凌乱”。他的桌上常摆着牛肉干、花生与糖,而抽屉也被拉开作为搁脚处。林语堂喜欢把双脚搁在座前脚蹬上,以木板衬着稿纸置于膝上写作。他晚年正是在此完成了登峰之作《当代汉英词典》。
林语堂同时还是一位发明家。在书房的另一端有一个小小的“林语堂先生发明特展”。最令人称奇的,是他发明的“上下形检字法”及基于此的“明快中文打字机”。
据介绍,1947年林语堂在美国耗费12万美元之巨让工程师依照“上下形检字法”设计键盘字码,制造出一台“明快中文打字机”。该打字机只有64个键,每分钟最快能打50字,直行书写,能拼印出九万个中国字,而且不须训练即能操作,十分轻巧简便。
可惜当时因中国遭逢内乱,厂商不愿生产,林语堂也因此濒临破产。后来,“明快中文打字机”的键盘曾授权使用于IBM的中译英机器,以及Itek公司的电子翻译机;林语堂过世后,神通计算机也以“上下型检字法”发明“简易输入法”,让这项发明的影响更大。
林语堂其他的生活发明,包括可以自动填充牙膏的“自来牙刷”,帮助发桥牌的“自动发牌机”等。
穿过书房,来到林语堂的卧房。床边的角落里,放着林语堂喜爱的灰色中式长衫。他喜欢用中式长衫搭配西式皮鞋。
王怡庭介绍说,林语堂喜欢躺在床上看书,因为这样舒服。
“我相信最佳的姿势不是全身躺直在床上,而是用软绵绵的大枕头垫高,使身体与床铺成三十角度,而把一手或两手放在头后。在这种姿势下,诗人写得出不朽的诗歌,哲学家可以想出惊天动地的思想,科学家可以完成划时代的发现。”追求闲适的林语堂曾这样写道。
参观完卧房,来到最西侧的一个稍大的房间,这里陈列着林语堂夫妇用过的沙发和桌椅,包括一套他自己发明的餐桌椅。椭圆形的餐桌可以伸展开来,每只餐椅的靠背上都刻有一个小篆的“凤”字,象征着林先生与妻子的恩爱。
先生书写的“有不为斋”四个大字挂于墙上。王怡庭介绍说,先生最早是将自己的书房定为此名,取意“有所为,有所不为”。
展厅的一角陈列着他用过的烟斗。林语堂烟不离手,他曾说道:“我所有文章都是尼古丁构成的,我还知道书上哪一页的尼古丁最浓。”
进入故居,位于中庭正前方的营业餐厅,原是主人家餐厅及客厅的所在。推开木门,延伸出的阳台是林语堂生前常来的地方。林语堂生前喜欢在黄昏时分,口衔烟斗,独坐于阳台。他写道:“看前山慢慢沉入夜色的朦胧里,下面天母灯光闪烁,清风徐来,若有所思,若无所思。不亦快哉!”
餐厅提供的厦门蒸鱼排、无锡排骨肉等皆是林语堂生前喜欢的菜色。林语堂故居主任蔡佳芳告诉记者,林先生生前很喜欢吃鱼,住在附近的好友张大千不时会拎一条活鱼过来,让林太太做给他们吃。
目前,“慢活”的概念正在台湾流行。蔡佳芳认为,这种“品味生活,感受生活”的理念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里早已表达。“跨过一个时代,先生的书今日读来仍然受用,并不遥远。”
随着两岸交流的持续热络,林语堂故居也迎来许多慕名而来的大陆游客。“当人们越多地了解林语堂,会发现他其实是一个有趣而亲切的文人。”蔡佳芳说。
责任编辑:ZF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