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朗头:感受沉淀历史的古村落建筑群焕发新生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花都区炭步镇朗头古村保有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落,已成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陈江瑶  摄

安徽有宏村,开平有自力,但你未必知道,就在广州花都,也有这样一条古村落,尽管目前名气尚不及宏村、自力般大,但论及民俗民风、文化底蕴,却也不逊色,它便是隶属于花都区炭步镇的朗头村。

立村3间泥屋繁衍至今,800年历史留下数不尽文化宝藏

7月下旬,在一场台风来袭之后,人民网记者一行来到朗头村,有幸亲身感受到了这里的美丽风光与人文底蕴。“红棉古树青云桥,小巷深处人家绕;书室栉比入塘影,渔樵耕读一梦遥。”诗中的朗头充满了浓浓古意。

朗头村村民以黄姓为主。相传,朗头村的立村始祖黄仕明,待人和善勤俭节约,于南宋末年从南雄珠玑巷迁居至此,初定居于炭步镇水云边(地名,后属朗头村)。当时水云边附近的新泰村地主庾十万,请了一位风水先生看宝地迁居。风水师看完地后,回到地主家时已全身湿透,满身尘土,下人端水给他洗衣,地主婆发现装水的水盒是她心爱的宝盒,便立即把水倒掉,收回宝盒。风水师十分气愤,便不辞而别。此时风水师饥寒交迫,恰好走到水云边黄仕明家,上前敲门求助。黄仕明向来乐善好施,便热情招呼风水师。风水师感动不已,告诉黄仕明不远处朗溪头有块宝地,该地南有泽地北有土岗,把房子建在岗头临水之边,迁居时将“朗”加“土”为“塱”,去“溪”留“头”字,称作“塱头村”,意为“头啖汤”,如此必将旺丁旺族。黄仕明闻后大喜,举家迁居到朗头。此前黄仕明只有1个独子黄朝俸,迁居后,黄朝俸夫妇生了4个男孩,这4子又生11子,子孙勤耕苦读,不过五代便兴旺发达起来,人口近百,建屋数十座,垦田几百亩,成为远近闻名的大村。

从相传的两三间小泥屋发展成今天,朗头村走过了800多年的历史,有600多户人家,一代代朗头村民,为后代留下了数不尽的文化宝藏。记者还未进村门,远远便看见一棵高大的木棉立于村头,它便是朗头村的象征。据可查证的史料记载,这棵树至少已经在这里生长了643年。村里人告诉记者,木棉古树的存在,保佑着全村人的平安,朗头村之所以人杰地灵,与它不无关系。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传朗头村黄姓村民祖上于南宋末年从南雄县珠玑巷南迁至广州北郊,元朝迁至朗头立村,至今已有600余年。图为村中的黄氏祖祠。 陈江瑶  摄

罕见的古村落群规模巨大保存完整,动人的传说余音绕梁令人回味无穷

这一天,为我们进行介绍的时当地一位村医,他的大名叫黄显标,大家都习惯地称他作“标叔”。然而最令“标叔”远近小有名气的是还不是医术,而是他对朗头村历史的熟悉,热心推界,在村内村外大大小小的简介中,很多原始素材都和他的悉心收集、整理分不开。

“标叔”带着我们走近青云桥,游历“积墨楼”与“积墨巷”,观瞻谷诒书室,每到一处,总是出口成章,横批对联莫不倒背如流。在他细细述说中,我们强烈地感受到朗头村有两个“多”,是朗头人最引以为傲的。

第一“多”是进士多。朗头村自古尊师重教,诗礼传家,崇尚“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传统价值观。村面建筑以祠堂及书室为主,其中祠堂、书室、书院约30余座,其中大小书室、书院约22座,也由此留下许多佳话:黄皞“七子五登科”、“公孙八科甲”、“父子两乡贤”,黄谷诒“七子三登科”,黄鱼隐“三子两登科”。拒不完全统计,朗头村历史上曾有15人考取进士,10人考取举人,15人考取秀才,贤良辈出,朗头也因此得了个“进士村”的美名。如今,当年读书人的身影已然不见,但步入村中现存的30来座书室,依旧能隐约嗅到浓浓书香。

第二“多”,是古建筑多。朗头与附近的茶塘古村、藏书院古村一起,形成了广东省罕见的规模巨大、保存完整的古村落群,其中又以朗头为最,拥有388座古建筑。20多条巷道穿梭其间,书室、门楼、牌坊散布,用于装饰的种种木雕、石雕、灰雕,技艺精湛,美轮美奂,叹为观止,每块雕塑背后都有着不同的纹饰和传说,具有极高文化及艺术价值,具有浓郁的岭南建筑文化特征。

而这一天,“标叔”讲述的众多民间流传故事中,“铁汉公”黄皞的故事最为令人难忘。

黄皞生于明代正统五年(1440年),于明代成化元年(1465年)科举中进士,曾官至云南左参政、江西布政使司。他为官刚正不阿一心为民。时任云南左参政时,正值云南大饥,民不聊生。黄皞奏请朝廷开仓赈灾,放粮救民,后因奸臣诬告被朝廷黜职遣返,放归故里。若干年后,当黄皞得到平反官复云南左参政时,明朝正德皇帝为嘉奖其为官廉洁,有意将其家乡巴江河沿岸一带田地封赠给黄皞,特恩赐他金木鹅1只带回家乡,准他将木鹅放在河中漂流3天,木鹅流经之地,两岸5里以内的田地便归他所有。黄皞奉旨到巴江河放木鹅,但又不忍心占百姓太多土地,于是暗中找了个小孩潜水把木鹅引入到一口池塘中停下。据说,赤坭镇缠岗村部分田地曾因此被划归黄皞所有,而这只木鹅曾被供奉在黄氏祖祠内,1951年土改时上缴给了广东省土地改革委员会。

可惜的是,由于一度疏于管理以及种种建设性破坏,朗头村的古建筑群一度受到损害,部分古建筑在维修过程中也没有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屋顶被换上琉璃瓦,地面新添耐磨砖,部分建筑面目全非。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据族谱记载,朗头村曾科考及第的进士15名,举人10名,秀才15名。图为立于祠堂前的功名碑。  陈江瑶  摄

“最佳历史古村落”名声逐渐远播,“芋头节”为打造“一村一品”增色

值得庆幸的是,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实施,朗头的文物保护情况日渐好转。10年来,市、区、镇财政用于朗头村古建筑的维护和基础设施建设已投入500多万元,收到明显效果。这一过程中,朗头村的名声也逐渐扩大,2007年被评为花都区“最佳历史古村落”,2008年荣获首批“广东省古村落”称号。

在政府的带动之下,村民们也逐渐认识到古建筑的珍贵价值,自发地参与到古建筑围护与村子的建设之中。我们的“标叔”便是这样一位“志愿者”。自 1992年退休之后,“标叔”回到了故乡朗头,在为村里人看病的同时,担当起村子的义务宣传员。“标叔”对自己的故乡怀有深深的骄傲,热衷于古村的文化建设与古建筑保护,那一段段历史故事在他口中的精彩丝毫不逊于说书人。“标叔”自豪地告诉记者:“介绍朗头村,我是出钱又出力,我一分钱都没有收过。好多外国记者来朗头采访,都让我给他们当导游!”

流连于朗头的风土人情,记者一行几乎忘记了饥饿,但来到炭步,又怎能不尝尝著名的炭步芋头?转眼已到午饭时间,热情的村民拉着记者来到村里的农家乐餐厅,厨房大锅里传来的阵阵浓香,已足以让所有人食指大动。正巧,有人拿出了刚从地里摘来的新鲜芋头,尽管还不是芋头成熟的最佳季节,块头不大,但朗头村民告诉我们,判断芋头好不好要看它在水里能不能浮起来,而炭步的芋头无论多大多小都能浮得起来。说着便拿来水桶,当场试验起来,看着水里漂浮着的芋头,村民们一脸憨笑。

今天,炭步芋头已经不仅仅是朗头出产的一种农产品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炭步芋头也发展成了一种文化,朗头村每年还会举办“芋头节”吸引各地游客前来。和朗头村一样,整个花都区的所有乡镇,都在不断地建设着各自的风景,努力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景”,在这一道道风景的交织之下,花都区的一座座乡村正变得越来越美丽。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炭步的芋头十分出名。朗头村如今每年都会举办“芋头节”,吸引了各地游客慕名前来。  陈江瑶  摄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