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用绿色生态扮靓规划宜居和文化名区

2008年新都区启动生态区创建工作。2011年3月,成功创建为“四川省生态区”。通过生态建设的提升和优化,新都区获得了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同步推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和谐的双丰收。

“天府明珠”新都,现代城市与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一幅“高端低碳、集约高效”的产业强区,“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宜人新区,“传承创新、独具魅力”的文化名区的绚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把天然生态资源优势转化成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主体区的发展优势,68万新都人民举全区之力,在成功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和省级生态区所奠定的厚实基础上再谋新的突破,把新都建设成为成都北部“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副中心城市,以“高端低碳、集约高效”为取向,以深化推进“蓝天、碧水、宁静、绿地、旅游”工程建设成果为先导,以重点生态绿化工程和重大项目建设全面加快创建国家生态区的“新都速度”,以空前释放的激情全面打响了史无前例的生态建设攻坚战。

“同创共建”形成在创建中促进绿色品质增长一路走来,流动中的魅力充满着绿色清新的朝气 ,自然生态景观与人工雕塑层次丰富,各季节花卉精心组合与配搭,在流转的绿色生态景观中徜徉,体验高端舒适、生态休闲生活,绽放品质增长的“绿色传奇”……新都区坐落于川西平原腹心地带。春秋末年,古蜀国开明王建都于此,与成都、广都并称古蜀国三大名都。其自然淳朴的生态环境清新雅致、舒适宜人,不可复制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其创建“国家生态区”积蓄了核心竞争原动力。

近年来,被定位为北部新城、成都新区的新都区大力实施生产、生活、生态联动战略,提速创建国家生态区步伐,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已形成了机械、电子、医药、食品、家具五大支柱产业。

根据国务院批准的成都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大力推进北部新城战略,现已全面完成了“宝光-桂湖”历史文化片区建设。同时,随着工业东区集中发展区、市级家具产业集中发展区、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发展区等项目开工建设,以及多所高校、科研机构的纷纷落户,高新技术和人才集聚地已见雏形。

自1994年以来,连年被评为“四川省综合经济实力十强县”;连续五年均列为全省县级综合经济评价前六位,与深圳、杭州等城市一起被评为“中国十大最具投资价值城市”;连续四年居全省民营经济综合实力评价前五名; 2010年荣获四川省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全省第四名;2011年荣获“中国全面小康十大示范县(区)”称号。

新都区道德和生态保护模范、大丰街道年过六旬、义务打捞东风渠河床内垃圾的“中国好人”刘谋杰、王武群夫妇说:“新都的环境越来越漂亮了,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在东风渠两岸的树林和秧田里,多年不见的白鹭又飞回来了……”

“高端低碳”驱动打响生态建设攻坚战围绕对国计民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如何再上新台阶?新都打破生态环保瓶颈难题,敢于触碰灰色地带与环保“死角”,让这座城市弥漫着清爽纯净的生态人文气息……面临创建中出现的新难题、新情况,如何才能传承深厚的文化底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融?如何构建绿色生态和人居环境最优的城市?如何形成与城市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环境相匹配的绿色生态城市风貌?新都人用超常的建设力度和丰硕的成果给出了具有说服力的答案!

“简单地说,开展生态区创建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善民生、服务发展……”新都区委书记杨羽认为,“新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然条件不错,必须紧密联系当前实际,把加强环境保护与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有机结合起来,切实发挥环境保护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作用。”为此,新都区委、区政府以创建国家生态区为突破口,实施人口、资源与环境的统筹协调,坚持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统筹,制定了以“高端低碳、集约高效”为取向的现代产业发展规划,以“环境优美、社会和谐”为取向的生态城市建设规划,以“传承创新、独具魅力”为取向的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并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统筹协调、依法推进”作为创建国家生态区指导思想融入各项社会事业,群策群力打基础、促建设、重实效,用绿色生态扮靓香城新都。

打基础打好科学规划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治理这一基础,广泛开展大气和水环境综合整治、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污染综合治理;促建设—促进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城乡社会建设,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文明城市建设、生态绿化以及生态细胞工程建设等工作;重实效促进经济发展特别是农村经济发展,促进高端发展特别是循环经济发展,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特别是生态环境水平的提高。

健全机制为创建把脉新都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创建工作,成立以区长为组长,分管副区长为副组长,区级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国家生态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推进全区创建工作。区环保局强化环保监管和指导,开展部门协调,齐抓共管,为破解创建难题提供了机制保障。

营造浓厚创建氛围为使生态区创建这个造福于民的系统工程做到全民参与、共创共享,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挖掘和弘扬历史生态文化、现代生态文化,新都区利用亚洲最大的青年户外音乐节、世界小姐新都环保行,倡导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绿色的消费方式;开展“三新”活动,环保友好型企业、绿色学校、绿色小区等一大批环保示范基地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

创建的竞争独特优势体现在生态与绿色,以倡导打破单纯的自然环境或者商业城市桎梏,走绿色生态环保发展之路,促进自然资源、自然环境、人文资源和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新都198生活方式”的全面推行。

目前,成都北郊风景区已具规模,面积达到44平方公里,全面建成后将成为成都市区面积最大的“城市森林”。占地3500余亩的大熊猫生态公园正在抓紧进行建设;五龙山风景区紧邻北郊风景区,正在规划建设集会议、公众休闲、高档住宅于一体的多功能生态风景区;沿毗河两岸近10万亩土地正按照“生态、居住、休闲”的开发理念,全力打造“北部新城第一生态商务居住区”。现在,新都已经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宜居之城”。

“科学规划”引领生态建设取得突破性成效环境保护是当今公众最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人脉与地脉的完美结合,历史与现实的互动共鸣,拓展 “天蓝水清”的绿色生态新空间,新都人在明媚阳光下分享清新呼吸……走在新都这片充满清新诗意的绿色生态大地上,可以感受这片以绿色生态引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航向的沃土的“脉搏跳动”……创建伊始,新都区委、区政府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基础,把新都生态区创建纳入四川生态省建设和成都市生态市建设之中,编制了《新都生态区建设规划》,《成都市新都区“十一五”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等各类各级规划,并以法定方式,使规划成为全区干部群众生态建设的统一指南,使创建规划更科学、更完善。据悉,全区目前已完成生态建设重点项目42个,项目投资60.25亿元;完成了上级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三年内无较大环境事件,群众反映的各类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与此同时,新都不仅将生态建设目标纳入全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把生态创建目标任务和指标分解落实到各责任部门单位,而且建立了严格完善的考核奖惩制度,把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生态建设等工作作为领导干部实绩考评考核内容,从而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领导机制、工作机制和监督考核机制,并建立区领导联系点制度,全方位协调国家生态区建设工作,为有力促进创建提供了组织保障。

新都区各级各部门在实施工业集中发展、调优城市功能分区过程中,严格执行产业政策、环保标准和准入条件,以及建设项目环评和“三同时”制度,坚持“四个不批”,严把“入口关”,认真履行环保第一审批权和一票否决权,并按照相关五年计划,对落后产能及园区外企业实施关、停、并、转,现已调迁关闭水泥厂和落后产能企业514家。

组织全区60余家企业参加省、市清洁生产培训,对全区12家电镀企业安排布置了清洁生产达标任务,在2012年3月前完成了清洁生产审核工作。严格执行危险废物管理制度,妥善处理医疗垃圾、化工废渣等危险废物,有效杜绝了危废污染事件发生。全面部署“十二五”减排工作,建立减排大项目库,紧盯减排大工程进展。

据新都区环保局长倪宗耘介绍,2011年减排的重大项目中有2个属于污水处理厂接转项目,3个结构减排项目,2个畜禽养殖治理项目,削减化学需氧量535吨,氨氮114吨,二氧化硫26.6吨,氮氧化物5.59吨,圆满完成了年度减排任务。

在节能减排的同时,新都区工业集中度已从55%提高到72%,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4家。94项科技重点项目获国家、省、市立项,33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省、市科技进步奖,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31家,新增专利7966件,驰(著)名商标总量达到80件,居全省各区(市)县第一。

坚持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将农业的无害化、产业化、标准化与生态化有机结合,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向绿色生态农业过渡,大力推进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全区取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种植面积达3.31万公顷、绿色食品认证的农产品种植面积达1333.33公顷、有机食品认证的农产品种植面积329.73公顷;全区主要农产品中无公害、绿色及有机产品种植面积比重达到69.71%。积极推广生态农业技术、立体生态技术、有机物多层次利用技术,全面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全区已有65个产品通过无公害、绿色和有机产品认证;积极开展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工程,全面实施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划分了畜禽养殖禁养区和限养区,建立健全了属地管理、谁污染谁治理、禁养区内养殖场限制退出、限养区内养殖场限制治理等环境保护机制,全区规模化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达96.04%。

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力度,积极开展农村垃圾分类收集处置工作,切实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大力推行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再利用,全区13个镇已有12个镇(街道)建成国家级生态、省、市级生态村190个,人居活动生态小区14个,生态农业园区5个,生态环境质量连续3年保持优良。

依托地域人脉优势,全面推进生态文化建设,构建生态文化体系。新都区着力在推进城市建设中注重历史文脉运用和传承,加大对城市公共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建成了宝光广场、体育森林公园、桂湖森林广场等大型生态文化及休闲、娱乐广场和香城大道、兴城大道等城市生态交通景观道路。

“齐抓共管”举措加大执法监管、综合整治力度环境关系社会和谐,环境决定发展未来,环境也是生产力,环境更能提升生产力。新都区执法监管、综合整治,政府在发力,措施在加强,创建在提速……为促进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城乡社会建设,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文明城市建设、生态绿化以及生态细胞工程建设,提升环境建设质量和水平,新都区环保部门通过开展声势浩大的“打击违法排污行为,保障群众身体健康”等专项行动,大力强化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有效地维护了群众的环境权益。以“民生工程”为切入点,新都区环保、发改、监察等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坚持开展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整治行动,加大环境的监管力度,累计开展联合执法检查1000余次,立案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39起,关闭违法排污企业6家。

提高环境监控、监测科技水平,组建了数字化环保监测体系,配备了环境监测车、监察车,以及先进的环境应急监测仪器、设备,建立了覆盖全区200多家重点监控企业的在建监测系统,地表水自动监测站和大气自动监测站一应俱全,特别是处于全省领先水平的突发性环境应急监测和特殊有机污染物监测系统已全面投入运行。

在深化大气和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方面,按照联防联控原则,新都区进一步加大扬尘污染治理力度,落实“三大工程”项目措施和“三大工地”扬尘监管工作,并投入资金500余万元,大范围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综合利用率达96%以上。同时,积极开展工业企业燃煤污染专项整治,确保了废气达标排放;对型煤(蜂窝煤)生产厂(点)实施强制固硫措施和取缔非法型煤(蜂窝煤)生产厂(点),清理整治非法经营的型煤(蜂窝煤)生产厂(点)8家,办证企业型煤固硫率达100%。此外,进一步加强水环境综合整治,制定了全区都灌水系生态建设规划,依法强化对排污企业的监督管理,并开展农村散户和农民集中居住区生活污水治理,实施改水、改厕、修建生活污水湿地处理池。

据统计,去年共建成农村散户生活污水湿地处理池84个;关闭了全区82家小型屠宰场点,建成了4家星级屠宰场,屠宰废水得到有效处理,切实改善了水环境质量。目前,通过对重点燃煤企业实施清洁能源改造,重点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达标率为100%,建成污水处理厂12座,已实现了污水处理乡镇全覆盖。2011年,全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34天,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截至目前,新都区创建国家生态区的五项基本条件和22项建设指标现已达到或超过国家生态区的标准,城市面貌随即焕然一新,社会经济呈现出新的、更加强劲的发展态势。新都区环保局长倪宗耘对新都区创建国家级生态区流露出必胜的信念,他表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是利国利民、造福子孙后代的系统工程和民生工程,按照新都区"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建设宜人新区"的战略目标,把新都建设成为"都市高端、文化休闲、生态宜居、品味生活"的现代化生态田园新城,将环境保护有机地融入社会生产实践之中去。今后我们将推进社会经济全面提速,实现新都绿色品质增长,造福一方百姓,切实确保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在新都"中雁竞飞"中发挥突出作用。”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