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物局派出专家指导三江侗寨申遗 核心在“人”

三江侗族自治县侗族村寨是目前申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广西四大项目之一。记者7月6日从三江申遗办获悉,国家文物局近日派出专家对三江侗寨申遗情况进行了考察并提出建议,认为三江侗寨的灵魂在于侗家民俗,而并非只是木构建筑,因此应保护侗寨文化,尊重老人,利用村规民约来保护遗产地。

据了解,三江申遗的范围包括林溪乡马鞍寨、岩寨、高友寨、高秀寨、平寨,独峒乡的高定寨等。这些侗寨保留了风雨桥、吊脚楼、鼓楼、戏台、井亭、碑刻等侗族建筑,很多是从明清流传至今。侗族的传统民俗也保留较好,如坐夜、侗戏、多耶、赛芦笙、吹木叶、踩歌堂,保持过韭菜节、尝新节、四月八、太阳节等节日的习惯。寨中仍传承着木构建筑、刺绣、银饰艺术品的制作技艺,以及酸肉、酸鸭、酸鱼等传统风味腌制办法,还有藤编、草编等日用品加工技艺等。

三江县借申遗契机对侗寨设施进行了保护和完善。首先针对威胁最大的火灾,对全县510个村屯、10多万居民进行水改、电改、灶改、寨改,遏制寨火的发生。其次实施村寨清洁工程,投入300多万元为侗寨配套垃圾车等公共设施,改善人居环境。申遗的6个侗寨居民开展清洁卫生活动,修建垃圾池,实行自家“门前三包”。村里组织造林绿化,保护周边植被,同时保护好本乡村范围内的文物古建筑安全。

今年3月,湘黔桂三省区侗寨联合申遗文本通过初审,其中,三江侗寨的遗产地资源和地形测绘得到调查完善。近日国家文物局派出的专家组指出,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全国申遗点不断增加,但每年申遗成功仅一个。侗寨要被列入“世遗”,冲出国内的申遗地重围是关键。

专家特别强调,三江是一个民族混居地,侗族元素建筑能得到这么好的保存,说明这里有适于大家和谐共处的生存方式。三江侗寨申遗不能只谈古建筑和木构技艺,更重要的是要说明侗寨人生观、和谐观能给世界提供怎样的普世价值启示。因此,应对此内涵进一步研究,做到村民发展需求与侗寨民俗原真性保留的和谐。比如,侗寨新建的学校等建筑实际上对遗产地建筑格调造成了破坏,也在教育层面上破坏了孩子们对传统建筑的价值观,在编制规划中应避免出现此类失误。对遗产地的保护重在保护侗族完整的社会结构,整理侗族“和谐”文化,尊重老人和传统,利用村规民约来保护侗寨需要保护的对象。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