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皖南:生活化的水墨古村落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红楼桥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掩映山水中的查济画家村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回望许溪两岸

画架、颜料盘,对于安徽皖南查济村村民来说,早已见怪不怪了。每日,村民一如往常在许溪中捶洗衣服、泡泉水澡,而手执画笔的学生,三三两两地散落在这座方圆3平方公里的村子里,描绘着亘古不变的静好景致。这一幕亦成为这个古村水墨画中充满艺术气息的画卷。

探索往往是许多驴友出发的源动力,在驴友的深挖下,江西婺源、安徽宏村、江苏乌镇等古村落陆续被挖掘出来。当这些村落已经为众人所熟知并蜂拥而至时,驴友们又会“抛弃”已被过度改造的古村,前往大山深处寻找新的景致。

安徽皖南的查济,恰似一幅珍藏已久的水墨画,适时地出现在驴友面前。8月20日至23日,记者跟随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主办的“2012中国文化遗产探访之旅”来到了査济,在看到查济的那一刻,仿佛在沙漠中发现了一抹绿洲,令人叹为观止。

穿村过桥,走进水墨画中

从安徽泾县往西,驱车1个小时,群山环抱中的查济古村便出现在眼前。这座古村四面环山,三溪呈川字型穿村而过,其中又以许溪水量最大,也最热闹。沿许溪溯流而上,古树掩映中,扑眼而来的徽派古居,立马让人忘记身后的浮躁。

溪流两岸及巷陌皆用石板铺砌,沿用至今已有1300多年。生活就围绕着小溪有条不紊地展开:女人们在河里洗衣、淘米,孩子们在河对岸玩着游戏,写生的学生们安坐着画画。

查济村最辉煌时,村落四周布有四门三塔,内有108座桥梁、108座庙宇、108座祠堂,村民近7万人。历经岁月风霜,加上太平天国战火和“文革”时期的破坏,村庄民居废毁严重,但三溪(许溪、岑溪、石溪)依然并流,村落“依山建屋、临水结村、推窗见河、开门走桥”的总体格局也没有改变,现存的明清古民居还有约200座,一个中国农耕时代辉煌村落还保持着旧时的风貌,村口山上的如松塔,依旧顶风冒雨地傲然挺立着。

然而,探访这座古村的人,并非只有如记者一般的游客。在许溪下游的一座石桥边,胳膊已经晒黑的两个女孩,正用水粉画笔在画布上描绘着古村的轮廓。其中一个女孩告诉记者,她们是安徽阜阳师范学院附中美术班的高三学生,由老师带队,坐7个小时的大巴到了这里。“我们已经在村里住了4天,这次学生比较少,只有20多人,开学后一批能来80多人。”散落在村落的街道、小巷、溪边的写生学生,在查济已经成为最寻常的一景。“1998年,查济被省内美术院校的老师发现,于是大批省内学生纷纷来此写生。如今,每年约有1.5万人来到查济坐望古村,最少要住上一个星期。旺季时,每天有3000多人在古村中寻找灵感。”查济景区管理处副主任查从俭告诉记者,查济之所以受到艺术家和艺术学生的追捧,要归因于查济处处都是风景,无论在哪个角落、哪个角度,都能发现古村之美。目前,北到宁夏、甘肃、北京,南到广东,深处皖南腹地的查济,已经吸引了全国200多所院校在此建立实习基地。

德公厅屋, 异国游客的徽派情结

查济拥有丰富多样的古代建筑,古村现存古建筑的年代从元至清,且门类众多,有村门、宝塔、牌坊、庙宇、社坛、祠堂、古桥、民居、古井等等,如同古建博物馆,其中又多为精品,这些古建筑雕刻精美,花砖通常采用该地特产的建筑装饰材料,其中尤以德公厅屋最负盛名。

德公厅屋的出名,不仅是由于建筑本身的文化历史底蕴,更是因为这里居住着一位外国朋友——来自法国的于连。世外桃源般的查济让这个来自异国的游客流连忘返,他选择了买下德公厅屋,并将其修葺完善成为一个古朴的客栈。9年来,于连在查济过着简单的乡居生活,与邻居和睦相处,已经完全融入了这个小村庄,并把这里出产的毛笔、宣纸、茶叶和文化介绍到了法国。

于连的客栈恰是查济古村的一个缩影。据悉,在查济古村内,由古民居改造而成的大大小小的客栈有四五十家。走马观花的游览在查济并不多见,住下来,才是大部分人的选择。

遗产保护, 更要留住活态文化

“2001年,查济古村就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管理处建立后,主要工作就是保护古村的文化遗产。”曹建农表示,目前,查济古建的改造已经完成。“我们一直有这样的理念,要先把古村的文化遗产保护好之后,再考虑旅游开发。虽然我们走得慢,但我相信我们能走得更远。”他表示,与其他古村落相比,查济体量更大,历史深度也更为浓厚。更为特别的是,查济山水相依,水转路弯,使得古村更灵动,变化更多。

“保护古村落不仅仅是保护和修缮其物质载体——古村落、古建筑,否则将会陷入‘有文物没文化’的尴尬,古村落也会成为没有灵魂、徒有躯壳的死村。”查从俭表示,查济旅游开发第一步就是留住原居民,注重延续原生态的生活气息、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在此基础上,探索将整个村落及周边的自然环境作为生态博物馆,而各种古建筑和在古建筑中的生活方式就成为其中的陈列物。

为此,查济景区管理处出台措施、多种方式鼓励原居民利用原来的传统厅堂、民居、店铺,加以适当改造,使之成为村落公共文化空间。村内的客栈,住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写生学生和游客,用山泉水滋养的黄鱼和自家菜园种出的时令有机蔬菜,让人吃了就不想走。

如今,古色古香的老街及其店面,纷纷改造成了茶馆、中药房、豆腐坊、米酒坊、手工艺作坊、民间艺人的创作基地等,并吸引文化创意项目入驻。“合理利用古建筑从事传统业态的旅游经营,不仅仅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更是给古村落的旅游注入了当代活力。”查从俭说。

查济,像极了许多人童年时的老家回忆:纳凉的竹床沁出清凉的颜色,刚买来豆腐准备回家做饭的妇人行走在石板路上,孩子们手拎着鞋子在溪水中无忧无虑地玩耍,老人在门外安静地剥着蒜瓣。流淌了千年的许溪上,条石颜色渐渐发白,新一代的年轻人正在溪水中,用木槌记录着仿似只属于曾经的质朴生活。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