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椅巫水河畔的静美古村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她是一位七十六岁的老奶奶,叫黄杏,今年78 岁。擅长剪纸手艺的她,没想到居然还有一手打快板的绝活。

8月12日, 我们在追溯了洪江古商城这座沅水边的古城后,驱车爬上几道山坡,几经峰回路转,很快就是豁然开朗处。

这是一个完整保存着明清建筑的古村落。远远看去,村里房屋的青瓦、风火墙古朴幽静,清澈的溪流绕村而行,深邃、幽静之感已然心头。高椅,如一坛陈年的老酒,散发着诱人的芳香。

8月12日,我们在追溯了洪江古商城这座沅水边的古城后,驱车爬上几道山坡,几经峰回路转,很快就是豁然开朗处。

这是一个完整保存着明清建筑的古村落。远远看去,村里房屋的青瓦、风火墙古朴幽静,清澈的溪流绕村而行,深邃、幽静之感已然心头。高椅,如一坛陈年的老酒,散发着诱人的芳香。

走近一看,村里房屋多为窨子屋,多为木质穿斗式结构的两层楼房,四周封有高高的马头墙,构成相对封闭的庭院。这种建筑因为是高墙封闭,仅开小窗,有防风、防火、防盗的特殊功能。行走在古村里,可发现“清白堂”、“醉月楼”等文人学士聚会及娱乐的场所,耕读文化氛围浓郁,学馆、祠堂、凉亭、土地庙等公共建筑保留完好。空坪处,一群来自长沙的学子将画板、水彩笔等器具铺陈开来,静静地描摹着眼前的雕梁画栋、青砖古墙。

古村每家每户均是相通的。这是典型的明代江南营造法式,侗乡风情更増添一份民族特色。照壁上方色彩斑斓的绘画,或大禽猛兽,或松菊梅兰,可以看出当时的主人是武将还是文人或者农家。房屋建筑式样优美多姿,大都饰以壁画、墙头画,门窗都是隔扇花式样,花纹各异,或龙腾,或凤舞,或花鸟,或人物,匠心独运,技艺精湛,村民院中现仍保存有很多的丹青墨宝、石雕、石碑、镌刻等艺术品。庭院内的木构楼房,门窗多有精美雕饰,不少庭院、堂屋前悬挂匾额,照壁多绘壁画,屋内明清家具随处可见。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会同高椅村的傩戏, 至今犹在乡间咿呀唱响, 是中国傩文化的生动见证。(记者 陈湘清 摄)

处在深山之间的如此一个小村,为何竟能成就这样一个美妙所在?

年逾古稀的老人杨国顺告诉我们,这全靠村边的这条河……那时村里全是富人,这些有钱人对房子都很讲究,所以形成了这条美丽的古村。

他说,很久以前,在高椅古村流传着一个故事。有一年五月下旬,山洪暴发,流经高椅古村的巫水河水猛涨,杨家的五个儿子发现从上游飘来一块木排,共三节,有九个单排,中间的大排上架有一个篷子,即是人们常说的“篷排”。这标志着是要走远路的,根据经验,一般是运往武汉汉口出售。但排上空无一人,一看就知道是遇到洪水,木牌被冲散下来。因巫水在经过高椅古村时转了个弯,木排在此停了下来。

几天后无人理会,杨家五兄弟商量后决定将木排运到常德后卖掉。到常德后他们找到了一位徽州木商,卖得了几千两白银。令他们意外的是,交货前在拆“篷排”时发现里面藏有1000 两白银。

第二天,杨氏五兄弟在常德城里采购一番,将布匹、瓷器、百货等物品运回高椅。意外赚得了第一桶金后,五兄弟勤俭持家,家业日渐兴旺,后来买了五处良田,约合12000 担的租谷。此后,他们兼做农耕收租和发排的生意,都成了高椅古村的富户。

故事听起来似乎有些神秘,但这就是今天令很多人神往的高椅古村。她坐落在雪峰山南麓,会同县县城林城镇东北约50 公里处。

巫水河流到这里,拐了个弯,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块冲击沙洲。地方不算大,但有一渡口,过去人们称之为“渡轮田”。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随处可见的明清古建筑。

僻居一隅的高椅古村,东、西、北三面围合着大山,是一张天然的屏障。相传很早以前,高椅古村的谷地里和山岗上都长满了桃树,春天一到,漫山遍野桃花盛开,五彩斑斓,犹如桃源仙境。

当“溯源沅水”的记者们站在河边的古码头旁边时,在一旁乘凉的人们说,这是一块风水宝地,巫水河从高椅而下,汇入洪江,奔向沅水,直达洞庭、长江。在没有公路的年代,这里的竹木、桐油等本土产品通过巫水给村民带来了财富,也带来了外界的信息和生活理念。

此外,从邵阳、武冈至会同若水的古驿道从高椅古村穿过。为便利商旅,路边隔不多远就建有凉亭供人歇脚、躲雨,时间一长,有人在凉亭边开了小店,卖茶水糍粑等物。由于水陆交通都在此汇合,到清朝中期以后,高椅逐渐发展成为一条小街,在兴旺的时候,有100 多米长,吃饭、住宿的伙铺达到十余家。在此后的日子里,随着人流的增多,形成了一条日渐繁荣的圩场。

圩场的繁荣,不断地吸引着外来人口,这更是带动了高椅古村的各种商业、服务业发展,除了赌场、烟馆,村里还建起了染坊、银饰店、铜器店、理发店、裁缝店、肉铺和药店等。

即使是在非赶场的日子里,附近的乡民或客商也会来村里转转,打壶烧酒、买卷布匹,或是约上几个老友玩几把牌,聊聊家常,相互传递一些信息。

如今的高椅古村,巫水依旧静静地从村旁流过。这些保存完好的窨子屋以及它们所蕴藏的文化吸引着一拨又一拨的游人。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