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清代官服的顶戴与花翎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清代官服制度的繁杂程度,在很多方面都超过了以往的任何朝代。

从纵向等差、品序的排列来看,上有皇帝,以下依次有皇太子、亲王、郡王、镇国公、辅国公、文武一至九品及未入流等尊卑区别;横向而言,则有镇国将军、郡主、驸马、一至三品侍卫、进士、举人及生员等。以服饰“分尊卑、别贵贱、严内外、辨亲疏”的作用更加突出。在清代各种官服当中,仅冠类就有朝冠、吉服冠、行冠、常服冠等多种,甚至连雨冠也都各有等差。

提到清代官服的冠,人们就马上会想到“顶戴花翎”。顶戴花翎是清代官服的特色之一,也是区分人物等级地位的重要标志。对于官员来说,从帽子上来区分等级的共同标志是顶饰,也就是人们所说的“顶戴”。顶戴又叫“顶子”,在官场中,不同身份地位的人,要戴不同质地的顶子,即便是素不相识的人,也可以一眼从对方的顶戴质料上,分辨出其官位品级。所以,清代的官帽又有“一顶官职”之说。所有各类顶子之中,皇帝的顶子级别最高,朝冠和吉服冠顶子通常是用最好的东珠(产于黑龙江、松花江等江水中的蚌珠。因生于北国寒冷水域,生长缓慢,质地光润,是清代供皇家专用的贡品)为顶饰。一般品官的顶子不能饰用东珠,而是用其他一些比较贵重的材料制作,具体质地视品级高下而定。清廷规定,凡品官朝冠顶子,文武一品用红宝石;文武二品用珊瑚;文三品也是珊瑚,武三品则用蓝宝石;文武四品俱用青金石;文武五品俱用水晶;文武六品俱用砗磲;文武七品俱用素金;文武八品俱用阴文镂花金顶;文武九品俱用阳文镂花金顶;未入流之官的顶饰与文武九品官顶饰相同;状元、进士冠帽用金三枝九叶顶;举人、贡生、监生冠帽用金雀顶;生员冠帽用银雀顶;从耕农冠帽用顶与文武八品官员顶饰相同;一等侍卫冠帽用文三品官员顶饰;二等侍卫冠帽用文武四品官员顶饰;三等侍卫冠帽用文武五品官员顶饰;蓝翎侍卫冠帽用文武六品官员顶饰。

花翎也是清代官服冠帽上用以区分等级的标识。所谓花翎,指的是冠帽后面拖着的一根孔雀羽毛。帽顶专设有与笔帽长短粗细相仿的玉质或珐琅质的翎管,供插缀翎羽之用。一定品级以上官员所用花翎上面有“眼”,眼即使孔雀羽毛尾端的花圆眼形图斑,翎眼有单眼、双眼及三眼之分,以眼多者为贵。清代官员使用花翎的制度也很有讲究:皇帝和亲王、郡王一般不戴翎饰冠;贝子戴三眼花翎冠;镇国公、辅国公和硕额驸等戴双眼花翎冠;五品以上官员及一至三等侍卫戴单眼花翎冠;六品以下官员戴无眼的蓝色翎冠。

传说在康熙年间,还出现过四眼和五眼的翎冠。当时康熙皇帝的一个儿子,一时心血来潮,觉得花翎冠漂亮,也要戴这种花翎冠,可是按服礼规定,皇子是不能随意屈尊戴用贝子和大臣们所用的花翎冠的。于是,康熙帝便特别御批制五眼花翎冠赐予皇子,从而满足了儿子的要求。以后福建提督施琅率清军收复台湾,立下头功,皇帝欲封赏他以侯爵,但他不想接受,偏偏表示只想戴皇帝钦赐的花翎冠。于是康熙皇帝又令造四眼花翎赐予施琅。花翎作为权贵的标志,在清代中期以前,不论在品官冠饰上,还是用于赏赐上,都是比较严格的,至清中期以后,饰戴花翎冠制度日渐松弛。道光以后,世间富人甚至可以出钱买一副“顶戴”(官位),当然花翎也就跟着一同贬值了。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