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味道与新食尚

做沈嘉禄的责任编辑是一件非常矛盾的事,能第一时间欣赏到他的美文当然是享受,但又因为关涉美食,越是水汽氤氲,越是色香俱全,越是让我止不住地淌口水,下午三点钟肚子就咕咕叫了。也许不是肚子饿,而是情绪饥饿,思想饥饿,回忆也被唤醒,吵着想寻找儿时吃过的美食。

五年前,沈嘉禄将他的《上海老味道》送到我们出版社,蒙领导信任,交由我来编,意外发现上海这座经历了沧桑巨变的城市,在民间居然隐藏着如此之多的风味小吃,但无论是酸甜相济的街头糜饭饼,还是深夜见证小夫妻恩情的柴爿馄饨;无论是大伏天邻居阿婆端来的一碗冰冻地粟糕,还是骑着自行车穿越整座城市在上班前吃一碗“葱开”……作者立足于个人的味觉记忆,刻录整座城市的社会变迁,努力体现一个时代的老百姓生活情状,并保留了中国传统家庭与社会关系的温暖回忆。作者的文字生动有趣,细节描述十分精准,为几代人留下了一部深情的味觉记忆史。

所以,《上海老味道》不止着眼于美食罗列或品味,它的价值更在于人文情怀的传递,与美食有关的记忆深处,弥散着童年的苦涩,更有上海人身处逆境不断求生、求新、求变的睿智与幽默。作者通过这些街头巷尾的风味小吃、不断变化的时令美食、石库门餐桌上的寒素美味、老字号的名菜传奇,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浓浓的老上海市井风情图,唤醒了人与人之间因为食物而连结起的一份牵挂与留恋。更有幸的是,海上画坛名耆戴敦邦精雕细刻地为这本书配图,海上风情,恍惚如昨。

今年,沈嘉禄的美食新著《鱼从头吃起》又如愿以偿地送至我手里,作者将时尚美食放置于上海经济文化大发展的背景下来观察记录的,从老洋房里秘而不宣的私房菜,到外滩三号塔楼里的天价晚宴;从典雅的茶点,到浓郁的奶酪火锅;从风雨桥上的苗家腊味,到清丽可口的唯美素食,为读者徐徐讲述上海的美食传奇。

美食何以成为美食?名厨的秘诀、人气餐馆的制胜之道、老饕与餐馆之间玄妙的关系,都在这本书里渐次显露。这或许是一本美食哲学书,字里行间时时闪现出对美食形成及流布的文化思考,特别是纵横四方之后的深刻对比: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保守与创新,粗糙与细腻。从饮食之道而及文化状态、社会现象,相似之处,无非追求事物的均衡与和谐。中国人讲究调和鼎鼐,追寻味的极致境界;西方人则强调食物价值,折射出西方哲学的理性色彩。世界融合之中,中国的饮食文化更要广采博取,兼容并包,唯胸襟更广阔,视野更开放,观念更进步,才可“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本书既有对古董级传统名菜的文史追溯,又有参悟中西饮食文化精髓后的哲学思考,更有名厨大师亲授的独门秘笈。食物维系着中国人的文化与情感,老饕则承担着推动饮食文化不断进步的重任。书中充满对食物、对大自然的敬意,对执着追求食材与味觉极致之美的礼赞。

沈嘉禄总说自己是为了放松心情才写起美食的,但一写就是好几年,出了好几本书,获得大量称赞,拥有无数粉丝。他总说这一本是最后一本了,接下来要回归小说创作了。但两三年一过,又被出版社逼出一部美食书稿,是乐此不疲呢还是身不由己,恐怕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吧。反正,不管他的美食随笔还是小说,只要真诚地与读者交流互动,都是值得期待的文化下午茶。

责任编辑:vike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