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玄武湖最适合人类居住(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古代玄武湖的周边是今天南京主城区最早适合人居的空间。早在大约6500~4000年前,玄武湖就与南京人的生活发生了联系。

近日,“南京中央公园”建设规划初步披露,引起社会各界和国内媒体关注。拟建中的“中央公园”包括钟山和玄武湖两大景区。专家回顾钟山—玄武湖区域的前世今生,从主城中最早适合人类居住的空间,到明代皇家禁地,再到晚清民国时向公共园林逐步变身,其间许多变化让人感叹。

诸葛亮认为南京风水宜居帝王

玄武湖周边除了东面的钟山之外,在其南还有覆舟山(含小九华山)、鸡笼山(今北极阁)、鼓楼岗,其北则有北固山、小红山等。

据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贺云翱称,古代玄武湖的周边是今天南京主城区最早适合人居的空间。早在大约6500~4000年前,玄武湖就与南京人的生活发生了联系,在鼓楼岗的北阴阳营、小红山以东的锁金村和安怀村一带都发现过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的人类聚落遗址。

史载东汉建安末年,诸葛亮出使江东路过秣陵(今南京),作出“钟山龙蟠,石头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的风水评价,由此,“钟山龙蟠”和“龙脉”之说成为人们对“钟山”的美誉。迄今在钟山南麓还有吴开国皇帝孙权的“蒋陵”、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孝陵”、民国首任“临时大总统”孙逸仙先生的“中山陵”等重要陵墓遗存。

玄武湖在六朝时面积比现在要大到2倍左右,而且直接与长江相通,湖中可以成为水军训练场所。大约从东晋开始,玄武湖已经得到多次整治与建设。特别是南朝时期,皇朝在玄武湖中及周边大兴园林,区域内先后有过上林苑、华林苑、乐游苑等著名皇家园林。

南唐大臣曾想把湖占为己有

隋唐时期,南京的城市地位一落千丈,玄武湖也被冷落。大书法家颜真卿任昇州刺史时,一度改玄武湖为“放生池”。不少著名诗人如李白、杜牧、韦庄、李商隐等,面对玄武湖地位的沧桑巨变大发感慨,如李白有“空余后湖月,波上对江州”之句。

到南唐时期,玄武湖一度复兴,以致南唐大臣冯谧贪恋湖中“名目胜境,掩映如画”,而向皇帝提出将湖赠给他为私园的请求,此事因遭到徐玄的阻止才作罢。此时的钟山同样得到朝廷的重视。后主李煜在这里建“报慈道场”,权臣李建勋在此大兴亭榭,自称“钟山公”,其妻亦自称“钟山老媪”。

然而,因远离城市,两宋至元代的近400年间,钟山及玄武湖均未受重视。这一时期,南京城的北城墙在今珠江路以南一线,今北门桥是当时的城墙北门所在。钟山、玄武湖都在东、北郊。玄武湖在北宋年间一度还被江宁府尹王安石“废湖为田”,直到元代才逐渐蓄水还湖。200多年后复活的玄武湖面积比之六朝时期已大为缩小。

明代它被辟为皇家禁区

钟山和玄武湖的真正复兴应是在明代。明代对这两片区域有3个重大影响。

一是把这两个区域分别建成了“禁区”。由于成为洪武帝朱元璋的陵寝所在,整个钟山周围以长20多公里的红墙为界隔,又以数千人组成的“孝陵卫”驻守保卫,闲杂人等不得进入;玄武湖则于洪武初年成为贮存全国人口、田亩档案(时称“黄册”)的“黄册库”所在,也禁止民众入内。

二是把城墙建到了钟山脚下和玄武湖南岸、西岸一侧,使钟山、玄武湖与主城区及覆舟山、鸡笼山之间多了一道无法逾越的屏障,彻底改变了六朝以来南京城市北部山水相连的视觉景观,同时也阻断了玄武湖此前与长江的连通,使玄武湖的水面进一步缩小。

三是在钟山和玄武湖接合部建太平门一座,又在太平门外建“太平堤”(今成为龙蟠路一段),并将玄武湖紧贴钟山西麓的一片湖面隔为“中湖”,从而彻底把原先连绵一片的钟山—玄武湖区域人为分成两地,改变了此前这一地区千万年以来的山水格局。

清末民国开始“禁区”变“公园”

改朝换代之后,玄武湖、钟山不再作为皇家禁区。钟山除明孝陵寝区还受清廷维护外,其他地区任人拆墙砍树,以至到晚清时钟山上下一片光秃。玄武湖也逐渐变成百姓耕猎之所。

钟山和玄武湖的命运到清末、民国时发生了第三次重大改变,即开始向“公共园林化”方向发展。

1840年以后,随着西风东渐,面向市民开放的近代“公园”在中国出现,其起源地就在离南京不远的上海。公益性的“园林”概念进入中国,促使过去封闭和独占式的皇家园林、私家园林等向“公园”形态转变。

1909年,清政府在南京筹办“南洋劝业会”,两江总督端方决定把玄武湖开辟为对社会开放的公园。1911年玄武湖公园正式开放。

钟山的公共园林化要略晚,起因则与孙中山先生有关。1926年,遵先生遗嘱,中山陵破土动工,1929年举行奉安大典,1935年整个钟山3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被划为总理陵园,“钟山”由此成为纪念性公园所在。

钟山、玄武湖的“公园化”趋势迄今未曾结束。今天,在这两个区域内,有紫金山森林公园、中山先生陵园、明孝陵考古遗址公园、中山植物园、灵谷寺公园、白马石刻公园、山顶公园及玄武湖公园、情侣园、红楼艺文苑、梅花谷公园、十朝文化园等一大批不同内涵、不同规模的公园。(南日)

链接

玄武湖位于南京市东北城墙外,由玄武门和解放门与市区相连。玄武湖古名桑泊,至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是在岩浆侵入体和断层破碎的软弱部位,经过风化剥蚀发展而成的湖盆,历史上的湖面要比现存的广阔得多。1911年辟为公园。当时称元武湖公园,还曾称五洲公园、后湖等。玄武湖湖岸呈菱形,周长约10公里,占地面积437公顷,水面约368公顷。湖内有5个岛,把湖面分成四大片,各岛之间有桥或堤相通。

玄武湖历史上曾两度遭劫

延伸

历史上,像玄武湖这样命运多舛的湖泊并不多见;除了经常被迫更换名称之外,玄武湖忽大忽小,时有时无的行列经历,也不是其他湖泊所能比拟的。

玄武湖历史上曾两度遭到浩劫,一次发生在隋文帝时,另一次则发生在宋神宗在位时。公元589年隋文帝灭了南陈之后,曾下令夷平建康城,以石头城为蒋州治所,隋炀帝时改为丹阳郡。隋唐时将扬州治所自金陵迁至广陵,曾一度取消南京州一级的建制。随着都城的北移,玄武湖逐渐被冷落乃至遭到废弃,不再作为歌舞、阅兵场所,一度曾被当作放生池。

玄武湖的荣光消失了两百多年。唐人李白曾有“亡国生春草,离宫没古丘。空余后湖月,波上对江州”的叹惜。

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王安石调任江宁府尹,倡行“废湖还田”,南京城遇雨成灾的噩梦从此挥之不去。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大肆扩张南京城的范围,玄武湖从此成为南京城东北城墙外的护城河,湖面仅及六朝时的三分之一,且在中洲(梁洲)建黄册库,作为明朝政府贮藏全国户口赋役总册的库房禁地,不允许一般人随便进入。时人乃有“瀛洲咫尺与去齐,岛屿凌空望欲迷。为贮版图人罕到,只余楼阁夕阳低”的讽喻。1911年,玄武湖被辟为公园,后又开玄武门,筑翠虹堤以通湖上,玄武湖才成为南京著名的游览区。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