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汉代,扬州人就吃鲍鱼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报最近报道了《江都王刘非爱吃海贝水果》,考证出江都王刘非爱吃海贝和水果,火锅涮肉,勺子舀酒,耳杯喝酒,盘装菜,筷子夹菜……复原了这位汉代诸侯王精致的饮食。汉代,是扬州历史上的第一个繁盛时期,扬州人当时的饮食文化如何?昨天,大云山汉墓考古发掘领队李则斌——这位曾经在扬州考古一线工作过20年的考古专家透露,30多年前,胡场汉墓曾出土的漆笥上的“标签”见证了早在汉代,扬州人就吃鲍鱼了。

【核心提示】

汉代扬州人吃什么?

汉代就吃鲍鱼等海产品

扬州西郊的胡场一带是丘陵地区,1979年,考古人员在胡场清理了西汉墓群时,四座汉墓里保存着大量随葬器物,多数保存较好,其中有木板彩画、木俑、漆器、乐器、铜器、陶器、木器等。而在清理漆器时,十多件漆笥引起了考古人员的关注。

漆笥是一种盛食物或衣物的器物,据悉,当时出土的这些漆笥呈长方盒形,分大中小三种,笥盖顶呈覆斗形,纹饰均用朱红和暗绿二色描绘,主体纹饰为流云纹,盖壁一端注明了藏物的名称,例如:“肉一笥”、“脯一笥”、“鲍一笥”、“觛一笥”、“梅一笥”、“餳一笥”、“钱金一笥”、“居女一笥”……据悉,当时出土时,漆笥里还分别放着梅、枣、陶、五铢等物品。这些漆笥形制古朴,纹样洒脱,是西汉时期漆器工艺的代表作品,最重要的是,上面注明的“标签”,充分见证了当时的扬州人都吃了哪些食物,比如鲍鱼、梅子等。

曾经在扬州清理过大量汉墓的李则斌认为,汉代“事死如生”,江都王陵园相当于是江都王刘非的“地下王宫”,扬州的诸多汉墓,也呈现了墓主人当时的生活场景,从随葬品的“蛛丝马迹”中,也能看出当时古人的饮食文化,胡场汉墓上标明的“鲍一笥”,说明当时的扬州人就吃鲍鱼了,“因为汉代的扬州靠近大海,具有这样的地理优势,扬州人饮食中吃到鲍鱼之类的海产品也就不觉得奇怪了”。

此外,考古人员发现了稻谷、高粱、小米等植物,这些可能就是当时古人餐桌上的主食的原材料了,而明器木猪圈及长嘴伏地状的木雕猪,带有生活气息的这一生活场景,也是告诉我们,墓主人家的院落里专门设有猪圈养猪。

值得一提的是,之前曾有消息称,考古人员曾在胡场的一座汉墓里发现了疑似西瓜子,盛于漆盒内。

汉代扬州人怎么吃?

食物白水煮后蘸作料吃

江都王陵一号墓的庖厨区内,考古人员清理出了一大批铜器,有釜、鼎、甑、钫、锺、盉、壶、杯、勺、洗等,尤其以首次发现的五格濡鼎最为罕见,这件器物形似我们今天所见的火锅。而吃火锅,肯定离不开调料,此次在分格鼎旁还出土了两套“染器”,以方炉和铜耳杯配成一套。西汉常以酱、盐等作料为肉食品调料,调料均放入杯中。而食用肉制品时,则要将肉放入杯内酱中烹煎。

1988年,我市甘泉一带的西汉墓也曾出土过一个形似小火锅的铜染炉,质地为青铜,这一铜染炉由盘、炉和耳杯三部分组合而成,盘为长方形宽平沿浅底盘,盘上放置着四足炉,其平底镂空,腰沿上方为镂空博山式支边,悬空支撑着一只耳杯,腰沿下炉膛。炉壁四周设置14道竖条状气孔,炉底亦有条状气孔10道,炉下置一横穿炉底的长方形孔道,据考证,它是一套组合式烹饪炊具。看着这个精美的小火锅,我们的眼前仿佛呈现了古人使用小火锅涮菜的一幕。

市文物局调研员、博物馆馆长顾风表示,自古以来,扬州人烹制食物就很考究,“汉代人吃的方法和作料很讲究,白水煮,然后用精心调制、合乎自己口味的作料蘸着吃……”

汉代扬州人喝啥酒?

主要喝米酒果酒,温后喝

从新石器时间遗址中出土的不少酒具陶器中也可证明,大约在五千年前的龙山文化早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了谷物酿酒的划时代创造。随着时代变迁酿酒技术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到了汉代,造酒和饮酒之风更是达到高潮。在汉初酒还是统治阶层饮食生活中享有的一项特权,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产品的日益丰盛,酒开始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来往交际及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饮品。那么,汉代的扬州人都喝什么酒呢?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1992年考古人员在甘泉一带的西汉墓中发现了一件铜銗镂,这件器物由提梁、盖、器身组成,其中,提梁为弓形,两端龙首,口衔链环,与器身相连,盖如覆杯套合于壶顶上,盖顶隆起,上置三桥形钮。整件器物器身小口,短颈、扁球腹,圆底,三蹄形足,盖颈较高。据悉,这件器物名为烧煮器或盛酒器。

宴席上除了色香味俱全的菜肴,也有不少酒,汉代扬州人都喝什么酒呢?考古专家印志华曾对扬州汉代的饮食作过研究,他认为,当时的古人喝的应该是米酒和果酒之类,酿制的,但是,当时水果是怎么酿制为果酒的?生产过程与储存过程又是怎样,都值得好好研究。

此外,考古人员曾于1983年在杨庙汉墓里出土了一件西汉时期的铜鋞,这件器物器身直而高,比较瘦长,弓形龙首提把造型生动逼真,是汉代的一种温酒器。

那么,当时为什么要把酒温了以后喝呢?印志华认为:“这与生活习惯有关系,喝冷酒,伤身体,所以就把酒温一下再喝,这也说明了当时的人很注重饮食健康。”

据史料记载,中国最古老的酒——黄酒,就是现在人们常常提到的米酒。在商代,由于酿酒业的发达,青铜器制作技术提高,中国的酒器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周代酒器基本上还沿袭了商代的风格。商周以后,青铜酒器逐渐衰落,秦汉之际,在中国的南方,漆制酒具流行。在扬州出土的很多汉墓里,都曾发现漆耳杯。李则斌认为,漆器也有档次之分,从漆耳杯的做工的精美程度,也能推断出是什么身份的人在使用。

宴会上场景如何?

有宾客、表演者和乐队

最近央视播出的围绕美食文化主题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和《中国美食探秘》,都介绍了扬州的美食文化,其实,早在汉代,扬州人已很讲究饮食文化。

记者查阅1979年胡场四座西汉墓的考古发掘资料发现,当时还出土了“墓主人生活图”,整个画面分上下两部分。“墓主人生活图”上部由左至右绘四人,左边的一个人坐在榻座之上,体态高大,衣施金粉,右边三人尽管模样模糊,还是能够分辨大概,其中二人佩剑,一人跽坐,均面向着左边第一个人。

“墓主人生活图”下部为宴乐场面,朱幕高悬,墓主人端坐在床榻之上,前置几、案、案上有杯盘,几下放香熏。身后,侍女跪从。身前,伶者表演,一人作倒立状,一人作反弓状,旁边则是观众。再前面为宾客,双人对坐,中间设有杯盏,衣着华美。右部为乐队,画面不清晰,仅能辨别出有弹瑟者、吹笙者等。

整个画面主题突出,疏密有致,是一幅封建贵族家庭穷欢极乐的生活图像,也正是这幅珍贵的“墓主人生活图”,让我们仿佛穿越时空,一窥汉代扬州人的生活。

责任编辑:vike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