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家常便饭 今朝特色美食(组图)

摘要:《舌尖上的中国》编导陈晓卿曾说,通过美食这个窗口,可以看到更多人和食物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通过《舌尖上的中国》,我们可以感受中国的变化。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为我们制作锅边糍的赵琼欢。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锅边糍

世说新语

《舌尖上的中国》编导陈晓卿曾说,通过美食这个窗口,可以看到更多人和食物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通过《舌尖上的中国》,我们可以感受中国的变化。

斗门的锅边糍也如此,30年前,这在斗门乡下是家喻户晓的大众食品。改革开放后,城市化浪潮席卷城乡。随着生活习惯的改变,这一别具特色的农村食物,逐渐淡出寻常百姓家,如今反倒成为餐厅、旅游景点揽客的美食。

追本溯源

起源已难考证

在斗门镇文化站站长邝岳峰带路下,南都记者来到了该镇有名的皇族村———南门村。该村位于斗门区西部,处在黄杨山与虎跳门水道之间,距市中心约1个半小时车程。村里几座古朴的祠堂和蚝壳砌成的山墙,似乎在诉说着这条村子的漫长历史。

72岁的村民赵承华(大家习惯称他“赵老师”)和妻子在家中热情接待了记者一行,他特地邀请了邻居赵琼欢现场制作锅边糍,以方便记者拍照。据称,赵老师是宋魏王30传、斗门赵氏23代后人,今年6月,他曾作为主要代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讲述在南门村保存了700多年历史的皇族祭礼习俗。

锅边糍 究竟是啥?百度、谷歌都查不到明确的定义,网上连张照片都找不到。赵承华解释,关于锅边糍起源,至今已难考据。因为这种食物过去实在太普遍,家家户户都会做,代代流传,因此大家反而都不关心它的由来。

承前启后

承载了几代人的记忆

不管锅边糍如何来历,它的产生和发展,始终和当地居民生活息息相关,承载了几代人的记忆。

上世纪80年代以前,南门村还是个非常原生态的农村,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早上9点钟,农民就开始吃早餐,早餐主要是米饭,那样下田才有足够的力气干活;中午大约12点吃午餐,锅边糍成了最受欢迎的食物。因为农民在田里干活热火朝天口干舌燥,这个时候吃干饭显得难以下咽,而锅边糍就像爽脆的面条,几碗下肚,不仅可充饥还能解渴。

由于锅边糍做法简单快捷,在农忙时期,老人或十来岁的孩子都会在家里做好,然后送到田里给干活的人吃。当然,自己也可以先吃一份,这样哪怕家里的劳力太忙无暇煮饭,老幼也不会饿到。那时候,农村吃饭时间比较早,下午四点左右,很多农民就开始收工吃饭了。如此简单的日子,就像锅边糍,清淡而又可口,年年岁岁周而复始。

赵承华说,除了给成人充饥,一两岁的小孩也能将锅边糍当米糊吃。在奶粉也是稀缺品的时代,锅边糍成为村里很多人的幼时记忆。对于9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来说,即使已经为人父母,小时候的那种味道依然难以忘怀。

随城市化进程而湮没

“有时太怀念那个味道,心痒痒就想做了。但上网搜索做法,居然查不到”,不少80后年轻人在网上怀念小时候吃锅边糍的情景。有网友发出感慨,曾经家家户户都会做的锅边糍,现在竟然连做法都没有留下。而90年代以后出生的的孩子,很多都已经不知道锅边糍是什么东西了。

赵老师说,改革开放以前,农村了经常用大大的圆铁锅来做菜,那种锅最适合煮锅边糍。80年代后,现代城市生活方式开始影响农村,随着煤气炉的普及,锅越来越小,农村的原来早晚一顿饭,中午一顿锅边糍的生活逐渐改变,饮食方式也接近城市了。从那个时候开始,吃锅边糍的村民越来越少,这样的变化是一个缓慢过程,到了上世纪90年代以后,很多村民猛然发现,那种曾经熟悉的味道,已经离他们很遥远。

如今,村里会做锅边糍的人依然很多,哪怕是80后的年轻人也随时能露一手,不过平时真正动手做来吃的人,则屈指可数。正如很多传统习俗一样,曾经家喻户晓的锅边糍,后来成了餐厅、旅游景点招揽旅客的特色美食。在距离南门村不远的斗门御温泉度假村,游客还能品尝到这种小吃的浓郁乡土味道。

点睛慧眼

拟申请区级非遗

斗门区文化馆馆长沈俊校告诉记者,做锅边糍的习俗在斗门各镇均有分布,目前在白蕉镇仍比较常见。在当地餐厅和旅游景点,这已经成为一道别具特色的美食。

非遗专家认为,国家对于地方特色小吃,不会特别强调要申报项目。中国的传统美食只要味道鲜美、香色具备,基本都能保留下来并发扬光大。当然,锅边糍作为斗门的地方特色食品,同时也是一种旅游资源,地方适当包装并推广,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因此在市、区的大型民俗活动或美食节,锅边糍一道永远的桌上风景……目前该区不打算将锅边糍申请国家或省级非遗项目,但其作为地方特色饮食文化,为了更好保护发展,拟申请区级非遗项目。

锅边糍 制作过程:

●米粉混水成浆,要用粘米粉而不是糯米粉。

●盖浇锅边,米粉浆流入煮开的水中,不到一分钟就在锅边浮起来。

●准备好配料,包括虾米、贝干、椰菜等。

●做好的锅边糍,鲜美可口。

旧史新观

品锅边糍享乡土情

锅边糍 里面配菜有所讲究,一般是加些虾米(增添鲜味)、螺肉(一种贝类,类似黄沙虫)、切好的蔬菜(常用椰菜,比较爽口)。当然,个人也可以根据自己口味来调整材料,比如椰菜可用红萝卜、青菜代替,如果喜欢甜味,还可以加糖。

为了让记者了解锅边糍的制作过程,赵老师的邻居赵琼欢大姐现场制作。先用粘米粉(注意不是糯米粉)混水成浆,然后便是极具表演性的下锅,只见赵大姐用勺子娴熟地围着锅边画了一个圆圈,米粉浆流入煮开的水中,不到一分钟就在锅边浮起来。赵大姐接着放入虾米、贝干、椰菜,翻滚大约一分钟,鲜美可口的锅边糍便制作完成。

现在制作锅边糍步骤和以前一脉相承,不过味道略有不同。赵老师说,在以前农村,米粉是自己用舂米工具撞碾成粉的,其中还会加一些冷饭混合,那样口味更佳。这种自制米粉做成锅边糍粘性适中,既不会像糯米粉那样遇到开水就会变成糊状,也不会像现在直接用买来的粘米粉那样容易断裂。那时候,做好的锅边糍是连成一块的,现在则很容易四分五裂。

赵大姐盛了几碗,给前来采访的记者一行品尝。尽管这不是用最传统的自制米粉,但其口感依然鲜美。在当地村民家里吃上这么一大碗现做的锅边糍,顿觉乡味浓浓。

责任编辑:vike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