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彬彬:古村落研究的拓荒者(组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胡彬彬在后藏寺庙与喇嘛交谈。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贵州榕江何氏宗祠本版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小平头、黑皮肤,背着大挎包,箭步如飞;一路走一路拍,看到好的古村落或历史遗迹,眼睛放光,“咔嚓咔嚓”一阵快门声;吃饭神速,一碟剁辣椒便能吃得津津有味这是对胡彬彬的速写。

对物质无欲无求,对工作精益求精,让友人们对胡彬彬的生活状态一直很迷惑。他们认为胡彬彬是一个处在极不现实、极度矛盾的生活状态中的“没落的、不可救药的精神贵族”。其实,胡彬彬并非不爱受用“抽水马桶”,只是他觉得乡野间确实有比“抽水马桶”更可爱、更可消受的物质或非物质的东西在诱惑着他。在这种诱惑中,他陶醉,忘我工作着。

湘西南,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召唤

我有近三十年生活和工作在湘西南的经历。这是一个神秘奇特并且迷人的地方。这里地域的偏僻、闭塞、贫困与丰厚的历史人文资源形成奇特的反差。不论是自然山水风光还是民俗风情,千年如故,仍处在一种原生态或接近原生态的状况,可谓山清水秀、风光旖旎。而生息于此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贫穷困苦却恬静安逸,不乏美丽。这种物质生活状态与精神内涵之间的高度反差、相互矛盾,确实令我不安和好奇不已,我是想体会的。于是,我介入了这种生活。

胡彬彬

胡彬彬,1959年生于湖南双峰一个教师家庭。1981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邵阳市政府财贸办做文秘工作。现为岳麓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兼任南京博物院研究院研究员。

一个普通机关的干部,2001年被南京博物院聘为研究员,2002年被国家破格评定为研究员;2003年应邀赴法国参加中法文化年活动;2004年,省外一些著名学府要调他去做教授,最终,湖南留住了他。他说,父母给了他肉身,湖南的稻粮养育了他的生命,湖湘文化滋养着他的灵魂。他离不开故土。

起初由于工作原因,胡彬彬经常要下乡调研,生性好静的他,常在工作之隙,游历于湖南的山水之间,并以一种沉静而又毫无功利的心态和欣赏性的视角,眼触手摸那些散落于乡野却奇迹般幸存着的湖湘先民遗物。冥冥之中,他觉得就在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上,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召唤,他常常在梦中回到了那古老的年代和古老的村落。胡彬彬找到了心里的情感纠结:村落文化。如何解开这种纠结?那就是研究古村落及其文化遗存。

后来的三十年,胡彬彬的足迹遍及祖国的山山水水,搜集古村落文化遗存等实物文献以及图像资料,写下了三百多万字的田野考察札记,拍下了三千多个胶卷和近二十万张数码照片,手绘了近千张古村落建筑式样图,撰写研究专著10部,在海内外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各类研究论文50多万字。2001年,他将十余载收藏的湘西南木雕文物艺术品部分捐献给南京博物院。经相关专家鉴定考证,确认其文物与艺术价值颇高。2002年3月11日至4月11日,南京博物院专门举办了“湘西南木雕展”,并作为馆藏珍品印发了两套明信片以资纪念。湖湘木雕由此引起国内外学术研究界的关注和重视。

集30年文物鉴藏经验,通过悉心研究,胡彬彬发明了一种用纯天然植物质、动物质、矿物质合成的物质,用以清除文物上的污垢,还原其真实色彩,获国家发明专利,并获得“尤里卡发明金奖”提名。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