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故居多城南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梅兰芳纪念馆

早先年间说:人不辞路,虎不辞仙,唱戏的不离百顺韩家潭,说是梨园行唱戏的名角住在百顺胡同的和韩家胡同的多。这样说,自然是没错的,仅仅短短的一条百顺胡同,40号是著名武生俞菊笙的故居,四大徽班之一春台班也曾经在那里安营扎寨;36号是文武老生程长庚故居,四大徽班之一三庆班在那里;38号是武老生迟月亭故居;55号是青衣前辈陈德霖故居。

其实,梨园行的名角不仅住在这两条胡同,不过,倒都是住在附近,几乎遍布前门外大栅栏这一带,彼此相距不远。在我看来,原因有两点:

一是乾隆下江南,带回来四大徽班,这便是北京京剧的最初发端,当时四大徽班都落户在城南。首先进京来的三庆班,住进了韩家潭;以后,四喜班住进了陕西巷;和春班住进了李铁拐斜街;春台班住进了百顺胡同。再以后,顺理成章,号称清同光十三绝的主要名角,大多也都住在城南前门外,如四喜班的老板兼须生时小福,住在百顺胡同;春台班的老板兼须生俞菊笙,王瑶卿、姜妙香的老师陈德霖也都住在百顺胡同,俞振亭和他办的斌庆社住大百顺胡同。这样群居的连锁效应,和他们都是梨园行的有关,彼此传染,相互照应;也和千金买宅,万金择邻的传统观念相关,和如今住进新楼盘里都是不认识的生面孔,老死不相往来的居住现象,绝不相同。

第二个原因,和清禁止内城开设戏院有关。当内城的戏园子都被关闭的时候,所有的戏院都开设在前门一带。这因前门一带紧靠着皇城根,六大部的衙门口近在咫尺,全国各地人员进京办事做生意而住的会馆,大多数在附近,无形中方便了城里城外人看戏的方便。再加上本来四大徽班进京后,便都在这一带安营扎寨,群居效应的带动,梨园行的名角们,自然也就扎堆儿就近把家安在了这里。在民国时期,大概前门一带住不下,才另毗邻为居,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