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石”传承瑞安记忆(组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高则诚故居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文物馆工作人员在考察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鼓词表演

玉海楼、利济医学堂、圣井山石殿,东源木活字印刷术、鼓词、藤牌舞、蓝夹缬……6年来,瑞安厚重的文化家底,随着文保工作的深入,不断显现于人们的视野中,亦不断丰富一座城市的历史文脉

近日,在省政府公布的第4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我市民间文化卖技(瑞安卖技)、传统技艺雕版印刷术(瑞安纸马雕版印刷术)和传统造纸技艺(南屏纸制作技艺)榜上有名。

至此,我市目前已有列为世界级“非遗”项目1个,国家级项目4个,省级项目10个,温州市级项目34个,瑞安市级“非遗”项目73项、代表性传承人63名,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名,省级8名。

“悠悠1700多年的建县史,给瑞安这座秀气的城市留下了丰富厚重的文化家底。”据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06年文化大市建设的号角吹响后,我市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登记,筛选非物质文化遗产700多项,遴选出有瑞安特色和保护价值的项目,加以重点保护和弘扬;以国保、省保单位为重点,加强文保单位各项保护工作,并成立瑞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切实加强指导,对利济医学堂旧址、垟坑石塔、宝坛寺、卢氏宗祠、东安硐桥、隆山宫、孙氏宗祠、七县会议旧址等近20处各类文物保护单位(点)进行抢救性的保护维修工作,并对国保单位玉海楼等予以修缮,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硕果累累。

而无论是“非遗”还是文保点,都承载着瑞安上千年的记忆,是城市的文脉和灵魂。

据统计,我市现有国家级文保单位4处,省级文保单位14处,市级文保单位已达70处。

行程近4万公里摸清文物家底

第3次全国文物普查是瑞安历史上首次市域范围内全覆盖调查,从2007年4月至2011年底,文物普查员足迹踏遍全市,行程近4万公里,系统调查了全市辖区内的地面和地下(含水下)文物。

今年6月,由市文广新局、文物馆共同印制的80余页的内部资料以及普查成果展上,详实记录了我市不可移动文物分布图和各级文保单位(点)。据统计,全市普查登录不可移动文物3104处,其中正式上报国家文物局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数据库763处,基本信息点2272处,消失文物69处。

其中,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点605处,如新石器时期瓦背山遗址、宋代兴福寺石塔、陶山金丝桥等。“兴福寺遗址分布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普查员在遗址地面发现了七如来石塔的塔座、塔身、塔顶等30件石构件,保存较好。”市文物馆副馆长贾瑞新说。据介绍,这些塔座高25厘米,平面呈六边形雕刻莲瓣纹;塔身长56厘米,为六棱瓜腹状,腹部辟有一扇壶门;高30厘米的塔顶为六角尖攒顶,檐下作叠涩4层,刻出椽子,檐面刻饰瓦垅。塔座、塔身、塔顶为整块石料凿刻而成,其中两座塔身刻有“宋景定癸亥中春吉日谨题者”、“宋宝祐六年十月四日谨”等铭文。从这些情况来看,兴福寺堪称浙南最大古刹。

同时,还发现一批池塘泉井、近现代史迹、典型风格建筑、店铺作坊等,填补了我市在这方面的文物资源空白。

5年投入1500万元修缮文保点

高楼卓宅45万元、心兰书社70万元、福泉寺280万元……据贾瑞新介绍,近5年来,我市采取政府投资和民间群众集资相结合的方式,普查期间共投入1500万元对汉安乡侯墓、卢金峰墓、福泉寺、蒋幼山故居等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进行抢救性修缮,使之得到科学保护。

其中,位于塘下镇海东村蒋幼山故居在修缮上花费了600万元。该故居为民国时期中西风格的合院式建筑,占地面积798平方米,有一定建筑艺术价值。去年4月25日,该故居采用修旧如旧的保护性修理方案启动修缮。

“1500万元中,有1000多万元是民间集资的。”据市文物馆馆长陈钦益介绍,在政府的引导下,近年来瑞安民间出资出力保护文化遗产,尤其是兴建或修缮历史名人纪念馆已成时尚。这些历史名人纪念馆有的全部由村民自筹资金建造,有的则是村民集资加上政府支持而建。

今年新增25处文保单位

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对一座城市历史文脉的传承,也是给子孙后代留下的一笔巨大财富。今年6月份,我市具有较高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25处不可移动文物古迹列入瑞安市第6批文物保护单位。至此,瑞安市市级文保单位已达70处。

第6批文物保护单位是从我市已公布的200个文物古迹点中筛选出来的,其中,古遗址1处,即位于塘下镇新坊村凤凰山最西端的新石器晚期的瓦背山遗址,是这批文物保护单位中年代最久远的文物古迹;古墓葬2处,分别是塘下沙渎宋代至清代的陈氏古墓葬群和锦湖街道前垟村清代的黄体芳墓;古建筑14处,有莘塍的叶氏宗祠、陶山新殿后杨府庙、陶山金丝桥、湖岭的溪坦王氏大宗祠、高楼的孚泽庙、马屿的许南许岙亭和锦湖的黄绍箕墓等。

此外,梳理“非遗”普查线索91082条,筛选出2878条有价值项目。出台《关于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对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和传承基地提供奖励和补助。

浓郁乡音乡韵传唱数百年

鼓词艺人端坐椅上,左手执曲板,右手持鼓签,台案上置一把牛筋琴。“啷咯哩咯啷……”一敲一打一张口,一哭一笑一说唱,一段扣人心弦的故事,就这样呈现在听众面前。

这便是温州鼓词(又称瑞安鼓词),它是我省主要传统曲种之一,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作为温州鼓词的发源地,我市于2003年成立鼓词研究办公室,专门收集、整理及传承鼓词文化。2006年5月20日,温州鼓词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2011年3月份,我市经省曲艺家协会推荐,向中国曲艺家协会申报“中国曲艺之乡”,并被列入“中国曲艺之乡”预评名单。在中国曲协组织的实地验收中,考察组充分肯定了我市曲艺的软硬件实力,认为瑞安曲艺具有浓浓的乡音、乡情和乡韵,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群众基础深厚,传承意识明显,保护措施多样。

2011年9月26日,中国曲艺家协会发文授予我市“中国曲艺之乡”称号。据悉,全国现有“中国曲艺之乡”(中国曲艺培训基地)35个,其中浙江省3个,瑞安是温州地区惟一获此称号的县(市)。

同年,在南戏鼻祖高则诚故里成功承办了由文化部艺术司、浙江省文化厅、中国戏剧家协会、温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中国戏曲南戏回故里”活动的启动仪式,肯定了我市中国戏曲故里的地位。

木活字印刷术重现800年前的精湛技艺

开丁(采访)—誊清(理稿)—检字—排版—校对—印刷—打圈—划支—填字—分谱—草订—切谱—装线—封面—装订……木活字印刷术曾在温州地区普遍存在,而由高楼镇东源村王姓家族传承的木活字印刷术,已成为我国完整保留和仍在使用的极少数之一,迄今已有800多年历史。

它完全继承了中国古代的传统工艺,是活字印刷术源于我国的实物明证,堪称古代印刷术的活化石。正因如此,2008年6月,木活字印刷术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11月15日传来喜讯,又被列入联合国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1年,在瑞安木活字印刷术成功入选世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周年之际,我市举行“中国·瑞安"活字印刷术"研讨会。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副所长兰静、浙江省文化厅“非遗”办公室主任王淼等专家学者应邀出席,他们高度评价了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及传承,并对我市今后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展开深入交流和探讨。专家学者们普遍认为,“非遗”文化应列入中小学教材,引起全社会尤其是青少年的广泛关注。

目前,我市已在东源村建立“中国木活字印刷术文化村展示馆”,为传承人制定带徒授艺等奖励和补助机制,并在开元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开设校本课程。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