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名人故居的保存和活化(组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胡适故居是全世界收藏胡适相关资料最为完整的纪念馆,图为胡适墓旁的胡适铜像。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钱穆故居“素书楼”里的会客厅。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林语堂故居里摆放着林语堂先生发明的中文打字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台北钱穆故居大门口。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林语堂故居出售许多颇有创意的纪念品,当然也少不了林语堂的《京华烟云》等20余种著作。图为林语堂故居门口。

在台北的文化名人故居参观,一直活跃在记者脑子里的两个字是“活化”,用我们惯用的词来说似乎就是“开发利用”,但似乎又感到不够,因为一个“活”字给予了那些原本已静寂了的建筑、家具、文献、书籍以“灵魂”,因为一个“活”字使那些大师又与我们在一起。当越来越多人认识到名人故居承载着名人的历史和声誉,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特有魅力,是一个城市引以骄傲的文化资本,因此必须予以保护后,接着的就是要使故居“活化”,只有深挖名人故居其文化内涵,让人们更多地了解和认识,让其放射出应有的光芒,才是完整意义上的保护。

台北虽小,所拥有的名人故居远远不及大陆的城市,但他们所作的努力不得不使我们感慨。

开放“胡适档案检索系统”

胡适先生的故居位于台北市南港的“中央研究院”内, “胡适纪念馆”的馆标写着胡适名言:“要怎么收获先那么栽。”

胡适一生最重视保存资料,其有关档案除早期留在大陆的档案现存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外,晚年的档案全部集中在胡适纪念馆内,留在美国的部分档案,也由纪念馆陆续要了回来。因此得天独厚地成了全世界收藏胡适相关资料最为完整的纪念馆。

经胡适家人授权,纪念馆与有关出版社合作出版了《胡适日记》(全集10册)、《胡适日记手稿本》(18册)等大量著作,仅纪念馆印行的《胡适手稿》(全十集)、《白话文学史》等就有17部之多。纪念馆已向全世界开放“胡适档案检索系统”,经过简单的申请手续,进行网上检索系统查询,就可以非常方便地找到相关的原始资料。在这基础上,他们将持续增添新的内容,如整理胡适的藏书目录、胡适藏书里的批注内容等,让研究者得到更大的方便。

服务台边上的墙上是胡适先生名言手迹“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出售的纪念品虽不多,但最有特色的是用胡适精辟的语录手迹做成的书签和明信片,真是字字珠玑,而且独家供应,别无分店,据说有人仅为了买这些书签特地去纪念馆。工作人员请我们填一张关于对“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的问卷调查,赠送了一本胡适所著的《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

陈列室迎面的展板上是胡适先生笑咪咪的工作照,旁边是他的手迹“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陈列室除了集中陈列胡适先生的藏书外,还分常设展与特展,目前常设展有三个主题:胡适的感情世界、胡适的学术文化成就和胡适与近代中国。特展主题为:胡适与雷震。展柜中陈列着胡适著作的中外文版本、手稿、信札等,每一陈列品附加文字说明、标明品名、经历及胡适先生生前使用情形,据说这些展品定期更换。陈列室内有一个触摸视屏,把《胡适在台湾》的DVD分成9段,观众可随意点播,其中有三段胡适先生珍贵的讲话录音,安徽口音的口语,非常清楚。

纪念馆的维护保养资金主要来自胡适友人、美国美亚保险公司负责人史带生前和身后所捐赠的5.3万美元所设立的基金会。胡适夫人去世时所收礼金及治丧余款34万元也由其公子赠予纪念馆并加入基金,再有家属授权将胡适著作的所有版税,以及1983年南山人寿所捐20万新台币。但由于物价提高,利息降低,房屋及墓园维修费用增大,困难日益增加。从吴大猷院长在1985年7月开始努力协商,直到1998年10月才被纳入中研院编制,归近史所管理,中研院的支出纳入了预算。从故居的现状与40年前的照片相比,显然现在要好多了。

扩充活化图书馆功能

林语堂故居就在公路一旁,蓝色的标牌上白色的“林语堂”和“故居”之间插着一个红色的像烟斗状的勾,如林语堂先生一样颇有几份幽默。在林语堂故居四合院的左边,原来是车库,现在是一个阅读研讨室。书橱里的书约有两千多册,大多是林语堂先生曾经使用过的,和在书房中的书一样,全部有编号标签,目录储存在电脑中,很方便查找借阅。

这里经常举办林语堂先生的学术研讨会。每周五下午有讲座,既有阅读方面的,也有科普方面的。每周六,还有读原著学英语的活动,旨在“从阅读林先生的《京华烟云》开始,树立学习英语的正确观念,贴近林语堂的作品世界”。这里还供社会各界有偿使用,召开会议或举办讲座等。

1985年林夫人廖翠凤女士将整个家园及林语堂先生的藏书、著作、一部分手稿及代表性遗物捐赠台北市政府。台北市政府于1985年5月在此成立了“林语堂先生纪念图书馆”向公众开放。一部分手稿和一座唐三彩的马捐给了台北故宫博物院。其后,台北市文化局在成立后,有意扩充活化原有图书馆功能,向“名人故居”及“文学生活馆”之方向规划。经过公开招标评选,由佛光人文社会学院取得经营管理权,于2002年3月全新开馆,成为结合展示参观、艺文讲座、餐饮休憩的多元化空间,完整呈现了林语堂先生的格调思想、发明创意、生活态度与文学成就。2005年10月,东吴大学接受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委托,经营林语堂故居,并以研究为指标,活络林语堂学。

林语堂家的餐厅现已改作公众餐厅,因此现在把餐桌椅搬到了会客厅,林语堂手书“有不为斋”这四个大字挂在这里的墙上。餐桌椅都是林语堂先生自己设计的,椅背上都刻有甲骨文“凤”字。餐桌上的说明写着:“在亲人聚会中,先生话不多,最常使用闽南语。他总是口含烟斗,微笑着看着大家,夫人则热情地招待伺候。”

林语堂故居出售许多颇有创意的纪念品,有书包、拎包,有茶杯、咖啡杯,有U盘、光盘,有林先生爱喝的茶叶、爱吃的零食,还有林语堂式的眼镜框。当然少不了有林语堂所著《京华烟云》等20余种著作和林语堂次女林太乙著作《林语堂传》等。

“再生”馆藏珍贵文物

钱穆先生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国学大师,1895年出生于无锡,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西南联大,1950年在香港创办“新亚书院”,他是中国近现代著述最丰富的史学家之一,一生留下《国史大纲》、《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学概论》、《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历史精神》和《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等57部学术著作。被誉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代儒宗”。

钱穆“素书楼”于1992年由台北市立图书馆改为纪念馆,提供民众参观。2001年由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委托东吴大学经营,并于2002年3月重新开馆,定名为钱穆故居。2011年起由台北市立教育大学经营管理。除文物保存与展示之外,也致力推广人文学科研究风气,出版刊物、购置藏书、举办文化讲座、读书会、研讨会、纪念音乐会、儿童读经班等活动,故居多媒体展示厅可出租举办会议等活动,庭园开放拍摄婚纱照和举办茶叙等,酌情收费。故居旁的人文茶坊则向访客提供餐饮并不定期举办“茶艺研习”等活动。

在与三个故居的工作人员的交流中,谈得最多的是“活化”、“再生”馆藏的珍贵文物:更广泛地征集文物、与特定的纪念日相配举行研讨会、开拓新兴的讨论议题、设计多元和展览内容、以更活泼的互动样式展览呈现、加强与名人在大陆的故乡纪念馆进行文物、资料的交流。

看来,台北文化名人故居的文物史料“活化”工作确有许多值得学习之处。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