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巴菜 叫菜不是菜(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漫画 张宇尘

很多外地人慕名到北京吃炒肝,却发现名字叫炒肝但不是炒出来的。而到天津的外地人也一样,到饭店里打听锅巴菜,才知道这是天津的一道传统风味小吃。

说起锅巴菜,那是一部天津人饮食文化的发展史传记。

锅巴菜是清末民初出现的。因为天津人不接受满清的统治,为了表达对清朝统治者的反抗,天津人就吃不带芡的清汤泡锅巴,以寓意“灭清”,后来民国时期才出现挂卤的锅巴菜。

天津人号称卫嘴子,此名不虚,是因为天津人的嘴会吃能说,像当年小蘑菇说的相声那样“冰棍蘸卤虾,糖葫芦就臭豆腐,烙饼卷洋蜡。”像郭德纲说的“烙饼卷馒头就米饭吃”。这样做,虽然没人拦着你,但毕竟会从别人的眼神里看出两个字的潜台词——“棱子”,为什么呢?因为天津的饮食文化太深了,深到每样东西都有与之配套的吃法,比如烧饼油条必配豆浆。因为油炸食品对人有害,必靠豆浆解之,这就是老天津卫常说的“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

锅巴菜的吃法也很讲究,就工艺而言虽然不是菜,但一点也不比做菜的工序简单,不要说切成柳叶的锅巴片和卤子的制作,就是盛到碗里的过程也需要极熟练的技术,然后还要加工,香油、辣油、麻酱、酱豆腐汁和香菜。这碗锅巴菜要求五彩斑斓,清香扑鼻,锅巴香嫩,润滑有道。天津正宗的锅巴菜,炝锅用香菜根以保持卤子的真素味,另一技术特点就是天津卫的炒嫩糖色,糖色关键是嫩字,不可老,老了味苦,不放酱油、老抽、生抽之类的调料,力求自然味,自然色,这是锅巴菜卤的绝妙之处。锅巴菜的“媳妇不贵媒人贵”,真乃一语道出其中之奥秘了。

在天津,锅巴菜是一种文化,一个招牌,早年的天津锅巴菜有荤素两种,虽然锅巴菜在全国家喻户晓,但外地人再想吃也得到天津来吃,因为除天津之外,哪都没有。并非天津人保守,确实是天津人的烹饪技术不好掌握。无论是口味口感里口外口都讲求先后顺序和君臣关系,不但商家要手艺,就是吃起来都要水平。笔者的一位叫陈保和的老友,人称“歪大爷”,家住天津邵公庄桥头鱼市大街附近,早上起来买锅巴菜,要带两套家什,在这家买锅巴,却在另一家买卤子。吃的人都那么挑剔,做的人更要精益求精啦。所以呀,外地人就是再犯馋,也得坐火车、开宝马、蹬三轮,就是开七手夏利也得来天津,因为一道叫菜不是菜的锅巴菜里最能体现出天津饮食文化的精髓。

天津有句饮食俗语“要解馋,辣和咸”。只有吃芝麻烧饼就放辣椒糊锅巴菜的吃法才是天津人地道的吃法。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责任编辑:vike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