翦伯赞:血墨浇铸良史风骨

7月27日下午,采访团来到桃源县枫树维回乡回维村。几个小时的采访,时间并不长,却让湘黔两省沅水文化寻根的8家媒体记者兴奋不已。维族一支如何下江南,翦氏一脉如何发枝发脉,维族习俗如何传承等等,都是内容丰富而新奇的新闻富矿。尤其这里还有一位维族人杰,他那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让人感叹唏嘘,让人缅怀敬仰。

他就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创始人翦伯赞。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在翦伯赞故居,我们追寻一代史学家留下的依稀背影。潘敬林 摄

在枫树岗清真寺附近,是新近修复的翦伯赞故居。乡退休干部翦象友告诉我们,老屋在百年风雨剥蚀中损毁,现在的故居大致按原址原貌修建,其实物资料尚在征集之中。1898年,族兄翦伯赞就出生在这里。房子中间天井有个书亭,是翦伯赞读书的地方。直到13岁,他离开这里到常德中学读书。

故居30多间平房连成一片,旧木旧色,几分肃穆几分沧桑。房子里没有家居物什,虽显单调,但总能给人留下关于翦伯赞的许多美好回忆。相比之下,北京的故居就不堪回首了。

近些天,记者有幸采访到翦伯赞的长孙翦大畏。他的父亲是翦老的小儿子翦天聪。翦大畏执教于中南民族大学,现已退休。他很谦和,说话精气神很足,听起来就像中年人的声音。

翦伯赞北京的故居有多处,但留下的是血泪,是悲剧。在北大燕东园28号独家小园,翦老住了近20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对“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翦伯赞每天进行无休无止的批斗,无穷无尽的肉体摧残和人格凌辱,甚至把便纸篓扣在头上。之后,被赶到了蒋家胡同的一间小黑屋,这里,家徒四壁,无厕所无自来水,无下水道,做饭的煤、炉都放在露天,这也罢了,翦老每天还要挨批斗,让街头流氓和小孩成群结队轮流换班奚落,撒灰土、扔石子、吐唾沫,拳脚相加,70岁老人,受不了如此摧残,生病晕倒在地,还被骂“装死”。1968年10月,毛主席亲自发话要解放翦伯赞。很快,翦氏夫妇搬到了北大燕南园64号。然而,“四人帮”一伙还是背后下黑手,非要从翦老嘴里挖出1936年“国共和谈”时,刘少奇“勾结蒋介石,阴谋消灭苏区、消灭红军”的“罪证”,对翦老进行疯狂的逼供。12月19日凌晨,就在这生活仅仅两个月的燕南园,他和老伴戴淑婉不堪忍受摧残,双双服下积攒多日的安眠药,含冤离世。

翦伯赞在戊戌变法的风云中诞生,在民主共和的风云中启蒙成长,在北伐的风云中初显革命品质,在抗日的风云中紧跟共产党踏上救国救民的光明征途。新中国成立后,在反“左倾”的斗争中,一马当先,而在“文革”的风云中惨遭迫害,陨落史坛。

一生战甲披风云,一死震惊中南海。毛泽东、周恩来得知翦伯赞的死讯后,非常震怒,很多人因此而挨批评、受处分。

1978年,10年沉冤终于昭雪。一个德高望重的大史学家终于走出了“反动学术权威”的魔咒。

翦伯赞一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研究,是“新史学”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1924年赴美留学后,开始接触和研读马克思主义著作。回国后投身于“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成为社会史论战的一员干将,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派赢得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抗战期间,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研究的黄金时期,1938年出版的《历史哲学教程》是最早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著作,被誉为“唯物史观派学术史上的丰碑”,奠定了翦伯赞在“新史学”理论研究的崇高地位。半个多世纪以来,六次印刷均销售一空。所著《中国史纲》,奠定了他的“马克思主义通史体系缔造者”的地位。其《先秦史》、《秦汉史》,史学家称其“水平最高”。1961年主编的《中国史纲要》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典范,印行30多年,长期作为高等学校历史教材。

他一生著述颇丰,史学成就和地位很高,与郭沫若、范文澜称为新史学“三大家”。范文澜称翦是“令人敬仰的新史学大师”,著名史学家侯外庐说:翦伯赞是我们这个时代“德才学识兼备的良史”。然而,他的高尚品德和伟大人格,他的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刚正不阿的良史风骨更是备受推崇。著名史学理论家王学典称翦伯赞“留给史学界的最珍贵遗产莫过于他的良史人格”。

细细品味翦老的一生,他的良史人格一方面体现在关爱他人,舍己为人,传教后辈。翦老心中时刻装着别人。死前留下的纸条上,特意写着:我走这条绝路,杜师傅完全不知道。深怕牵连照管看护他的人。翦老对后辈对学生总是谆谆教导、关怀备至。他的许多学生至今还经常缅怀恩师翦伯赞那“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诲人不倦的严师风度”。

“文革”初期,北大乌烟瘴气,翦伯赞对校长办公室秘书田珏说:“这里不能呆了,赶紧走”。不久,田珏去了高教部。翦大畏还告诉记者:我爷爷为了保护他的得意门生、助手张传玺,硬要张传玺贴大字报,和自己彻底划清界限。张传玺没有辜负恩师的希望。如今已是80多岁高龄的张教授,30多年来,一直默默的研究翦伯赞的学术思想,宣传推介翦伯赞的学术成就和学术精神,整理编纂翦伯赞全集,撰写《新史学家翦伯赞》传,为翦伯赞平反昭雪、组织翦伯赞纪念活动等付出了大量心血。翦大畏说:我们翦家永远感激张传玺教授。

最能体现翦伯赞的良史人格和风骨的是“正气浩然,刚正不阿。”

翦伯赞是坚定的革命者。1937年,成为中共秘密党员,肩负着党交给他的特殊任务。抗战爆发后,在特务横行、暗无天日的蒋统区,以冯玉祥、覃振等国民党政界、军界、文化界许多重要人物为统战对象,长期开展统战工作。并主编刊物,著书撰文,在国统区公开宣传马列主义,宣传抗战,强烈谴责国民党汉奸卖国贼,公开歌颂毛泽东、朱德和工农红军。面对国民党的白色恐怖,翦伯赞愤言:“暴力对于学术是没有用的,真正的学术,决不会服从刀剑的指挥,更不会变成政治的婢女。”并公开宣示:“不管时代如何苦难,我总是走自己的路。”

“文革”前夕,他在致友人的信中说:“逆风而行是要冒风险的,有时可能遭到灭顶之灾,但是,在真理的问题上,不能让步。”《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刊出后,翦伯赞不顾自己处境的险恶,面对《文汇报》记者,怒不可遏:“姚文元的文章非常粗暴,这是抓辫子,打棍子,给吴晗同志扣政治帽子。如果这样整吴晗,所有的进步知识分子都会寒心。”在“专案组”威胁逼供向他勒取刘少奇“变节的罪证”时,他一声不吭,继而冷笑:“我告诉你们,不知道的事情,我不能随便乱写。”“我死都不怕,还怕坐牢吗”?在“文革”时代,违背良心,污人清白,无中生有,落井下石等种种卑劣行为司空见惯,成为一种社会常态,像翦伯赞这样不说不做、宁死不屈的,倒成了稀罕事。翦伯赞的最后选择,不是为了个人解脱而轻生,也不是为了区区尊严而了结,而是为了昭昭天理、公道良心,为了浇铸一代良史不屈的铮铮傲骨,为了坚守永不风化的高尚人格和高洁灵魂。          

热血为墨,生命作证!

相关链接

翦伯赞(1898年4月14日-1968年12月18日),维吾尔族,桃源县枫树乡回维村人,中共党员。中国著名历史学家,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创始人之一,杰出的教育家。5岁入私塾,1912年到常德读中学。1916年进北京法政专门学校学习,不久又转入国立武昌商业专门学校,1919年毕业。1924年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攻读经济专业。1926年回国后,南下广东参加国民革命军。大革命失败后,开始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潜心研究中国社会和历史问题。193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在党的领导下,长期从事统一战线、理论宣传和史学研究工作,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从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即致力于史学建设。1952年至196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历史系主任。文革期间,以“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被打倒。1968年12月19日,被迫害致死。1978年,彻底平反昭雪。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