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鼓楼鼓声响彻六百年

西安鼓楼,建于明洪武十三年,距今已628年。建成后,鼓楼一直为西安城司辰报时,日落时击鼓起更关闭城门,夜半深更击鼓警戒行人

西安鼓楼,建于明洪武十三年,距今已628年。建成后,鼓楼一直为西安城司辰报时,日落时击鼓起更关闭城门,夜半深更击鼓警戒行人,日出前击鼓亮更开启城门,直至清末。

近日,鼓楼券洞封闭。文保人员在清洗券洞墙面上的油污、灰尘过程中,发现了上世纪60年代用红油漆涂刷的两条文革标语。这再次引起了市民对鼓楼的关注。

鼓楼比钟楼“年长四岁”

听人说,鼓楼上面有一通乾隆年间立的石碑,叙说了鼓楼的历史。记者上楼时,留意去寻找这通石碑,却怎么也没发现,问讲解员周晓婧,她说没见过。不过,记者后来终在近年新置放的时令鼓后面发现了这通石碑。读着碑子说明,聆听着耳边不息的讲解,记者耳边渐渐鸣起了鼓楼从天地人世间诞生一刻的落地啼哭音。

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当明军还正在泾阳原上与元军鏖战时,朱元璋派遣守卫陕西和西安的接管官员,就考虑不能骑在马上治天下了。经过血与火洗礼的西安城,百废待兴,城市建设首当其冲。司辰报时的鼓楼,属于这年首批开工的工程之一。此后四十多年,明成祖朱棣才构筑了明北京城。

按说,元朝时的西安城也有鼓楼,名为定时楼。也许是战火焚烧了定时楼,或者后朝憎恨前朝遗物,总之明朝要建设新鼓楼,地址依然是定时楼的遗址,也就是今天北院门街南端。明朝扩城后定时楼遗址已不是城市的中心点,为什么还选择这里建设鼓楼?大概是风水好,抑或附庸风雅。专门研究西安地名史的葛慧先生道出,这块地方在唐朝是最高行政首府尚书省的玄关,即正门所在。尚书省和六部击鼓司辰,提醒官员上朝退朝。尚书省放置鼓的楼名为敬时楼,位置就在玄关一带。

在今人的眼里,钟楼似乎比鼓楼还重要一些。可实际上,钟楼建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比鼓楼整整迟了四年。原来,元代时,鼓楼的东侧是奉元路府所在地,在明代,鼓楼东侧是西安府所在地。这下就能明白,虽然钟鼓二楼相依相随自古使然,但近水楼台先得月,靠近衙门的鼓楼可算是沾了光,大概给其拨款到位得早。

高耸入云成观景佳处

选址和设计好后,鼓楼工程开始。可以想见,一群役夫或者雇工,在匠人头头的带领下,开挖奠基,运土廓坑,垒砖搬石,不出数月长方形的砖砌留有券洞楼基就耸立起来。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鼓楼券洞内和北院门街起初一直是土路,到了清朝中期,有一晁姓大富户为了做官,捐银两给鼓楼券洞和北院门街路面铺上了石条。

那时,咸阳原上还是古松参天,森林密布。鼓楼的梁柱椽板用木,自然从咸阳原上运来。木匠们对这些特意选伐的百年、千年巨松,先是刨光溜圆,继而或者浑木使用,或者解剖成段,或者凿卯刻榫,或者雕斗琢拱,然后通过立柱架梁,铺设椽板,勾心斗角,形成了鼓楼的巍峨骨架。最后顶覆筒瓦,内外彩绘,开门辟窗,内置楼梯等,一座巨大稳重、华贵秀美的鼓楼屹立在了西安城里。

今天我们测绘鼓楼,知晓其基座,东西长52.6米,南北宽38米,高7.7米,占地1998.8平方米,大于钟楼的台基。台基下辟有高和宽均为6米的南北向券洞式门,与西大街和北院门街一线笔直贯通。鼓楼主体建筑立于基座的中心,为梁架式木质楼阁建筑,面阔七间,进深三间,四周设有回廊。楼分上下两层。第一层楼身上置腰檐和平座,第二层楼为重檐歇山顶,上覆灰瓦(明清时为绿色琉璃瓦)。楼的外檐和平座都装饰有青绿彩绘斗拱,使楼的整体显得层次分明,花团锦簇。由登台的踏步可上至台基的平面,一层楼的西侧由木梯可登至二层。楼的结构精巧而稳重,是难得的明初建筑佳作。

鼓楼建成后,由地平至楼顶高34米,是古时西安城的高大地标建筑之一。鼓楼因此也成为人们登高远望的佳处。

鼓楼建造何以敢越制

整座西安鼓楼不用一铁一钉,全靠隼卯珠联璧合,楼内两层,楼外望去却是三层,是名重檐三滴水结构。鼓楼四围回廊上每层正面有明柱十根,九个间隔。鼓楼歇山屋面上的大片葫芦悬金彩绘尤为少见。鼓楼的整体构造又称重檐歇山式,与北京天安门、故宫保和殿相类,高度超过了天安门。南京当年的鼓楼更是不比西安鼓楼雄伟。

鼓楼的高大形象,还深入民间。且来听一流传几百年的民间故事。秦晋豫三位商人出门在外,为争旅舍热炕睡,各自夸起了本省名物。晋商说:“山西有座应县塔,离天丈七八。”豫商说:“河南有座于谷祠,把天摩得咯擦擦。”秦商吟诵道:“陕西有座大鼓楼,半截插在天里头。”为了表示对西安鼓楼的叹服,晋豫二商一致让热炕予秦商。

这里,有一疑问。素来猜忌重重,亲自严定礼制等级的朱元璋,对西安鼓楼的建筑规制如此皇恩浩荡,是何心思?

明代对建筑等级有严格规定,如朝廷一品官员的厅堂为五间九架;重檐屋顶一般只准在皇宫王府和皇家寺院中使用,等等。如若擅自超越,将会被朝廷视为僭越之罪,处以满门抄斩之刑。明代僧人重建大荐福寺(小雁塔)时,苦于物力窘迫,无奈使用了寺庙旧日拆下的黄瓦,朝廷得知后迅即派人来调查,发现是武则天大周朝大荐福寺故物,并非当代人故意使用,才免予降罪。

历史学者揣摩,建都南京的朱元璋虽驱逐鞑虏攫取天下,但始终对逃至漠北的元朝鞑靼放心不下;建都长安的汉唐两代对这些草原铁骑万里追击,甚至枭首可汗,大长中原朝廷的威风;故朱元璋格外开恩,在西安建立皇家等级的鼓楼,振国威,慑边寇。

如此说来,西安鼓楼肩负的使命岂是司辰报更一般简单啊?

为何大震中依然耸立

鼓楼修好176年后,也就是明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公历1556年1月22日),关中大地震发生,此后又余震持续数月不断,其地震等级为八级。这次地震使西安城很多建筑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但令人吃惊的是,鼓楼在这场地震中却没有大的损坏。起码,相关史料没有这方面的记载。

但专家还是捕捉到了地震后鼓楼损坏的有关蛛丝马迹。据史载,万历十八年(1590年),陕西巡抚赵可怀重新书写了鼓楼南额的牌匾。为何偏偏重新书写鼓楼上的牌匾呢?答案极有可能是鼓楼在地震中遭到破坏,西安震区多年后恢复了元气,开始对其大规模维修,其中包括重新书写震坏的牌匾。在此过程中,高官重书牌匾一事被记录在案,其余则忽略不提。

这里顺便说说,砖木结构的鼓楼缘何能在大地震的地动山摇里幸存。中国古建除了地基和墙基外,其余完全是柱梁搭构,隼卯相连,不用一个金属钉子。这些木质的隼卯嵌合处留有肉眼难看见的缝隙,一旦遇到地震,整座楼体左摇右摆时,隼卯结合处的空隙会给隼卯予以缓冲,这样就大大消解了外力对梁柱的冲击,同时加上繁复斗拱分担地震冲击力,从而确保了地震时中国式宫殿大厦的安全性。民间有俗谚,恰如其分地表述了中国古建的稳重:“墙倒柱立房不塌。”

在兵火中奇迹般存续

鼓楼不仅曾遭天灾,还连逢兵祸,但让人惊讶的是鼓楼在连天兵火中竟安然无恙。明末,李自成攻破西安城,纵兵烧了长乐门城楼。鼓楼在这场兵戈交锋中,是否也有损毁,不得而知。但大顺政权成立于西安,鼓楼无疑被农民军接手占据。但很快,多铎率领的八旗兵进了西安,鼓楼又一次易手。康熙、乾隆两朝都对鼓楼进行过大维修,“腐者易以坚,毁者易以完”,想必与鼓楼历经这场惊心动魄大换天后的破败不堪有关。

清光绪十四年(1889年),陕西巡抚衙门迁到南院,鼓楼以北的巡抚衙门旧址北院,成了关中大学堂,以鼓楼为标志。光绪二十五年(1900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来西安避难,关中大学堂停办,北院被辟作行宫,鼓楼成了行宫前阙。

今天人们可能都无法想象,清末西安城的“消防驻在所”曾驻于鼓楼。辛亥革命时,新军中一标三营督队官钱鼎,率部占领了城内制高点之一的鼓楼,并派人通知在北教场陆军中学的队长马晋三,迅速组织学生队占领藩台衙门,保护藩库,使库存的七十多万两银子未受损失。

北洋政府时期,鼓楼依然是战场。鼓楼旁边的世居老人听长辈们讲过,有一次,两个军阀分别占据了鼓楼、钟楼,互相开枪射击。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国民政府西安宪兵营住进鼓楼,市民不许上楼。在老西安人的印象里,不像那时从西安西郊机场进城横冲直撞的美国航空兵,这些白手套绿钢盔装扮的冷面宪兵一下鼓楼,就列队整齐行走,纠察违纪国军、警察和美国大兵。大概因为他们遵纪守法吧,鼓楼才没有遭受宪兵营的过多蹂躏。

西安古代多少让后人魂牵梦绕的宫殿楼台,都付之一炬,毁于兵燹,唯独西安钟鼓二楼历经如此多的兵难而傲然于世,个中缘由扑朔迷离,暂无有合理释词,只待后人来解答了。

日寇空袭炸毁楼脊

抗日战争时期,鼓楼不仅差点成了日寇飞机轰炸下的殉国难楼,而且庇护了众多西安坊上百姓。

家住化觉巷232号老宅子的安守信老人,生于1933年,他的这所祖宅距鼓楼不过几步之遥。他见证了抗日战争时期鼓楼在日机轰炸下的重重险象。

当年日本飞机轰炸西安城时,鼓楼券洞和在其西侧楼基挖的防空洞,成了化觉巷一带老百姓的避难所。其时,鼓楼的顶上建有一个一米见方的小房房,安着警报器,小房房前面有个架子,架子上挂着红灯、黄灯。当日寇飞机前来空袭时,警报器就响了起来,同时点亮红黄灯以警示。有一次,正在鼓楼下面躲着空袭,只听头顶“轰”一声巨响,鼓楼楼脊被炸了一个豁口。安守信记得,日寇轰炸鼓楼大概在上午,也就是8点至12点之间。至于哪一年,则记不清了(有人记得是1941年前后)。除了炸坏鼓楼楼脊外,鼓楼回廊一根立柱(有人说是横梁)也被炸断。日寇炸烂的鼓楼楼脊和立柱,直到解放后才被修复好。

安守信亲眼见到西安苏子坑防空洞遭日机轰炸,洞口塌陷后,里面的几百人空气断绝后极其痛苦死亡的情景,各个尸体身上都有触目惊心的条条手抓紫红血痕。而鼓楼,用它的身躯挽救了西安城黎民生命。

两块大牌匾被烧毁

鼓楼到了文革时期,可说是既万幸又不幸。万幸的是在那疯狂岁月里,楼体没有被拆毁火烧;不幸的是,挂了600多年的鼓楼牌匾消失了。

鼓楼南额牌匾“文武盛地”,意境雄阔,吐纳古都千年风云萦绕于笔端。北匾“声闻于天”,取典于《诗经》句“鹤鸣九皋,声闻于天”。两匾都是长8米,宽3.6米,为蓝底金字木匾。八个匾字均为贴金凹体,字字珠玑,百代绝笔。对于这两个牌匾,西安人可谓视若珍宝,并把它们咀嚼在了茶余饭后的清茶袅袅中。

民间相传“声闻于天”牌匾是女皇武则天御笔,明朝修鼓楼时借挂在了楼北额。武则天起初书匾,其中用的是“於”字,但少写了一点。有一次路过挂在宫门处鼓楼上的匾额,抬头看见匾额於字少了一点,遂张弓射箭,补全了於字。明朝挂匾时,把於字改写成了于字。对于“文武盛地”,则有匹配的故事,只是主角成了风流书生。

近乎神话的民间故事,当然不足为信,听后笑笑罢了。其实,明初鼓楼就挂上了这两块匾额,万历年间修复鼓楼时,陕西巡抚赵可怀重书南额牌匾。1952年11月27日,原西安市公营新元营造厂写给市人委(注:市政府)的公文,记有“文武盛地”四字是明万历十八年陕西巡抚赵可怀所书,“声闻于天”匾作者则不详。乾隆五年,大修鼓楼时,换上了新的牌匾。“文武盛地”四字是陕西巡抚张楷摹写乾隆皇帝御笔而成;“声闻于天”是咸宁学士、大儒李允宽所书。

1966年9月,西安市红卫兵造反统一指挥部给钟鼓楼保管所发来一道“勒令”:根据“破四旧”指示精神,限三日内将鼓楼上“封建主义招牌”揭下自行销毁。“封建主义招牌”,当然是指鼓楼南匾“文物盛地”,北匾“声闻于天”。

对鼓楼在文革中经历了如指掌的人,当属自1952年就接手保管鼓楼的刘遵祖老人。他与鼓楼休戚与共近半个世纪。文革前,为修缮鼓楼而呕心沥血的刘遵祖和同事们,其时忍辱看着两块鼓楼牌匾被粗暴取下。随后,把牌匾劈柴烧了,听说烧了月余。到了改革开放时期,刘遵祖又对鼓楼多次予以维修,但直至他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退休,缺匾之伤都没有治愈。

直至2004年和2005年间,由西安古建人员和书法家通力合作,极力摹仿原匾照片文字,重新制作了两块鼓楼牌匾,并在应邀回来的刘遵祖面前缓缓挂上了鼓楼楼额。但是,刘遵祖依然无法释怀。安守信,这位以楷书见长的鼓楼邻居,对此有同样遗憾,原匾神韵高妙,后人焉能企及。

愿鼓声早日敲醒楼下人

近日,中国文物学会历史文化名楼保护专业委员会的部分专家学者,路过西安,参观了一下钟鼓楼。这些见惯名楼的专业人士没有过多的话语,只是说,西安鼓楼真是太实在了。他们这样说,是因为他们见多了如雷贯耳的名楼,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鹳雀楼、阅江楼……可其中有哪一座是实实在在的古物呢?

从这些名楼专家口中,可听出话外音,那就是鼓楼没有受到应有的开发与重视。西安钟鼓楼保管所所长霍学进深有感触,他说,鼓楼四围的保护范围还不充分,鼓楼周边的配套文化小品还不尽如人意。安守信则说,鼓楼前后不应有不协调商业建筑存在。刘遵祖也说,年轻时站在鼓楼上看城墙四楼,历历在目,现在站在鼓楼上总觉得鼓楼不精神了,缺少气势了。

总听有人如是说,西安文物古迹星罗棋布,随便拿出一处送给香港或者纽约,都能让他们举城骄傲,就像韩国的崇礼门一样被定为国字第一号。即使是文物古迹同样繁多的河南、山西,如果把陕西某某文物点移植到他们那里,那该文物点就绝对不会是现在这个人气了。

只愿这几年重新恢复了的鼓楼“司辰”鼓声,能早日敲醒楼下人。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