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道:中国奥运梦开始的地方(图)




百年,一幢幢精美的小洋楼记录下五大道曾发生过的一段段真实历史,五大道不只是一种建筑氛围,更是一种历史人文的气息。这片小洋楼中曾居住过中国奥运先驱张伯苓和在中国出生的第一位奥运冠军李爱锐。当今天,中外游客漫步在闻名的天津五大道街头,或许就踩着他们的脚印;当凝视他们曾居住的小洋楼时,仿佛依稀能够描摹他们的身影。过去,五大道印证了天津与奥林匹克运动的深厚历史渊源;今天,奥运五环为天津五大道增添了新的光彩。
【大理道39号张伯苓故居】
“百年奥运梦想”由此开始
小洋楼档案:张伯苓先生故居位于大理道39号(原为87号)。该楼建于20世纪20年代中叶,为三层英别墅式砖木结构的楼房,机砖墙身,多坡瓦顶,属于折衷主义建筑风格。室内均为菲律宾木地板、门窗和楼梯,并有精美的巴洛克式壁炉。房屋前后有宽敞的庭院。
张伯苓:1876年生于天津,是中国著名教育家、中国奥运先驱。他一生致力于教育救国,创立天津南开大学,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作出了巨大贡献。1949年11月底重庆解放前夕,张伯苓婉拒蒋介石赴台要求而留守大陆。他是最早将奥运概念带入中国的先驱人物,力促刘长春首个参赛奥运的主导人物,因此被誉“中国奥运第一人”。
“中国何时才能派一位选手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才能派一支队伍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才能举办奥运会,邀请世界各国的选手参加?”百年前中国奥运先驱张伯苓的三个梦想,或许就是在这座小洋楼里日日反复思考产生的。
奥运故事
1894年筹备第一届奥运会时,国际奥委会向中国发出邀请,当时清政府未予答复。
1907年10月24日,张伯苓先生在天津学界运动会发奖仪式上,以“雅典的奥运会”为题发表了著名的演说,提出“中国人应该加紧准备”。此次演说是中国第一次明确提出参加奥运会的演说,而张伯苓是提出该畅想并列举参与奥运会具体措施的第一人!
1909年1月,观摩了第四届伦敦奥运会,作为第一位亲临奥运会现场的中国人,张伯苓在南开校园向学生们介绍了奥运会盛况。
1912年,张伯苓参与发起了远东业余运动协会和远东运动会,与国际奥委会联系。国际奥委会曾正式通知中国,可筹备参加1916年的奥运会和国际奥委会会议,然而,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未能如愿。
1932年,第十届奥运会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由于经费等问题,当时的民国政府决定只派体协总干事沈嗣良一人作为观察员出席奥运会。此时有消息传出,日本企图利用奥运会,骗取国际社会对他一手扶植的傀儡“满洲国”的承认,并决定派刘长春、于希渭作为“满洲国”运动员参加奥运会。刘长春是当时全国短跑纪录的保持者,充满爱国热情的他拒绝以所谓“满洲国”运动员的名义参加奥运会。于希渭也称病在家,拒绝以“满洲国”运动员的名义出席奥运会。
时为东北大学校长的张学良拿出八千银元作为经费,在该校体育系毕业典礼上,慨然宣布派刘长春、于希渭代表中国而不是“满洲国”参加奥运会。东北大学体育系主任郝更生函电各方以明真相;函电外交部商讨办法;又与全国体育协进会王正廷、张伯苓(时任天津南开大学校长)紧急磋商,由张伯苓急电国际奥委会为刘长春、于希渭报名。后来,于希渭由于滞留在东北未能成行,只有刘长春一人作为运动员,参加了1932年的奥运会。由于缺乏系统训练,加之长途劳顿,刘长春在预赛阶段即遭淘汰,但他单刀赴会,开创了中国参加奥运会的历史纪录。
2008年8月8日,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国家体育馆隆重开幕。至此,一个在1908年由天津五大道萌生的梦想,在整整过了100年后终于实现。
【重庆道38号李爱锐故居】
生于天津的英国奥运冠军
小洋楼档案:现重庆道38号在李爱锐居住时是英租界剑桥道70号。该楼建于上世纪20年代,为英式现代风格的建筑。砖木结构,墙体为硫缸砖,部分砂石鹅卵石,墙面新颖别致。阳台墙为砖砌,上部方透视孔有精巧的铁艺。室内设施齐全,装修高级。1楼为客厅、餐厅、备餐室;2楼为居室、书房、卫生间。现住房保持良好。
李爱锐:1902年1月16日生于天津,父母均为苏格兰人。1907年随父母回国上小学,后进入苏格兰史达灵郡伦敦中学并考入英国爱丁堡大学。1924年在第八届巴黎奥运会上摘取了400米跑的金牌,并打破世界纪录。1925年回到天津。1945年在日本人的集中营里因患脑瘤去世。
奥运故事
1902年1月16日,李爱锐出生于天津法租界海大道(现大沽路)的马大夫医院(现天津市口腔医院),6岁时回到苏格兰,后进入伦敦寄宿学校上中学,毕业于爱丁堡大学自然科学系本科。
1923年,在英国的一次运动会上,李爱锐以优异的成绩,夺得440码男子中距离跑冠军,从此被誉为“苏格兰飞毛腿”,随后进入英国国家田径队。
1924年第八届巴黎奥林匹克运动会,在边跑道的不利情况下,李爱锐以47秒6的优异成绩打破男子400米跑的世界纪录,荣获冠军。
1925年夏天,李爱锐毅然回到故乡——天津,到新学书院(现17中学)教授理科、英语和体育。他热爱中国、热爱天津,并将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入这片土地上。在执教期间,英租界的工部局曾约请李爱锐对民园体育场的建设提出建议。李爱锐根据世界田径赛场的标准以及自己参加比赛的经验,毫无保留地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如跑道的结构、灯光设备、看台层次等。
1929年10月10日,李爱锐在这座他曾参与修建的体育场内参加比赛,获得了他人生的最后一个冠军。在李爱锐32岁那年,他和一个名叫佛罗伦斯·麦肯奇的加拿大女孩结婚。婚后他们就住在天津英租界剑桥道70号(现重庆道38号)。他们的两个女儿也分别于1935年、1937年生于天津。
1945年2月21日,距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只有175天,病魔就夺去了李爱锐的生命。那一年,正值他43岁的盛年。全体集中营的侨民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现在,他在山东省潍坊市第二中学操场的一隅长眠。
责任编辑:ZF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