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拉族人独特的服饰和建筑文化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循化县街子乡被视作撒拉族的圣地,成为撒拉族文化的发源地。撒拉族与藏、回、汉等民族在此共同生活,不断拓展生存空间,用双手创造着素有青藏高原“西双版纳”之称的家园,也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

撒拉族的文化形式和文化形态多保留在民间建筑、服饰、民俗和饮食等方面,一些文学艺术仅靠口头传播或民间艺人传承。由于历史的变迁,一些古建筑遭到了损害,民间艺人也廖若星辰,撒拉族文化面临着逐渐消亡的危险,挖掘和发展撒拉族文化已经迫在眉睫。

服饰特点

对于撒拉族的服饰艺术,现存的有关文献资料很少,我们采访大多都是从民间流传的歌谣和一鳞半爪的史料中粗略地了解概貌而已。

撒拉族传统戏剧《对依奥依那》是撒拉族地区广为流传、影响深远的唯一现存的民间戏剧,多在婚礼之夜表演,出场时,有两个人翻穿皮袄一前一后扮作骆驼,另有两个,一人身穿白色长袍,头缠达斯达尔(缠头巾),脚穿短靴,另一人穿白色汗褂,系红腰带,外套青夹克,头缠达斯达尔,身披一件大红披风。这一戏剧通过对白形式追忆和讲述撒拉族先民迁徙的艰难历程。从萨拉族的提醒特征和记述族源的史料中可知,撒拉人体格强魄,眼窝较深,鼻梁较高,眸子呈黑色,皮肤白皙,多须,这显然与中亚带民族相近,《伊斯兰大百科全书》(英文版)卷四中说:“撒拉族原名叫撒鲁尔,是乌古斯部落中的一个部落”,这说明,撒拉族的先民是突厥乌古斯部的后裔。据传说《骆驼泉》记载:“撒拉族祖先尕勒莽、阿合莽等一行从中亚撒马尔罕(今土库曼斯坦境内)迁徙至循化街子定居。”可见最初的撒拉族服饰基本保留了中亚撒玛尔人的服饰风格。相近于蒙古人的服饰。这与撒拉族先民们的游牧生活环境有关。其中头巾则是阿拉伯式的,是因为他们信了伊斯兰教。

史料记载,元代撒拉族先民初居循化时,其服饰仍保留着中亚风格,男子戴卷沿羔皮帽,脚穿半腰皮靴,腰系红棱布。妇女头戴赤青色的襙丝头巾。到明代,撒拉族人口渐多,服饰艺术有了一定的变化。据《循化志》卷五记载:正统元年“调凉州扒沙等处,剿贼有菌”,因而“赏狐帽,胖袄”。至清朝,撒拉族的服饰趋于汉式化。

《皇清职贡图》中有关撒拉族的画像是这样的:妇女身穿蓝色长裤,上套绿色长裙,长至脚踝,上衣则是粉红色的大襟衣服,上套黑色大领宽袖长衫,上衣没膝,外衣则为大领大襟长衫,两边不开衩,腰间以红布束之,系结之处在右胯,下身穿黑色裤子,脚穿黑布鞋,鞋尖上翘。”

服饰变化

撒拉族妇女头上戴的盖头,身上的夹夹,脚上的鞋其颜色因年龄各异而不同。一般情况下,妇女们的盖头有三种颜色:少妇戴绿色盖头,象征朝气蓬勃,充满活力。中年妇女戴黑色盖头,象征沉着持稳,通达老练。老年妇女戴白色盖头,象征朴实自然,纯洁无暇。“夹夹”(指坎肩儿)有长短之分,一般老年妇女穿黑色坎肩儿,中年妇女穿蓝色或灰色坎肩儿,年轻妇女穿红色或几种颜色搭配的坎肩儿,尤其是花色坎肩儿,使人眼花缭乱,感叹不已。中老年妇女的鞋底是千层底,鞋面用黑色条绒或布料做成,是一种圆口缉鞋,青年妇女们则穿绣花鞋,其外形如船,鞋尖翘起,鞋面及鞋帮均有各种花卉图案的刺绣,做工精细,样式新颖美观,类似于清代家庭妇女之鞋。

至于男子服装,一首名为《依秀儿玛秀儿》的歌谣中这样唱道:依秀儿的玛秀儿罗吆,大呀小儿罗吆;买呀买一个官帽者,头儿戴吆;买呀买一个衫子者,身儿里穿吆;买呀买一个腰带者,腰儿里结吆;买呀买一个鞋子者;脚儿里穿吆。研究者认为,这首歌中的官帽,衫子、腰带、鞋子都是撒拉族男子最理想而时髦的服饰。这里所谓的“官帽”指的是民国时期的大官制服帽,“衫子”指的是用市布料子做成的士人服,“鞋子”指的是黑色高档布鞋,“腰带”指的是绸缎带。后来,由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变迁,撒拉族也逐渐“入乡随俗”,中年男子一般穿宽大的短上衣,系布带,头戴黑色或白色的六牙帽(六边形帽),类似于汉族的狐皮小帽。脚穿平底布鞋。循化东部的孟达人穿吓热亥(一种牛皮靴),老年人则穿白色或黑色的长衫,做礼拜时头缠长约数尺的“达斯达尔”,青年男子爱穿白色的汗褡,腰系红布或绣花腰带,外套黑色坎肩儿。中年妇女穿裤脚拖地的长衣服,脚穿缀以丝穗的、鞋尖翘起上钩的姑姑鞋,年轻妇女爱穿花布衣服。

清真寺建筑

据循化县副县长韩秀兰介绍,撒拉族的建筑主要包括清真寺建筑和民居建筑,清真寺建筑分为中国传统飞檐歇山顶汉式建筑和阿拉伯伊斯兰圆顶穹窿式建筑。民居建筑分为古民居和现代民居。

撒拉族传统清真寺建筑一般由照壁、大门、唤礼楼、礼拜殿,南北配房及围墙组成。整个建筑古朴典雅,用料粗壮,做工精美,与周围的民宅相比,反差很大。很容易造成鲜明的视觉冲击力,使人感到震慑力和神圣感。

走进清真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置于清真寺大门前的照壁。照壁形成一道墙垣,具有挡风辟邪的作用,由方块青砖砌成,壁底为须弥座,座边饰植物浮雕,壁面雕饰松树、牡丹等图案,壁顶作“人”字形,莲瓣形成宝瓶脊。大门也叫牌坊门,建作楼式木结构,中高边低四柱各有一根圆木倾斜支撑,楼顶以宝瓶、花卉、走兽等雕饰,脊两端作龙爪、象鼻子等造型,整个建筑中间开双扇大门,门组簪为六角形,而上刻柿蒂纹理,边开小门,檐面饰置重翘斗拱。

“从众多古清真寺建筑艺术中不难看出,清真寺所发挥出来的功能,影响着整个撒拉人的世界观和行为规范,从而形成了撒拉人特有的伦理道德和生活行为,使清真寺成为撒拉人的礼拜之地,培养撒拉族宗教人才的摇篮,传播宗教文化的真谛和进行宗教活动的理想场所。”循化县副县长韩秀兰说。

民居建筑

据循化县当地撒拉族学者韩占祥先生介绍,撒拉族的古民居,早起略带中亚风格,后来吸收了汉式建筑遗风,建筑布局为中国北方四合院式、土木结构的平顶房,庄廊墙是用封闭的黄土夯实的方形,墙体横切面呈底厚顶薄梯形,仿藏族习俗,围墙四角顶放置白石头,紧贴围墙布建房屋,庄廊中间有庭院空间,整个庄廊建筑由堂屋、厨房、圈房和大门组成。

如今,撒拉族的居民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较大的变化,过去的旧宅已经不多见了,不过,保存较完整的古民居还零星集中在孟达大庄村。大庄村置于黄河臂腕的山沟坡岭上,背靠高山深谷,面朝黄河对岸的藏族村隔望。村落依山势而筑在石堪坡上,高低错落形成阶梯状,互相毗连,一般聚血缘组织而居,一家为一院,住房大部分是简陋的篱笆楼。至于为何修建篱笆楼,韩占祥先生认为有两个原因:其一,村落耕地少,平地窄;其二是村落周围林茂木多,获取木材方便。

大庄村古民居虽然历经沧桑,但明清、民国年间的建筑遗存仍然较多,建筑布置为藏式四合院,土木结构,平顶房二层篱笆楼,庄廊墙是封闭的黄土夯实的方形,墙体底层用石头砌成,上面打成梯形的土墙,在此说明的是篱笆楼底层的墙都居于藏式垒石砌墙。

仿藏族习俗,大庄村古民居院墙的四个角上都放置白石头,庭院内盘牲畜的食槽,单扇户枢方式木板大门。等到天寒下雪季节时,干烧柴用于生火做饭,干青草用于喂牛羊,或填炕取暖。据了解,每当夏收之后,当地妇女们的劳作就是上山打柴或去田边割草,以便准备过冬生火,在当地人眼里,谁家房上的柴草多,谁家的妇女本事就大。为此,柴草的多少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妇女们的社会地位和勤劳持家的美德。说到底,大庄村古民居作为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研究撒拉族明清时代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开发循化旅游文化资源都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