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食俗 直击各地的情人节饮食趣闻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浪漫七夕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七夕节,天上的牛郎织女星终于再次团聚,人间的我们又到了即将收获的季节。在这个情意浓浓的季节里,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不同风俗风情,每个女孩子都热切期盼着一份情人节的惊喜。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个地方的饮食趣闻,最后还会教女孩子们一个有趣的情人食谱,快为你和心爱的他做一道菜吧~

如今的七月初七已经由牛郎织女的凄美爱情故事演变成了中国情人节,它的英文译为“The Double Seventh Festival”,其中的“double”刚好迎合了中国传统中成双成对的美好夙愿。

过去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食在七夕

食话实说 食在七夕

谈及七夕食俗,想到的会是什么呢?据说在七夕节那晚,亲朋好友们喜欢聚在八仙桌前喝茶品瓜果,以祈求来年瓜果丰收。不过这已是传统的仪式了,如今只有在中国的少数地区还依然保留。

记得儿时去浙江游玩,小镇上皆有边做边卖巧果的人家,他们将拌了芝麻、鸡蛋、牛奶和白糖的面粉放到模子里刻成一段段的,再放入锅中油炸至金黄色。作为一种七夕传统的小点心,据说巧果最早是从台湾、福建那里传来的,听奶奶讲,吃了巧果的孩子会变得聪明伶俐。

现在经常会在上海食品店中看见巧果,有些上面烙有各式小动物的图案,形状跟儿时见过的没有太大差别。伴随着文化的发展与演变,一些曾经具有传统风俗的食物逐渐普遍化,好比青团不再是清明节的特定食俗、粽子除端午节外随时有售。然而不知为何,巧果对于比我还要小的朋友来说,似乎其概念也越来越模糊了。在巧果柜台前看到的顾客也多是老年人。

而今七夕将至,不知大人们是否还会告诉他们的孩子:“吃巧果的小朋友会变聪明。”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七夕食俗

上海 老家的七夕食俗

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也有用荷花、桃、鱼等模子把和好的面制成各种花样烙熟,用线穿起来,给小孩挂在脖子上,边玩边吃。乞巧时用的瓜果也会被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称为“花瓜”。

七夕节的饮食风俗,各地不尽相同,一般都称其为吃巧食,其中饺子、面条、油果子、馄饨多为此节日的食物。我的老家吃乞巧饭的风俗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一起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还有许多民间糕点铺,喜欢制一些女人形象的酥糖,俗称“巧人”“巧酥”,出售时又称为“送巧人”。

直到今日,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直流传民间。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鸡蛋

安徽合肥 怀念那颗温热的熟鸡蛋

农历七月初七对我来说,是一个很特别的日子,因为这一天是我的生日。我一直感激我的母亲,把我生在了这样一个充满着浪漫氛围的日子里。记得小时候,家境贫寒,要吃上一颗完整的鸡蛋,也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但是,每年我生日的那天,早上刚睁开眼睛,母亲就会把一颗温热的鸡蛋塞到我的手里。我才知道,今天是我的生日。我捏着温暖的鸡蛋,怎么也舍不得吃,我怕我一吃完这个鸡蛋,我的生日就算过完了。至今我还怀念,母亲塞给我鸡蛋时的那幸福时刻。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看大家怎么过七夕

上海 看大家怎么过七夕

为了表达人们希望牛郎织女能天天过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在浙江金华一带,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杀一只鸡,意为这夜牛郎织女相会,若无公鸡报晓,他们便能永远不分开。

而在绍兴农村,这一夜会有许多少女一个人偷偷躲在生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

在福建,七夕节时要让织女欣赏、品尝瓜果,以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供品包括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鲜花和妇女化妆用的花粉以及一个上香炉。一般是斋戒沐浴后,大家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祷心愿。而后,大家一边吃水果,饮茶聊天,一边玩乞巧游戏。

在开封等地,农历七月七日中午,妇女们用盆盛水,在烈日中曝晒以后,有一层水膜凝在水面,这时拿一个绣花针浮在上面,再看水底,如果针影呈云状花鸟者为上,呈剪刀牙尺者为次,但都算乞得了巧,女伴们争相祝贺。如果针影粗如槌、细如丝都为拙,大家一起哄笑。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武汉餐厅

武汉一饭店装修成监狱风格

墙壁上挂满各式镣铐,包间由铁栏杆分隔,黑白是主色调,这是一间装修成监狱风格的牛排店。这家风格怪异的牛排店位于武昌市区,招牌上赫然大书“囚饭”,一进店门,一个假人脖系麻绳,双手双脚戴着镣铐,被“关”在铁牢中。环顾四周,餐厅由铁栏杆分隔成不同区域,墙上悬挂着铁链,铁栏上还挂着几件“囚衣”。一楼有 “放风区”、“黑牢区”,二楼则有“情囚区”、“空中监狱”,四个包厢的名字更是被称为“铁牢区”、“十大囚犯区”、“国际经济犯”和“政治犯”。

餐厅之所以装修成“监狱”,是希望吸引年轻顾客“尝鲜”,大部分顾客接受“另类” 装修,一些人还穿上囚衣在餐厅留影,贴在名为“通缉令”的墙壁上,但也有少数顾客表示反感。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乞巧

生活窍门

七夕乞巧——制作心形番茄

1、请准备洗净的小番茄一个;

2、在番茄1/3处斜切一刀,即分成两半;

3、将较多的那半切口放在砧板上,保持直立。

4、在中间切一刀,切口放在砧板上即拼成一颗红心。

责任编辑:vike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