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的露陈座:皇家宫苑中一道独特风景

在颐和园的排云殿、玉澜堂、乐寿堂、仁寿殿等大型院落中,如今还有数个保存完好、规模宏大的庭院露天陈设群。这些露天陈设,以石质器物座最具特点,构成了中国皇家宫苑中一道独特的风景。这些露天陈设器物座即露陈座,对称排列于庭院内或宫苑正门、正殿两侧。

露陈座之形

露陈座的造型源于须弥座,最早可追溯到佛教传入中国之初的汉代。宋至清代,皇家建筑台基主要采用须弥座形制,为了与之相协调,露陈座也以须弥座为基础样式,并逐渐成为皇家庭院重要的景观要素。其中,附属于宫殿建筑庭院中具有礼仪功能的器物,如龙、凤、狮、炉等的座体,严谨庄重,有比较固定的规格范式,多为标准露陈座, 程式化的形制特征与高等级建筑的须弥座台基具有造型的一致性和细节的相似性。座体上下一般由高浮雕的仰莲和覆莲花瓣巴达玛(蒙语莲花)上下呼应,形成束腰内收趋势,丰富了露陈座的轮廓曲线;莲花瓣饱满、圆润,比写实的莲花更具装饰性;束腰处一般高浮雕卷草纹、绶带纹或拐子龙,以椀花结带为主要表现形式。露陈座平面以矩形、圆形居多,偶见六边形和八边形。

而附属于皇家园林中的观赏器物,如小型青铜器的台座则风格灵活、题材多变,是皇家园林庭院中最具特色的陈设品,多为变体露陈座。颐和园乐寿堂、玉澜堂、排云殿等院落中密集陈放的近百个露陈座大多为变体露陈座,传达出与园林功能相一致的自然意趣。变体露陈座虽然与须弥座有一定的渊源关系,但在具体的应用和表现上自成体系。从平面上看,变体露陈座除了方形、圆形、六边形、八边形之外,还有葵花形、莲花形、亚字形、云台形等;立面上更创造出了石鼓、圆柱、圆方上下结合等形式,重点装饰部位呈现出方墩、扁鼓、莲台、仿几等多种形态,比须弥座式规范统一的束腰造型更为丰富和灵活。
露陈座之意

颐和园现存物座分离的露陈座共计99个,其中,排云殿佛香阁院落52个,玉澜堂宜芸馆院落28个,乐寿堂院落15个,仁寿殿院落4个。这些露陈座虽然形制相似,但是题材内容随着院落的功能属性不同而各具特色。

其中,排云殿佛香阁是为慈禧太后举行万寿节庆典接受朝拜而专门修建,院内露陈座不仅数量庞大、排列密集,而且样式丰富,以变体露陈座为主,极少雷同。露陈座的造型和装饰构图大气,以大线条、大纹样见长,不似乐寿堂、宜芸馆、夕佳楼等院落中的细腻精巧、层次繁多,但仍然不乏细节上的精美。工匠这样做显然是为了配合排云殿相对高阔的建筑空间而着意为之。题材方面,祈福长寿的装饰主体构成画面的中心。

玉澜堂宜芸馆院落原为光绪皇帝和隆裕皇后的寝宫,此院的露陈座突出佛、道、儒的装饰题材,更多地描绘了佛教八吉祥、道教八宝、儒家四艺等装饰元素,折射出避世清修的主题。

乐寿堂是慈禧太后的寝宫,院内的露陈座以长寿、吉祥为主题,借助灵禽、异兽、天地、吉祥植物等题材,似乎表达了慈禧太后祈求长寿、富贵吉祥的愿望。

仁寿殿南北配殿两侧现存汉白玉须弥露陈座两对,一圆一方,一南一北,隐喻天地四方,与该殿作为帝王议政办公场所有关。露陈座的复原现存于四大院落中的露天陈设除了大型的铜龙、铜凤、铜狮、铜炉、铜缸等之外,小件青铜器均已散逸,仅存石质露陈座。关于颐和园露陈座的文献主要藏于国家图书馆、第一历史档案馆,有《露天陈设分位图样》、《陈设档》、《贡品清单》、《园藏文物档案》、《古物南迁与北返档案》等。另外,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古籍部新发现的手绘孤本《颐和园万寿山内仁寿殿排云殿玉澜堂乐寿堂留佳亭鱼藻轩等各处露天陈设添安石座图样》,对颐和园露天陈设中物座分离现象的复原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对文献中图样的分析发现,露陈座与陈设器物上下呼应,整体协调一致,比例适度,从而使审美与功能达到和谐统一。不难发现,匠人在进行露陈座的设计时,将器座与安置在上面的铜器作为视觉整体来考虑。

笔者分析认为,露陈座用于皇家园林观赏物的台座,是为了与须弥座为基础的宫殿台基相协调;其造型定制原则是为了与器物形态相协调;装饰纹样则与庭院的功能和园主人有关。

清末的皇家园林,通过露陈座的石刻艺术,传递出了复杂的政治情感和美好的意愿。站在这些园林庭院之中观察,仿佛在阅读中国传统民族艺术的长卷,许多意趣会从精美的装饰中迸发出来,给观者以愉悦的审美体验。

目前,颐和园个别院落的露陈座上已经出现部分青铜器复制品,但与绘本上的配套方式明显不同,也不符合基座随器物定制的基本原则,有待进一步完善复原思路,给观赏者以正确的导向。明确配套陈设品复原的造型与装饰原则,弄清楚物座分离的陈设品图样,可以为陈设复原提供依据。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