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世家具 海派情怀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张敏家中的每件家具都有了一长串的故事,而这个家也成了一个有故事的家。

若是没有奶奶留下的美丽梳妆台,张敏的家或许会是另外一种样子。为了给奶奶传下来的老家具做房间陈设搭配,她走上了海派家具的收藏之路。如今,张敏家中的每件家具都有了一长串的故事,而这个家也成了一个有故事的家。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世代相传的宝贵家具

张敏有一张视若珍宝的梳妆台,是她陪嫁的嫁妆,已经祖传了三代,张敏特意将之摆在卧室这个专属于两人世界的私密空间中。它看起来或许平淡无奇,甚至于稍显残旧,却是这个家除了茶之外最大的主角,直接影响了其他家具的选择和布置。

张敏说:“因为对奶奶送的这张梳妆台十分珍视,所以,在添置家具布置这个家的时候,都是围绕这个梳妆台来做搭配。” 果不其然,张敏的家整体空间采用了卡布基诺色调,棕色的实木地板、黄褐色的垂地窗帘,就连墙裙的色调都是暖暖的木质色。而其他的家具,也都有着与之相协调的风格气质。

这样世代相传的宝贝还包括客厅摆着的一个巨大花瓶,它是张敏的爷爷留下的,虽是民国时期的普通民窑作品,却因为经历了战乱年代得以保存而倍显珍贵。

在她看来,家是情感的归宿和家族传承的空间,任何一件家具、首饰或是器物的传代同时会带着故事、回忆与浓浓的亲情,尤其能够代表这个家族精神和文化的纪念物品都是有生命活力的,应当代代相传。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海派英伦的完美混搭

张敏家的客厅是三面环绕的舒适真皮沙发,电视机的位置以一套音响设备取代,摆在两个玻璃橱柜中间的雕花木箱上。她特别喜欢德彪西的音乐,常常在德彪西音乐的环绕下品中国的茶,享受着中西混搭的别致美感。

身为上海人的张敏对海派家具情有独钟,在她买的所有木家具里,不管是楠木的方桌、柏木的圆几,还是柚木的柜子,都具有上世纪30年代的海派生活烙印。但在充满这些海派家具的客厅里,一个带有英伦风情的壁炉却成了视觉重点。壁炉边上则摆放着在英国居住时房东亲手制作的黑铁艺烛台,也是一幅典型的西式模样。这些都是张敏在自己家中所做的中西混搭的尝试,将原本就带有些许西洋韵味的海派老家具与纯正的英伦风情放在一起,不仅不显突兀,反而修饰了许多东西方家居空间布置中的细节和冲突,令那些地道的英式家具在她的布置下自然地融入属于她的生活空间。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传统现代的相互融合

上世纪70年代是尴尬的时代,传统与现代在这个时代交会,生于此时的张敏似乎也被分裂成了两个部分。由于身边多是“80后”的年轻人,她还时刻保持着对新鲜事物的感知度,在她家里日常必需品之外是各种有趣的饰物,这些小器物虽然不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却是她精神生活的必需品,同时她也深受上一辈传统规则的影响,看重传承,喜好收藏。这两者看似矛盾,却在张敏的家中得到了完美的融合。

正对着张敏卧室门的是一幅“福”字,出自上海著名书法家任政之手,而在这幅书法之下放着一只收纳用的竹篮,竹篮里装的是张敏喜爱的电影和唱片,这样看似突兀的奇妙点子让人忍俊不禁。卧室一角的书房被一台巨大的按摩椅占了大半空间,张敏的丈夫常抱怨说,“当时她吵着要买,新鲜劲一过就再也没有用武之地了,如今倒成了点缀古典书房的现代玩意。”

虽然这间屋子一看就是中年人的居所,但客厅中显眼的位置竟放了一个卡通小瓷人,而且就挨着爷爷家传的宝贝花瓶。张敏解释道,“这是一位台湾的朋友送的,背后有些动人的慈善故事,同时我也觉得很可爱很有趣,于是我把它们放在了一起。”

【单品】

柚木柜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客厅里的柚木柜是张敏在一个古董家具店买的,当时很多老洋房拆迁,大量做工用料都很精美的古董家具贱卖,这是其中品相较好的一个,外贴面是有曲度的,这样的工艺如今已几乎绝迹。原厂打造的铜锁保存完好,之后的仿品很少能将之超越。

餐边小车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餐厅一角放着这只实木雕花餐车,也是老样式的海派家具,如今已经非常难寻。张敏尊重它本来的用途将它安置在餐厅里,但由于她总在餐桌上摆茶席,餐车几乎成了“茶车”,里面装满了张敏收藏的各式茶叶茶罐。

“金陵十二钗”瓷盘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起初这套瓷盘是在朋友家中见到的,令张敏爱不释手。后来又无意在东台路碰上,虽然不全也都买了下来。之后这位朋友造访时发现了这个细节,更是把所有的盘子都送给了张敏,于是凑成了一套完整的“金陵十二钗”。虽然几经周转已有不少破损,算不上价值连城,张敏还是将这些盘子摆在了家中各个显眼位置。

英式茶具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这套英式茶具与张敏相遇在异国他乡,当时她见到带着中国印迹的青花瓷茶器就觉得很亲切,毫不犹豫地买下。虽然之后在香港也买了品牌比这组要高档许多的茶具,但张敏还是更中意它,将之放在客厅的柏木圆桌上常用。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