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过节变“吃货”:美味粽子大PK

粽子又称“角黍”、“筒粽”,是端午节汉族的传统节日食品,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然而,虽同为“粽子”,中国大江南北的粽子形状与口味可谓是大相径庭。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中国大江南北的粽子形状与口味可谓是大相径庭

从外形上看,我国各地的粽子可分为三角、四角锥形、枕头形、小宝塔形、圆棒形等;

从包裹的粽叶上看,也因地而异,比如在我国南方因为盛产竹子,因此一般都采用竹叶来包裹粽子,而北方人则习惯用苇叶来绑粽子,但由于苇叶叶片细长而窄,因此在包裹的时候则需要用两三片重叠起来使用;

从口味方面来说,由于粽子里面所包裹的馅料不同,因此口味也各不相同。粽子馅荤素兼具有甜有咸,在中国北方的粽子一般都以甜味为主,而南方的粽子甜少咸多。

北方的粽子

1.北京粽子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用小枣当馅料的北京粽子

这个地区的粽子一般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用糯米制成的白粽子,等蒸熟以后蘸糖来吃;还有一种则是用小枣、果脯当馅料;最后一种还有就是豆沙粽,但这种粽子在北平地区来说较为少见。

但在华北地区还有一种是以黄黍代糯米的粽子,馅料用的是红枣。蒸熟之,只见黄澄澄的粘黍中嵌著红艳艳的枣儿,有人美其名为“黄金裹玛瑙”。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以丝线或竹刀削成薄片,浇上蜂蜜或桂花酱食用。

2.西安蜂蜜凉粽

据说,现存的粽子中,资历最深的就是它了。唐朝韦巨源《食谱》中称其“莹白如玉”,从包扎方法到内含馅料,都是干干净净老老实实,只是吃法与众不同些——煮熟放凉后,以丝线或竹刀削成薄片,浇上蜂蜜或桂花酱食用。清甜滋味,非寻常粽子所有。

2.山东黄米粽子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山东黄米粽子

在诸多品种的粽子里,辈份最大,资格最老的,当首推山东黄米粽子。选用黄黏米包裹的粽子黏糯,夹以红枣,制品风味独特,食用时,可根据食客习惯,佐以白糖,增加甜味。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葡萄干粽子

3.新疆葡萄干粽子

新疆人在过端午节时,用上好的葡萄干包粽子,那雪白莹亮的粽子犹如镶嵌了无数颗宝石一般,食之果香溢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内蒙古粽子

4.内蒙古粽子奶香浓

内蒙古牧民过端午节时,用刚挤的鲜奶搅拌糯米包粽子,其粽子飘溢奶香,颇具特色。

5.河北的粽子

河北的粽子里能见到整粒的红枣,也会放红豆、火腿,甜咸口味都有,小孩子还会在端午这一天拿了煮熟的鸡蛋和鸭蛋,互相用力顶,看谁先把手中的蛋顶破,小小孩的手上,还会缠上五彩丝线,想一想都很有节日气氛。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安徽的粽子里会有红豆、绿豆

6.安徽的粽子

安徽的粽子里会有红豆、绿豆,还有不浸酱油的肉,再拌了猪油,搁上芝麻。小孩子也喜欢互相碰鸭蛋,家门口要挂艾的。

南方的粽子

1.浙江湖州粽子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湖州粽子

浙江可谓是盛产美食的地方,就连一个小小的粽子也备受好评,在浙江,粽子一般米质香软,并且也分为咸甜两种。咸的是以新鲜猪肉,加上上等酱油浸泡,并且在包粽子的时候每个粽子都用肥瘦肉各一片作馅;而甜粽以枣泥或豆沙为馅,并且在上面都加一块猪板油,待蒸熟后上面的猪油融入豆沙,十分香滑适口。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四川椒盐豆粽

2.四川椒盐豆粽

四川食物通常都以辣为主,连粽子也不例外,按照四川当地的习俗通常都先将糯米、红豆浸泡半日,加入花椒面、川盐及少许腊肉丁等材料,再包装成四角的小粽。待包好以后用大火煮大约三小时,煮熟再放在铁丝网上用木炭烤黄,吃起来外焦里嫩,颇具风味。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裹蒸粽

3.广东裹蒸粽

广东人爱吃是出了名的,粽子里的老大自是广式粽子当之无愧。不仅个头极大,重量普遍在一斤以上,内馅也了不得的丰富——蛋黄,叉烧、板栗、蘑菇、火腿、咸肉,颇有让人一口吃尽天下珍的感觉。这一做法也大大影响到台湾粽子,都是以丰足浓厚取胜。

“裹蒸”算是广东粽子中衍生出的特色品种,以整张冬叶包扎,一煮就是大半天。不过,传统裹蒸更多是在春节期间食用,清代诗人王士祯的描述可作此证——“除夕浓烟笼紫陌,家家尘甑裹蒸香。”真是声势浩大啊。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闽南粽子

4.闽南粽子

闽南的粽子有碱粽、肉粽和豆粽等三种口味之分,碱粽是在糯米中加入碱液蒸熟而成,这种粽子具有粘、软、滑的特色,冰透加上蜂蜜或糖浆口味更佳。而肉粽的材料则有有卤肉、香菇、蛋黄、虾米、笋乾等,特别是以厦门的肉粽最为出名。而豆粽则盛行於泉州一带,一般都是用九月豆混合少许盐,再配上糯米裹成。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客家粽子品种丰富

5.客家粽子

客家粽子品种丰富。它按用料可分白水粽、果粽、豆粽和荤料粽4种。但是,这个地方的粽子总体来说是以碱粽及咸粽为主,不同的粽子有着不同的作用,比如碱粽特别是用来祭祀的。因此客家人在过端午的时候都要准备四份牲醴,一付拜土地公,一付拜万善爷,一付拜附近的大庙。而碱粽便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祭品。

不同于碱性粽子,咸粽还有米粽及粄(粿)粽两种之分,而这种粽子则完全是用来解馋食用,在祭拜的时候则不适宜用这种粽子。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浙江宁波粽子为四角形

6.宁波粽子

浙江宁波粽子为四角形,有碱水粽、赤豆粽、红枣粽等品种。其代表品种碱水粽,是在糯米中加入适量的碱水,用老黄箬叶裹扎。煮熟后糯米变成浅黄色,可蘸白糖吃,清香可口。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嘉兴粽子

7.嘉兴粽子

嘉兴粽子为长方形,有鲜肉、豆沙、八宝等品种。如鲜肉粽,常在瘦肉内夹进一块肥肉,粽子煮熟后,肥肉的油渗入米内,入口肥而不腻。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台湾粽子

8.台湾粽子

台湾肉粽有南北之分。

北部粽是先将糯米用红葱头、酱油、盐、胡椒等炒至八分熟,再包以炒过的内馅如猪肉、豆干、竹笋、卤蛋、香菇、虾米、萝卜干等,置蒸笼蒸熟,具有咀嚼感,不会太黏腻。

南部粽则是将糯米与花生略为炒过,不加酱色,所包内馅有猪肉、红葱头、栗子、豆干、芋头等,再将包好的粽子以水蒸煮至糯米熟透,吃时蘸调味料,南部粽香糯性黏,较无嚼感。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那大粽

9.海南那大粽

那大,实际上是儋州附近小镇的名字。这种粽子又名“洛基粽”,在几种海南特产的粽子中,算是最具代表特色的。那大粽呈方锥形,常见的是在其中加入咸蛋黄和五花肉,也有加入虾仁和咸鱼一类。有趣的是煮熟后的粽子表层糯米会呈现出清浅的淡淡绿色,这个就要归功于包裹用的粽叶了。 除了寻常粽子,海南还有一种“煎粽”,不用粽叶,将包有馅料的糯米团切成片油煎食用。相比粽子,倒是更接近糍粑一类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汩罗粽子

10.湖南汩罗粽子

湖南汩罗传说是粽子发源地,汩罗粽子历来以品种多、制作精巧而著称于世。其中,烧肉粽子精工巧作,糯米必选上乘,猪肉择三层块头,先卤得又香又烂,再加上香菇、虾米、莲子及卤肉汤、白糖等,吃时蘸调蒜泥、芥辣、红辣酱、萝卜酸等多样作料,香甜嫩滑,油润不腻。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草木灰粽

11.贵州草木灰粽

比起蜂蜜凉粽的洁白莹润,特产于贵州、云南一带的草木灰粽看上去一副灰头土脸相。不过也别小觑了它,灰色的成分是由一种类似香茅草的植物烧成灰后拌入糯米,不仅让粽子沾染上独特清香,对于消化也有促进和改善。此外又有类似的“稻灰粽”,灰色的来源换做去芜存菁的稻草秆。至于西南地区布依族的“灰粽粑”,也是与此一脉相承的特色食物。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四方粽

12.云南四方粽

四方粽其实要算作源起越南,然而我国滇、桂、湘西一带也多有流传。比起同样大块头但物料十足的广东粽子,四方粽似乎更倾向于清雅质朴的东南亚风情。原料只是简单的糯米、猪肉和绿豆,以芭蕉叶或荷叶包裹,可直接食用,亦可切片烘烤、油煎或蘸酱料。据说正统的越南粽还分方圆两种,一以喻天,一以喻地,果然又回到开篇所说的哲学问题了 :-)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端午吃粽

端午吃粽温馨提示:

1、粽子应趁热吃,加了油脂、肉、蛋黄的粽子更不宜冷吃,对于消化能力差的人来说尤其要注意。有些质量差的糯米在冷后会有变硬现象,五谷杂粮粽子冷后的回生现象更明显。

2、粽子属于主食,三餐都可以吃,早餐甚至更合适。因为早餐通常食欲不振,饮食数量较少,清香温热的粽子吃起来又方便,又让人心情大好,一上午感觉都很幸福。

3、素粽子的热量没有传说中那么高,但毕竟属于粮食,吃了粽子就要相应减少米饭、馒头、面条等主食,否则会带来过多的淀粉引起体重上升,还可能过于饱胀引起消化不良。一般来说吃一个大粽子减一小碗米饭即可。

4、热糯米本身虽然好消化,但和油腻的配料混在一起,比如肥肉、蛋黄等,消化能力差的人可能会感觉不舒服,另一部分人则容易上火。所以消化不良的人吃粽子宜选清爽的北方小枣粽子,也不宜配太油腻的菜。对于容易上火的人来说,不宜配促进身体发热的牛羊肉类、油炸食品和过辣的菜。蔬菜、豆制品和不油腻的鱼类最宜。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何选购美味粽子

如何选购美味粽子

1、要选购有厂名、厂址、生产日期的粽子。

2、如果购买真空包装的粽子,要查看是否有漏气或鼓气现象,如果有漏气或鼓气现象则不要购买。

3、观察粽子形态应粽角端正,扎线松紧适当,无明显露角,粽体无外露。剥去粽叶,粽体具有应有的色泽,外观有光泽。无杂质,无夹生,不得有霉变、生虫和其它外来污染物。

4、食用时若感到口味不正,不要食用,粽子应具有粽叶、糯米及其它谷类食物应有的香味,不得有酸败、发霉、发馊等异味。

5、选购粽子要注意“返青粽叶”。一要看外观,“返青粽叶”色泽青绿,看上去很漂亮,而正常粽叶在制作过程中经过高温蒸煮,颜色会发暗发黄;二要闻味道,“返青粽叶”包的粽子煮后粽香味不浓,反而有淡淡的硫磺味;三是可以看一看煮粽子的水,“返青粽叶”煮后水变绿,正常粽叶煮后水呈现淡黄色。

责任编辑:vike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