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一起吃过的老字号(组图)

上下九莲香楼

陶陶居

广州酒家文昌总店

上世纪40年代广州酒家门面。
说到广州的老字号,十有八九都是和餐饮业有关的。广州的餐饮业,是在清朝开始得以蓬勃发展。如今广州餐饮业老字号多创于清朝,都有超过百年的历史。就像是广州酒家、陶陶居、北园酒家等,它们将岭南的饮食文化、园林文化、建筑文化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开创了许多岭南餐饮业的新风潮。另一方面,在产品类型和主治功能等方面,有着非常明显的岭南特色的老字号饮料,如王老吉凉茶、九江双蒸等,经历了百年风风雨雨后,不仅在岭南区域和东南亚地区将企业文化发扬光大,甚至在国外的华人社会都很有地位。
这些广州的老字号在成长过程中,曾经历战争带来的经济萧条、公私合营以及文革时期所受到的三次重大冲击;如果说,前三次都是因为政治的原因,那么到了二十世纪80年代中后期,来自商品经济的市场自由竞争则更为激烈,这也是对于老字号固有观念最具冲击力的一次,它迫使老字号在潮流中重新寻找适当的位置。
文人骚客赋诗词
老字号茶香书更香
广州人饮茶,注重茶好,更看重茶点的质量以及茶楼的环境。不少茶楼为了吸引茶客,首先取名时就极为文雅,像是泮溪、莲香楼等。当中,以坐落在西关第十甫路的陶陶居酒家吸引的文人最多。当年,陶陶居可算是广州最早期的豪华食府,多有文人骚客趋之若鹜,以浓厚的饮食文化成为名人雅士的聚会之地。
陶陶居创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原名葡萄居,后改现名,寓“乐也陶陶”之意。现高悬于大堂之上的黑漆金字招牌 “陶陶居”三字,还是康有为在广州讲学之时应老板之请即兴题写的。
陶陶居老板之一陈伯绮性爱风雅,结交了许多文人雅士。酒家新开张时,为了达到最快的宣传效果,发起了重金征联活动以“陶陶”两字征联,头名奖白银20两,依次设有不同数目奖金,凡入围的都有奖。有奖征联消息一出,立刻引来文人墨客的兴趣。而如今挂在大门两侧的正是当年第二名的征联:“陶秀实茶烹雪液,爱今番敬惋心情,美酒消寒,不羡党家豪宴;陶通明松听风声,到此地瓶笙耳熟,层楼招饮,何殊句曲仙居。”
由于陶陶居和“八和会馆”相邻,粤剧界人士又多聚居在西关,因而这里也成为了文艺界,特别是粤剧工作者工作休闲的乐园,日常聚会来往的聚脚地。不少名人雅士,像是鲁迅、许广平、巴金以及粤剧界人士等都是陶陶居的座上客,而巴金还在其《旅途随笔》一书中提到过陶陶居。真可谓浑身上下都饱含文化意蕴。
陶陶居和莲香楼在同一条街上,很多人都喜欢拿两间酒楼相比较。如果说莲香楼代表一种理想化的高雅情操,那么陶陶居显现的则是广州人与时俱进的精神。陶陶居保留着古旧的建筑外壳,内里的装修却是极简约现代。或许很多人都不知道,陶陶居还曾是旧社会的“婚姻介绍所”。陶陶居三楼北厅,全部采用高靠背厢椅(亦即卡座),即便成人站立也无法窥视到邻座,据说这是陈伯绮独具匠心的新招。这样的餐厅布局,在当时的广州是非常少见的,结果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由于当时买卖婢女、纳妾之风仍然盛行,这里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富家官爷阔少在这里“相睇”、纳妾的地方。
2000年,陶陶居被广州幸运楼饮食集团收购,它是广州唯一以“居”命名的老字号茶楼,经营的早茶长期以来都非常火爆。
集大成于一身 酿百年酒文化
正所谓美酒配美食,岭南老字号茶楼不在少数,岭南地区的酒文化自然也深厚得很,所留下的历史文人与岭南美酒的故事,不可胜数。二十世纪20~30年代间,粤港等地有一首十分流行的粤曲,描述一个人因年纪问题有福难享的无奈,名叫《十字歌》:“一晚辛苦唔挨得,两个老婆唔享得,三碗大饭唔食得,四层高楼唔上得,五更醒咗唔瞓得,六里远路唔行得,七味白术唔离得,八大八小唔叹得,九江双蒸唔饮得,十分细声唔听得。”此曲正说明了,作为岭南地区最有代表性的米酒九江双蒸,在粤港澳民间已经非常普遍。
从明代开始,九江米酒就开始显示出它的文化影响力。由于广东地区历来酿酒政策宽松,晚清时期,九江的私人酿酒业尤为发达,酒铺林立,酒香遍巷。史料记载,友隆兴是当时最大的酿酒作坊。日本侵华期间,友隆兴的老板遣散伙计,到香港投靠亲戚。日本投降后,创立于1827年的永德兴成为影响力较大的酒坊。
如果说,岭南地区的老字号餐饮企业都是独门独户创立而成的,那么九江酒厂可谓是集大成于一身。1952年,以永德兴为代表,利农、大德、公源、金记、祥隆兴、太上、生兴、鸿德、大益、宏记、恒发隆12间酿酒作坊共同组成“九江酒业联营社”,逐步发展成今日的九江酒厂,也就是九江双蒸酒唯一的传承单位。
浴火重生 再创新辉煌
1956年时期,广州企业进入了公私合营的阶段。在这次以消灭私有制为目的大潮中,有的老字号被合并了,有的因抵受不了改革的冲击倒闭了。有着“食在广州第一家”之称的广州酒家,幸运地在公私合营后得到重生,并且逐年创下新辉煌。
广州酒家始建于1935年,前身是西南酒家,1938年毁于战火,第二年得以重建,并取“食在广州”之意改名为广州大酒家,文革后称“广州酒家”。1983年,广州酒家并没有像其他老字号一样走合资经营的路线,而是坚持国营,向银行贷款400万元重新装修。眼见重新装修后的广州酒家营业额逐年递增,到了1989年年底,广州酒家的掌舵人温祈福力排众议砸进1000万元在滨江西路开了广州酒家第一间分店。要知道,在那个特殊的年月,耗资巨额大开酒楼是一件非常冒险的事。分店开张当天,政府官员始终不曾露面,或许是认为温祈福的投资必然失败,又或是怕别人说他们来酒楼腐败。
当时,温祈福的心情也是七上八下,深怕不会有客人捧场,直至分店正式对外开张那天,亲眼看到那戏剧性的一幕时才松了一口气。原来,那天早上服务员5点起床准备开门做生意。刚进餐厅就听到门外嘈杂的声音。外面人头汹涌,竟然都是赶着来喝早茶的!服务员刚开了条门缝,人群就像洪水决堤般涌了进来,抢座的喊声、尖叫声、笑声、哭声、喊妈声、叫仔声一起轰鸣。人群涌进来后,温祈福才发现门上一块玻璃被挤破了,地上更是一片狼藉,留下拥挤中被踩掉的几十只鞋子。
自此之后,滨江西广州酒家生意异常红火,食客抢座现象不断。每天早上,总有食客被挤掉鞋子,害得服务员要把食客的鞋子一一捡到大箩筐里。而丢鞋的食客却是很坦然,喝完早茶吃完饭菜再到箩筐里找鞋子。有了滨江西路广州酒家积聚的实力,广州酒家如猛虎添翼,开始组建广州酒家企业集团。温祈福在后来无数次感叹,没有滨江西,就没有我温祈福的今天,就没有广州酒家的今天。
凤凰涅槃 成珠何时能重生
在老一辈人眼中,老字号是一个辉煌的称谓,它记录了几代人的努力与成果。积淀着深厚的企业文化,为我们传递着许多历史信息。但也正因为这个“老”字,出品老化、体制僵化、理念陈化等,让人民感觉许多老字号是一身病。许多老字号之所以一步步走向衰落,就是一个“老”字在作怪。翻开广州饮食业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许许多多关于商家浮沉的记录。
提到广州老字号,必然绕不过成珠酒家。成珠酒家是广州开业最早、时间最长的老字号茶楼,史载清朝乾隆年间已经开始营业,已有250多年历史。它诞生于1746年,由一家称作“成珠馆”的简易平房发展而来。成珠酒家曾用过城珠馆、成珠饼家、成珠楼等名称,其中以成珠楼最为著名。
1858年,成珠楼创制出“小凤饼”,因形似小鸡而被称为“鸡仔饼”。1914年,鸡仔饼注册登记,专利销售,驰名省港澳以及东南亚地区。广播电台曾经编了一段顺口溜宣传:“老乡老乡,几时出省城?省城最有名,成珠鸡仔饼。你去省城最紧要买鸡仔饼。”
鸡仔饼配方保密了100年,直至1959年才公开。如今,虽然各地的其他酒家也有生产鸡仔饼,不过人们依然把成珠楼小凤饼看作是正宗的鸡仔饼。只可惜,风行一时的成珠楼,从1996年开始,生意开始走下坡路;由于背负多重债务,无力偿还,成珠楼终于在2000年9月关门停业。2002年,成珠楼的物业被法院拍卖。留下的财产里,只有广州市政府颁发的广州老字号牌匾,及“小凤”牌鸡仔饼的商标,依旧在静静地等待伯乐让它重生。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