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酒叱咤风云60年

1952年,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在刚刚成立4年之时,启动了一场由“国家力量”推动、被后人称为“影响产业进程”的“(首届)全国评酒会”。由此,拉开了全国酿酒科技进步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中国名酒”崛起之路有了方向和坐标。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中国名酒叱咤风云60年

60年来,“中国名酒”在刀光剑影的市场一线,酣畅较量,优胜劣汰;在弱肉强食的资本市场,博弈重组,变幻门庭;在波云诡秘的国际舞台,复兴文化,一展身手,演绎着一出出跌宕起伏的历史大剧。

为什么评名酒?除了“军事”、“外交”、“文化”等重要领域外,新中国成立初期,“朝鲜战争”、“中苏关系恶化”等导致中国周边环境并不太平,国家曾把白酒上升到“战略物质”的高度。1956年,周恩来总理组织制订的《1956~1967科学技术远景规划纲要》,其内容之一就是“兑制白酒”,泸州老窖大曲与茅台的酿造工艺被列为重点研究课题,这与原子弹、氢弹和火箭并列在一个纲要里。酒,那时候被冠以一个雷人的名称:“精神原子弹”,而“首届全国评酒会”正是在“国家战略需要”的大背景下诞生的。

【上篇】“四大名酒”浮出水面

1952年启动的“首届全国评酒会”,白酒领域评出了日后家喻户晓并影响产区格局的“四大名酒”——汾酒、茅台、泸州老窖、西凤。

“四大名酒”是如何评出来的?又是怎样影响和推动着行业进程的?

据著名酿酒专家王秋芳回忆,当时中国酿酒工业尚处于整顿恢复阶段,对酒类的生产是由国家专卖局进行管理,“全国评酒会”之前收集了全国的白酒、黄酒、果酒、葡萄酒的酒样103种。由北京试验厂(即现在的北京酿酒总厂)研究室进行了化验分析,并向会议推荐了8种酒。根据分析结果和推荐意见,最终将8种酒命名为我国“八大名酒”,分别是白酒4个:山西汾酒、贵州茅台酒、四川泸州老窖、陕西西凤酒;葡萄酒2个:玫瑰香红葡萄酒和味美思;白兰地1个:金奖白兰地;黄酒1个:绍兴鉴湖长春酒。

当时,全国评酒会确定的四条入选条件是:1、品质优良,并符合高级酒类标准及卫生指标;2、在国内获得好评,并为全国大部分人所欢迎;3、历史悠久,还在全国有销售市场;4、制造方法特殊,具有地方特色,他区不能效仿。

事实上,这8大名酒当时在国内外已经很有名望。由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各项条件较差,“首届全国评酒会”并没有科学、规范、精细地统一标准,设置的奖项也不多。但是,在当时的“特殊国情”下,评选的透明度较今天更为公开化,这些条件也相当具有“高尚性”、标杆性、权威性和说服力,而且又是国家领导人亲自关心签批,从级别上来说,“首评”有些类似“总统质量奖”。

作为入选的 “四大名酒”,汾酒、茅台、泸州老窖、西凤独树一帜的酿造工艺、传承创新的科研技术、悠久高贵的历史文化等都具有“不可复制性”。

实施名酒试点,探寻名酒成因

在“首届全国评酒会”的基础上,才有了后来的“色、香、味、格”四大“感观评审”标准,这种鉴评方法因具有快速、准确、灵敏的特性,成为任何化验分析均无法取代的一种重要质量鉴评手段。其中,“格”不仅强调了酒体风格,还具有另一层意思,即不拘一“格”发现优秀名酒之个性。

于是,就有了后来著名的“烟台试点(1955年)”、“泸州老窖试点(1957年)”、“汾酒试点(1964年~1965年)”、“茅台试点(1964年~1966年)”,以及“涿县试点”、“永川试点”等历史性的行业事件,为白酒生产能力和质量水平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1955年的“烟台试点”让人们首次认识到酿酒的原动力是微生物,这一发现不仅破解了酿酒的原理本质,还使酿酒行业的技术水平大为提升。

通过“茅台试点”,人们发现了浓香型白酒的主体香是己酸乙酯。同时,通过对香型白酒曲种、酿造工艺、微生物特性及香味成分的深入研究、成功检测和科学总结,揭开了“茅台”的许多千古之谜;而“汾酒试点”则指出“清香型白酒主体香是乙酸乙酯,具有国际化口感潜质和趋势”;“泸州老窖试点”对白酒“新老操作法”和“技艺传承”给予了充分肯定。

三大名酒试点对于我国白酒行业的历史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与其他白酒试点不同,名酒试点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提高出酒率等节粮降耗领域的课题,而是将重点放在稳定和提高名优白酒的工艺、质量和产品特征,为我国名优白酒的发展壮大奠定了科学基础。名酒试点对于白酒香味成分、微生物菌种、生态技艺等方面的研究,开启了白酒迈向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新时代。对此,白酒权威人士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新中国白酒产业是靠试点起家的。”

久负历史盛名,彰显尊崇地位

“四大名酒”的诞生虽然与周恩来总理亲自签批有关,但是在这之前,汾酒、茅台、泸州老窖、西凤就已经是中国久负盛名和享誉世界的四大“历史文化名酒”了。又因这些名酒时常出现在重要场合,受到国内外领袖人物的推崇,奠定了名酒的显赫地位和高贵身份。

汾酒的历史可追溯到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从出土器物可以判断当时就有酿酒的活动;1500年前的南北朝时期,汾酒成为宫廷御酒受到北齐武成帝的极力推崇;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汾酒一举夺魁,获得甲等大奖章,并受到罗斯福的珍藏和时任美国总统威尔逊的赞赏;新中国成立前后,汾酒被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喜爱和推崇,在重要国事场合饮用,并获得“共和国第一国宴用酒”资格,尊享各种国家级至高荣誉。

茅台因为与红军长征有关而名声大噪,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受到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推崇,在中国军事、政治、外交、经济、文化等领域扮演着特殊的角色,被称为“国酒”。

泸州老窖的稀缺和宝贵在于:酿造历史起源于1573年,窖池不间断酿造400余年,历经四个朝代,传统酿造技艺先后有23代传人,是我国第一个获得“古窖池遗址”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国保”单位。泸州老窖受到过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心和批示:1954年,周总理出席日内瓦会议时,亲自指调贵州茅台和泸州老窖大曲酒各40坛作为宴会用酒;两次指示“要保护好宝贵的泸州老窖窖池”;1956年,亲自批款446万元给泸州曲酒厂用于发展生产。

西凤一直是与汾酒并称为“两大北方名酒”,占据了王者之位。西凤酒始于殷商,盛于唐宋,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是我国最古老的历史文化名酒之一。1956年10月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成立了陕西省西凤酒厂。西凤9次夺得国际金奖,在1867年(清光绪二年)举行的南洋赛酒会上荣获二等奖,还在1910年获得南洋劝业会展销评奖获得二等奖。

【中篇】奠定行业标杆地位

独创母体香型,初立名酒标准

“四大名酒”尽管在“首届全国评酒会”中没有确立香型风格,但后来却成为了“清、浓、酱、凤”四大“香型鼻祖”和“母体香型”,这恰恰说明了一个深刻道理:“四大名酒”具有与生俱来的独特香型基因。

汾酒是“清香鼻祖”,其香型特点为:清香纯正、口感柔和、自然协调、余味爽净。汾酒酿制技艺是一清到底的清渣法,地缸发酵,一直统领北方市场,显赫一时。汾酒的最大优势是:清香优雅,口味纯净,健康指标先进,最容易与国际口味接轨,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泸州老窖是“浓香鼻祖”,其香型特点为:醇香浓郁,饮后尤香,清洌甘爽,回味悠长。从元代至今,泸州老窖传统酿制技艺历经了23代人的传承和研究,其特殊技艺都是靠师徒长期的口授心传和不断的经验积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自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泸州老窖率先在全行业传授了“泸型酒工艺操作法、白酒尝评与勾兑技术、人工老熟培窖技术、双轮底发酵技术、翻沙发酵技术”等先进生产工艺技术,并培养了大批白酒专业技术人才,为现今白酒市场的“浓香天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近年来,泸州老窖从传统工艺的“总结与继承、创新与发展”方面着手,在实现白酒酿造工艺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方面不断深入研究,再次推动了白酒行业的科技进步。

茅台是“酱香鼻祖”,其香型特点为:酱香突出、幽雅细腻、回味悠长、空杯留香。茅台酒独特的赤水河地理环境因素成就了中国最典范的酱香酒。茅台镇的特殊位置和气候,使茅台酒厂周围多年微生物的驯化使酿酒车间成为最主要的微生物宝库。除了天然因素外,酿造法的革新也是茅台酒成功的关键,清代茅台已经使用多次发酵、多次取酒的工艺,后又经多次改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两次投料、八次发酵、八次蒸馏、七次取酒、长期陈酿、精心勾兑”的酿酒风格。茅台生产十分重视当地的环境、季节变化和生态影响,确实是中国和自然关系最紧密的名酒之一,也是神秘酱香诞生于世的密码,这为以后的“酱香浪潮”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动力。

西凤号称“凤香鼻祖”。其香型特点为:浓郁清芬,香气协调,个性峻拔,回味无穷。西凤酒是“四大名酒”中最典型也最具个性的名酒,这个老牌名酒在第一届、第二届的全国评酒会上均榜上有名,可是在第三届全国评酒会上却没有获得金奖,不是酒不好,而是因为在各个香型中它排不上号,它不属于浓、清、酱三大香型,但是酒确实又是好酒。于是,后来西凤推出了自己的新香型:凤香。1994年,国家颁布了凤香标准,这也成为今后许多名酒的仿效例证。

“凤香型”首先是地理历史因素决定的。西凤酒产自陕西省凤翔县柳林镇。按照《史记·秦本纪》的记载,当地有泉水,且水质异常好,菜放置其中多日不坏,妇女饮用可以增加皮肤光洁度,此泉水证明了柳林镇的水土之美。

从地理位置看,西凤介于中国南北之间,也介于清香型与浓香型之间。所以说,凤香型酒集中了南方、北方酿酒核心密码,是一种复合香型。西凤酒的酿造过程中有三个突出特征使其香味独特:1、窖池每年更新一次,去掉老土换上新土,和泸州老窖等迥然不同,这样其浓香就不会显露出来;2、发酵周期只有10多天,是17大名酒中发酵周期最短的,所以出酒率高,这也是其独特性;3、储藏容器是当地妇女流传下来的一种编制柳条筐,内壁糊以麻纸,涂上猪血,然后用蛋清、蜂蜡、熟菜子油等物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在一起,配合以涂料涂擦,再晾干,称之为“酒海”。西凤的凤香型具有特殊的酸、甜、苦、辣、麻等诸味调和后的独特风格,带有泥土香味和酒海带来的特殊香味,这种“挺拔”的酒体风格,是西北黄土地的某种象征。

中国北方的酒在历史上一直以汾酒为基准,是绝对的清香型体系的天下。可是,就在这种汾酒包揽“北酒”天下的情况下,西凤却以其独特的香味,获得了自己的地位,打破了汾酒的“江湖”,为白酒的香型格局增加了一道亮丽风景。

“四大名酒”孕育出的“四大母体香型”,具有划时代意义,不仅奠定了中国白酒香型的基本雏形和框架,还为以后各香型的演变和分流提供了基础源头。更重要的是,为中国白酒产业的竞争格局和未来发展绘制了蓝图。时至今天,市面上的诸多香型都是以当年“四大名酒”的香型为蓝本而演变出来的。“四大名酒”树立了白酒行业的“香型标准”,分别成为了各自香型的“领头羊”,奠定了白酒“四大元老”的身份和地位。

历经市场洗礼,演绎名酒轨迹

“四大名酒”评出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尤其在白酒行业引起了强大振动,因为“中国名酒”的荣誉可以对销售产生巨大影响,所以白酒企业都要争,因此评酒工作非常保密,多在部队军营进行。

在中国特色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中,“四大名酒”演绎着不同而又相似的发展轨迹——茅台因赋有“政治酒”特殊色彩,被称为“国酒”,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处在“皇帝女儿不愁嫁”的优越环境中,持续了几十年的“幸福时光”。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面临市场经济的冲击,茅台一度遭遇“门庭冷落车马稀”的尴尬,后痛定思痛,开启了“中国式复兴”之路。

汾酒因地理位置上的封闭和技术上的“保守”,计划调拨时期一直不温不火,1988年后突然发力,一直到1993年业绩荣获“六连冠”,成为“汾老大”,这是汾酒的鼎盛时期。随后盛极而衰,连年下滑,1995年从“老二”的位置上狂退至第十位,1996年略有回升前进到第八,汾酒从此失去“老大”的光环。2009年以后,在李秋喜团队的带领下,业绩大幅回暖,2011年销售额达到70亿元,两年翻了一番,引起了业内外的关注,汾酒开始复兴。

在“四大名酒”阵营中,泸州老窖的发展最为稳健,上世纪80年代,泸州老窖进入鼎盛时期,当时一年的销售额,比四川省其他名酒厂的总和还要多,成为名冠一时的行业“霸主”。除在上世纪90年代末白酒“冬眠期”的特殊环境下短期震荡回落外,泸州老窖在中国白酒市场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业绩一直名列前茅。

而西凤的发展最为跌宕起伏,这只当年需要凭借批条子才能买到酒的“金凤凰”,在改革开放后被挤出白酒第一阵营,遭遇发展的巨大阵痛。有一段时间,西凤弱化了自己“凤香型白酒代表”的身份特征,原因是当时市场上已经形成了“浓香型”的浓厚氛围,西凤认为以一己之力改变消费者的消费认知比登天还难。但是弱化自己的香型优势,也引来业界的质疑:放弃凤香型,西凤的产品竞争优势在哪里,这样的西凤还是名酒吗?这让西凤人很纠结。另外,因为酒以外的因素,西凤酒三度痛失发展良机,丧失了上市、涨价、推出高端新品的机会。直至近两年,西凤才推出了“红西凤”、“酒海原浆”、“凤香经典”等凤香型中高端产品,成绩可圈可点,开始步入 “复兴之路”。

不难看出,在“四大名酒60年”的发展进程中,“四大名酒”几乎走了一条相同性质的沉浮路线:计划时期幸福甜蜜——市场初期震荡低迷——新近十年复兴崛起——未来格局整合博弈。下面,我们将“四大名酒”跌宕起伏的发展轨迹、融入到行业历史进程和时代大背景中,进行全景式讲述,从中可以感受到“四大名酒”在行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

【下篇】跌宕起伏各展风姿

梳理“中国名酒”60年沉浮变幻的发展进程,共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春秋研发期(1952年~1988年);第二阶段:蛰伏过渡期(1989年~2003年);第三阶段:战国复兴期(2004年~2007年);第四阶段:竞合博弈期(2008年~未来3年)。

四个发展阶段共产生了4位叱咤风云的“行业霸主”,成为市场价格和品牌价值的风向标,引发全行业的效仿学习。上世纪80年代产生“第一代霸主”泸州老窖;1988年~1993年产生“第二代霸主”汾酒,连续6年荣获全国轻工业最佳经济效益第一名,“汾老大”由此而得名;1995年~2006年产生“第三代霸主”五粮液;2007年后茅台“一年八连涨”,价格超越五粮液,提前完成“万吨百亿”工程,品牌价值高山仰止,被默认为“第四代霸主”。

业界认为,1989年(最后一届全国评酒会)是中国名酒市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分水岭(上世纪90年代是白酒业在“南巡大背景”下的过渡转型期),因为1988年7月,国家正式放开酒类的专卖价格和流通渠道。2001年(中国入世元年)则是“老名酒”和“新名酒”的分水岭,因为这一年前后,影响并改变“中国名酒”高端格局的新“三剑客”——“洋河蓝色经典”、“国窖1573”、“水井坊”不约而同横空出世。另外,今世缘、迎驾、口子窖、河套、衡水老白干、丰谷等“新名酒”开始发力。

第一阶段:春秋五霸,蓄势待发

新中国成立后至上世纪90年代初期,是中国名酒的“春秋研发期”。这一时期,名酒企业大搞技术试点和香型研究,汾酒试点、茅台试点、泸州老窖试点、烟台试点等各种“技术试点”,使名酒的酿造工艺和品质个性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和提高,为未来推动产品和产业升级提供了动力,发挥了撬动市场的巨大作用。

计划经济和改革开放初期,名酒阵营一度产生了影响深远的“春秋五霸”——他们是“五粮液”、“茅台”、“泸州老窖”、“汾酒”、“古井贡”。“五霸”依靠计划时期老名酒光环、品质威望和渠道优势,一马平川,行销全国。但这一时期,市场营销上的新旧价值观正产生激烈碰撞,旧的计划经济下的价格和渠道体制,也同时受到诟病和市场阻隔,当市场经济以“摧枯拉朽”之势袭来时,名酒企业还没有、也还不敢完全退出“国企”的思想巢臼。

这一时期,以“四大名酒”为主的多数老名酒还是沿用“计划调拨+批条”的思维去经营企业,符合中国白酒历史发展进程的商业模式、营销理念、文化思想在逐渐酝酿,但还没有成为白酒行业的主流形态,没有自成体系、创出商业经典,更没有引起全行业、全社会的关注。“探索、学习、试点、统销、寻道”成为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名酒”产业的发展主旋律。

这一时期,“汾酒、茅台、泸州老窖、西凤”四大老牌名酒,积极响应国家节约粮食的号召,走了一条“名酒”变“民酒”的道路。而五粮液却反其道而行之,走了一条截然不同的“玩转价格魔方”的市场化道路。1988年,国家正式放开白酒价格,名酒的“计划调拨时代”成为历史。当年,十几元一瓶的五粮液首次公开提价,1989年再次提价,价格超越了“第一代霸主”泸州老窖;1994年,五粮液第3次提价,价格超过了第二代霸主“汾老大”。这一时期,因国家最高领导人视察宜宾,五粮液发起了第一次“国酒之争”,发出“国酒不能终身制”的质疑。1994年,五粮液首创“五粮醇买断模式”,随后,在全行业引发了一场“多子多福”的贴牌商战;1998年,五粮液第四次提价,价格一举超过“国酒茅台”,品牌价值和销售业绩扶摇直上,成为光芒夺目的“第三代霸主”。

第二阶段:标王阴霾,蛰伏沉潜

新世纪前后,是中国名酒的“蛰伏过渡期”。上世纪90年代,是“第一代新名酒”的集体狂欢期,秦池、孔府家、孔府宴、兰陵、齐民思、张弓、林河、双轮、沙河、金贵、店小二、赊店等新品牌靠电视广告疯狂演绎着销售传奇,但多数是昙花一现,归于沉寂。

世纪之交的前夜,中国白酒产业接连发生了三件大事,使走向世纪之门的白酒业脚步变得空前沉重和不安——1997年,秦池3.2亿元“央视标王”惊诧国人,引发媒体暗访围剿,“外购散酒,勾兑出售”被曝光,秦池跌入深渊;1998年,山西“毒酒事件”引发命案,惊动中央;1999年,“新型白酒事件”引发行业风波和危机。三大事件尽管性质不同,但无不震动全国,影响产业,白酒行业黑云压城,山雨欲来。其实,从1997年开始,便有人将白酒说成是“夕阳产业”,甚至提出“白酒消亡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白酒产业承载着巨大的舆论压力,踉踉跄跄步入了2000年。随后,中国白酒产业进入了长达5年之久的低谷徘徊期,直至2004年才触底反弹,缓慢回暖。

这一时期,17大名酒已经被“非主流新名酒”的雷厉风行和强大魄力打击得“落花流水”,挤兑得“颜面扫地”,尤其是加上秦池标王事件、山西毒酒案、新型白酒事件等对整个行业的巨大影响,到1998年后,新老名酒市场都一片黯淡,盛况不再。“国酒”茅台门前车水马龙的热闹场面不见了,甚至有段时间员工工资都发不出来;泸州老窖、洋河、郎酒、汾酒、西凤、全兴、古井、双沟等名酒企业,均处在举步维艰的生死边缘,退回到本省区域市场延口残喘,计划体制下的“中国名酒”一度遭到了消费者的遗忘、抛弃和质疑。

白酒市场触底至冰点,艰难过冬。从这个时侯开始,大多数名酒企业才真正“大梦觉醒”,痛定思痛,革故反思,创变求新,或逆市涨价,或品牌再造,并纷纷向高端市场进军。在残酷的市场经济进入“深水区”后,饱受阵痛的老牌名酒拉开了一场“名酒复兴,王者归来”的世纪大战。

中国名酒的“战国时期”上演了。

第三阶段:战国七雄,复兴反攻

2003年后,中国名酒市场的第三个阶段——“战国复兴期”真正到来。名酒企业痛定思痛后,一股“名酒回归大潮”扑面而来,精彩上演。四川名酒大企业首当其冲,以“五粮液”为先锋,扛起了“产业振兴、拨乱反正”的大旗,在央视上向所谓的“广告酒”、“酒精勾兑酒”集中开炮。他们把广告片拍得美轮美奂、气势磅礴,无一不是以展现和诉求“生态地理环境、纯粮酿造、传统工艺、科研实力、历史文化”为主旋律,与先前那些“新名酒”推出的现代“快餐广告片”形成鲜明对比。“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郎酒”、“剑南春”、“沱牌”等老名酒轮番轰炸,强势出击,展示实力,彻底挽回了名酒的面子。

这轮名酒“回归大潮”来势凶猛、势不可挡。

与此同时,国窖1573、洋河蓝色经典、水井坊高端名酒“新三剑客”同横空出世。洋河蓝色经典发起了一场强大的工艺品质上的“绵柔战争”和品牌文化上的“蓝色风暴”;水井坊演绎了“中国最贵的酒”品牌战略。“三英”出世,英姿飒爽,气场超强,非同凡响,一时引发全行业的极大关注和媒体的高度聚焦。

2004年,国酒茅台在白酒“夕阳产业论”、“有害健康论”的“盛世危言”下,也开始向所谓的“广告酒”宣战。茅台独辟蹊径,首次倡导推广“健康白酒”论,并联合大学、科研机构、医学院及其他名酒企业在北京、四川等地发起“健康白酒研讨会”。业界认为,茅台此举,不仅是在为老名酒正名,还是以“国酒”之号召力,在为“白酒有害论”正名,为推动白酒产业的“价值重塑”和科研进步鼓与呼。

当然,战国时期势不可挡的“名酒复兴大潮”最终也瓦解了“春秋时期”形成的“老名酒”旧有规则,世袭的等级制度被打破,“老四大”、“老八大”、“十七大”的桂冠光环和响亮头衔,在市场经济的残酷竞争下受到打压,取而代之的是以业绩实力说话。到2008年,喊了10多年的“茅五剑”金三角格局,受到了巨大冲击和震荡,面临“破局”尴尬。

与上一回合(上世纪90年代蛰伏过渡期)相比,新老名酒的竞争格局又发生了惊天逆转,老名酒再次焕发出“宝刀不老”的光芒和威力。经过新世纪10年“战国时期”的群雄逐鹿和硝烟洗礼,“中国名酒”市场又产生了创新求变、锐不可挡的“战国七雄”——他们是“茅台”、“五粮液”、“国窖1573”、“洋河·蓝色经典”、“水井坊”、“郎酒”、“剑南春”。

“老名酒”品牌上的厚积薄发和市场上的强势复兴,反过来又触动和刺激了“新名酒”企业的竞争雄心和心理防线。很快,2008年后,“战国十二诸侯”横空出世——他们是“稻花香”、“今世缘”、 “河套”、“迎驾”、“口子窖”、“衡水老白干”、“丰谷”、“伊力特”、“金六福”、“红星”、“黑土地”等一批30亿元级别、独霸一方的“新名酒”企业,并逐渐走向了全国舞台,显示出卓越的市场竞争力和响亮的品牌影响力,而白云边、枝江、牛栏山、板城烧锅、诗仙太白、景芝、泰山、古贝春、孔府家、高炉家、仰韶、津酒等一些区域品牌,也如雨后春笋般在市场上快速崛起。

但是,看到老名酒的复兴崛起和品牌效应,这些各地“诸侯”无时不忘对“名酒”身份的渴望和追求,他们渴望成为具有世袭身份的“中国名酒”,这正是导致2007年轰动一时的“第六届中国名酒风波”的直接原因,也是迄今为止名酒60年进程中,颇具有影响力和震动性的行业大事件。

第四阶段:寡头争锋,竞合共生

2008年后,是中国名酒的第四个发展阶段——寡头争锋的“竞合博弈期”到来。当中国名酒的“战国复兴期”继续推进,“战国七雄”逐鹿鏖战、竞合博弈的局面将不可避免。“七雄”便是当今跻身“百亿俱乐部”级别的名酒大企业。资料统计,2011年中国白酒产业已产生了5家“百亿大佬”——他们是茅台、五粮液、洋河、泸州老窖、郎酒、稻花香。据预测,未来3年,将会有汾酒、剑南春、西凤、迎驾、今世缘、河套等加入进来,共约10个“百亿巨头”同台竞争。依照中国地广人多的国情,以及白酒行业的产业特性来看,“七雄”或 “十杰”将长时间竞合共赢,博弈共生。白酒会像啤酒那样在全国范围内拉开一场整合大幕吗?如果是这样,“横扫六合”的“千古一帝”又会是谁?

事实上,在中国名酒的第四个阶段,“寡头整合、产区集中、竞合博弈、话语争锋”的苗头已经显现,而且越发彰显各自的霸气。

就在2007年,号称“浓香鼻祖”的“四大名酒”之一的泸州老窖,便入主“十七大名酒”中“酱香三姐妹”之一的湖南武陵酒业,被业界誉为“中国老名酒并购第一案”。2008年,四川省政府联合四川名酒企业开始谋划和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而这个号称堪与法国波尔多葡萄酒产区媲美的生态产区战略工程,积极性最高的是泸州老窖。2008年以来,泸州老窖已连续4年在泸州市举办了“中国白酒金三角博览会”。

2011年,贵州省政府高调提出了“中国白酒未来10年看贵州”的口号,并于当年在贵阳举办了由国家副总理王岐山出席、多省省长带队的迄今为止最高规格的酒类博览会。茅台指出:酱香是中国白酒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方向,茅台镇是“中国白酒之心”。至此,川黔两省政府展开了一场“中国白酒地标话语权”的博弈和较量。

2009年以来,“洋河现象”引来业界和媒体的广泛关注;2010年,“洋河”、“双沟”强强联手,成为著名的“老名酒并购第二案”;2011年,洋河集团销售收入过百亿元,业界传出“茅五洋”和“东部崛起”的说法,越发吸引业界的眼球。而一度被业界广泛看好的“茅五泸”格局中的泸州老窖,在业界一片“洋河为什么?”、“洋河模式”、“洋河神话”、“追赶洋河”的舆论声中,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

与此同时,西部的“老十三大名酒”郎酒却“狼性”十足,后发制人,以“群狼战略”在近两年呈跨越式快速崛起。2011年,郎酒也闯入了“百亿俱乐部”,与东部的“洋河现象”遥相呼应,几近比肩,引发业界强烈关注。“郎酒速度”PK“洋河神话”,一东一西,“羊狼”呼应,唱响“老名酒复兴”的响亮赞歌,成为名酒阵营中的一道亮丽风景,业界及媒体一时传为佳话。2009年,“四大名酒”之一的汾酒也开始集中发力,扛起“中国酒魂”大旗,提出“百亿”汾酒的目标,整合战略资本,再造模式,圈地扩张。

在汾酒、洋河、郎酒等老名酒企业如火如荼地上演着跑马圈地、快速扩张的大戏中,2011年,茅台也传出了“大茅台战略”,五粮液传出2012年以后将进行并购扩张的新闻……有意思的是,“茅五”两大寡头,居然在酱香上进行了长达8年的暗战——2002年“浓香大王”五粮液传出“欲谋万吨酱香”的特大新闻,茅台警觉,双方展开暗战。8年后的2010年,五粮液“永福酱香”正式诞生,时任茅台集团董事长季克良应邀出席了“永福酱香”的新闻发布会。业界认为,“酱香潮起”的大幕或将在两大寡头的竞合下,演绎另一番精彩格局。

2010年以来,白酒行业话题最多的当属“四大名酒”之一的“茅台”:入奢风波、涨价失控、腐败酒、两会提案、假酒比例、三公禁喝茅台等等,各种负面舆论集中袭来,茅台应接不暇,坦言“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舆论压力”。

仿佛是对自己的一种考验,茅台采取了积极行动。对业内环境,茅台摆出了“低调内敛,和光同尘”的“大哥”形象。2011年茅台启动举行了停办20年的“四大名酒篮球赛”,主动伸出橄榄枝,热情邀请汾酒、西凤和泸州老窖,实施“篮球外交”,增加友谊,缓和气氛。对外部环境,茅台摆出一副“国酒傲骨,舍我其谁”的大义凛然形象,面对舆论危机,茅台据理力争,不卑不亢,扛起振兴民族工业及“文化强国”的大旗,“打造世界蒸馏酒第一品牌”,展现出了一种名酒大企业的担当和责任。

事实上,自2003年以来,“中国名酒”开始复兴崛起,成就了高速发展的“黄金十年”。但是,由于行业发展太快,“涨价失控、扩产风险、两会提案、三公禁酒、腐败酒、食品安全”等各种舆论和政策环境也正在对这个产业的未来,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社会对白酒——这个历史悠久的“国粹”产业,依然缺乏应有的了解、认识、尊重和包容,这让名酒企业“大佬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困惑和压力。

今年3月,白酒界在山西太原举行了最高规格的中国白酒领袖峰会,“茅、五、泸、洋、汾、沱”六家名酒企业齐聚一堂,共商酒业大事。据悉,这次会议是“中国白酒产业上的首次领袖峰会”,也是名酒大企业在当前复杂、敏感、多变的内外部舆论和国家“深水改革”的大环境下,发起的一次明确认识、统一思想、和谐共赢、达成共识的特殊“领袖峰会”。会上,面对白酒行业的产销现状、环境隐忧和未来发展,领袖们达成了六大“共识”——深刻认识和强调白酒的社会属性;积极发挥白酒领袖企业的榜样引领作用;加强白酒食品安全,严格生产环节管理;产品价格要科学合理、均衡发展;科技进步助推白酒现代化;开创白酒国际化。

以“互信合作,共担责任,和谐发展”为主题的“中国白酒领袖峰会”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地为中国白酒行业的未来十年,确立了发展纲领,指明了战略方向。

责任编辑:vike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