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故居:大校长 小蜗居
蔡元培只做了两年多北大校长,却使死气沉沉的官办学堂涅重生。他宦海为官数十载,高薪厚禄,但直至客死京城,仍无一处房产。东堂子胡同西口这座简朴的小院,就是大校长租住的官邸,这一租不要紧,打这儿租出一场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来。

奇闻
“正部级首长” 租来的故居
在东城东堂子胡同里的高楼大厦旁,有一座四合院直接面对灯市口路口的绿地,孤孤单单、仿佛掉了队一般。翻阅城市规划档案,如今的这座东堂子胡同75号院,就是很多书中记载的东堂子胡同33号。拆迁的推土机能够单单对它手下留情,是因为这里是蔡元培在北京的故居。

院子在胡同西头路北,是一座坐北朝南的三进院落,小院面积不到400平米,连街门都是利用一间倒座南房后辟出来的,没什么规矩可言。这样的四合院在民国,实在算不上什么豪宅。远的不提,在东堂子胡同里,就有咸丰朝大学士赛尚阿的宅子。《天咫偶闻》载说:“院内原有一联曰:有水有山有竹,宜风宜雨宜晴。”后来赛尚阿因为与太平军作战不利,宅子被朝廷收回,稍加修整,就做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可见赛府的规模之大了。
要说蔡元培曾任民国时期的教育总长,后又任北大校长。职位比前清的大学士至多低半格,也算是“首长”了,就住在如此一般的宅子里,不免让人诧异。但其实,就是这样的宅子,还是蔡元培先生租住的。一个正部级高干,没有房产,这在今天看来,确实是天方夜谭。
有人可能质疑,蔡元培一生在教育系统里工作,撑死算是高级教书匠。会不会本身的收入就买不起房呢?事实并非如此。当年李大钊在北大任教时,一月的工资为140银元。按当时北京的物价水平,一块钱可以买半袋(一袋为44斤)上好面粉。140银元,可以让一个五口之家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民国时期,国家对于高等教育的投入十分惊人。学者、教授绝对称得上高收入人群。作为北大校长的蔡元培,一月的工资高达800块银元,为北大最高。
至于蔡校长每月这800银元工资是如何花销的,蔡元培之子蔡怀新对此做过解答。原来蔡元培当北大校长期间,收入多,支出也多。工资除了购买中外图书典籍外,还用来捐助社会公益事业及接济有困难的亲友、学生。他的社会兼职虽多,但多数兼职是挂职尽义务,不但挣不到钱,有时还要捐款。关于住房,蔡怀新说,蔡老在老家绍兴,是有一座老宅,但外出后从未回老宅住过,老宅也归蔡氏叔伯子侄居住了。因此,蔡家老小,也就随蔡元培任职之地变动而不断迁租。因此现在全国各地的蔡元培故居,无一例外都是蔡元培租住的房子。他的书籍分别存放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地,都没有一个集中安置的地方。
在他70岁寿辰前夕,蔡老原在北大的同事胡适、王星拱、丁燮林、蒋梦麟,学生赵太侔、罗家伦等人倡议集款为他建一所住宅,这一建议得到数百人响应。蔡元培对诸君的爱戴也“拜领厚赐”,并没有矫情地推辞。但终因抗日战争的爆发而未能实现。

功绩
五四运动司令部
蔡元培先生一生四海漂泊,仅在北京,就搬过三四次家。之所以将如今的东堂子胡同75号定为故居,是因为这座小院既见证了蔡元培振兴北大时的春风得意,也经历了大校长被迫离职时的伤心落寞,更酝酿了五四运动的起承转合。
蔡元培到北大之前,那里的校风可谓乌烟瘴气。当年光顾八大胡同最多的,就是“两院一堂”的客人。“两院”是指民国国会的参议院和众议院,而 “一堂”指的就是北大的前身京师大学堂。这里的学生多是前清的遗老遗少,或是官二代、富二代。当时社会都说北大:“远看是座庙,近看是学校。进了里头才知道,一堆官员在深造。”讽刺犀利,可见一斑。
蔡元培上任后,励志改变旧北大的恶习。他在北大组织了“进德会”,认为“私德不修,祸及社会”,意在以改变士风以影响社会风气。蔡元培自己首当其冲,不置产业,没有艳闻。以中国古代“士”的标准要求自己。
冯友兰认为,蔡先生的人格感召力甚至比“兼容并包”的教育思想还伟大。当时北大不少的学生,甚至老师,都成了蔡元培的粉丝。东堂子胡同蔡家宅院,社会名流来往不绝,真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1919年的5月,东堂子胡同蔡元培的小院显得格外躁动。这时北洋政府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谈判正在节节败退,千里之外的蔡元培在家中由担忧到不安,最终转为气愤。5月2日,蔡元培走出东堂子,在北大饭厅召集学生班长和代表100余人开会,给他们讲述了巴黎和会对中国不利的情形。蔡元培略带亢奋地对学生说,这是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号召大家奋起救国。全国政协委员何思源后来回忆说,他从来没有见过温文尔雅的蔡校长如此激动过。全场群情激奋,学生们个个热血沸腾。大家于是决定在5月7日举行示威游行活动。
但当时的时局可谓风云突变,仅在蔡元培召集北大学生开会的一天后,也就是5月3日,北京政府密电在巴黎的中国代表,要求他们准备秘密在和约上签字,此事是绝对的机密,对内外完全封锁消息,国内民众事先并不知道这件事。时任外交委员会委员长的汪大燮,知道这封密电内容后,立即坐马车赶到东堂子胡同蔡元培先生家,将密电内容如实透露给蔡先生。蔡元培立刻在晚九点,紧急召集了北大学生代表来东堂子胡同开会。也就是在如今的倒座南房里,蔡先生把这个秘密告诉了学生。
这一夜,这座小院通宵忙碌,以北大为首的各学校代表,穿梭往来,筹划对策。这座东堂子胡同75号,俨然成了学生运动的“前敌总指挥部”。第二天,五四运动爆发。
五四运动爆发后,不少的学生被捕入狱,甚至有生命危险。蔡元培怎能在家中静坐,他再次走出东堂子胡同的书斋,联合其他14所学校校长前往总统府、教育部、警察厅请愿,要求释放学生。当被捕学生终于返回北大时,蔡元培为他们开了热烈的欢迎会,勉励他们。本以为此事就可风平浪静,怎奈树欲静而风不止。北洋政府当局将蔡元培视作眼中钉肉中刺,甚至派出了特务、密探,到东堂子胡同蔡府踩点,意欲行刺蔡元培,还要炸毁北大。蔡元培迫于各方压力,提出辞去北大校长职务,虽然学生进行了“挽蔡运动”,但最终,蔡元培还是离开了北大。不知是否因为东堂子胡同承载了蔡元培太多的悲欢离合,不久后,蔡家搬出了这里。

幸运
起死回生 垂范后世
如今的蔡元培故居修整一新,朱红色的油漆大门比起当年,还要气派了几分。一进院子里的五间倒座房是原来的客厅。不少北大师生来此拜访,蔡校长都是在此接待的。往后走还有两进小院,正房与厢房间有廊子连接,这里当年是蔡家的住所,如今被当做了展室。
展厅里一尊汉白玉半身像显得十分醒目。两侧刻着毛泽东对蔡元培的评价“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展厅的右首,一间是蔡先生的书房,一间是卧室。房间内的布局,按照蔡元培先生居住时的样子进行了布置。只是其中的摆设,都是馆员从旧货摊上淘回来的,已经没有一件东西是原来的物品了。其实想想不难理解,蔡元培是租住在这里,搬家时自然要给房东腾空房子,即使有东西剩下,也会被后面的租户扔掉的。
解放后,故居变成了大杂院,住了十几户居民。虽然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这里就定为了文保单位,但一直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和保护。院里私搭乱建严重。据工作人员介绍,在2000年前后开发金宝街时,故居面临拆迁危险。但最终,开发效仿欧洲保护古迹的思路,投资上千万,由私人出资,政府指导,才算有了今天的蔡元培故居,供后人参观缅怀。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