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遗热”成为话题 对待文化遗产莫急功近利

近日在江苏无锡举行的第七届中国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上,我国出现的“申遗热”成为热点文化话题。迄今,我国已有41项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列世界第三位。

“申遗热”出现的重要原因是文化遗产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后,其品牌文化效应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世界上很多保留传统风貌的城市都是旅游者的首选地;即使是一些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申报世界遗产成功后也能吸引大量的游客。

但是,现如今在对待文化遗产方面,不少地方越发表现出急功近利的态度。一方面,在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中,由于缺乏保护意识和对文化的敬畏,一些地方的一些历史文化核心地段、历史街区等在基础建设中受到了很大威胁,甚至很多历史文化名街在城市改造、危旧房改造中被拆毁,失去了其历史文化价值和遗产价值。另一方面,当今许多地方在GDP崇拜下,不惜花巨资大兴土木、大造“假古董”和“假文物”的现象越发严重,出现了毁古、“真文物遭殃”而“假古董吃香”的畸形文化现象。

更糟糕的是很多古村古镇正在迁走原住民,然后大举招商,一个个被改造成商铺、旅店、农家乐、茶社、咖啡屋混成一团的“游客天堂”。在这样的“天堂”里,连一间见证历史的博物馆也没有,导游讲的是编造的民间故事。至于名人故居,大多是找来一些不相干的红木家具、老瓶老壶、三流字画,不伦不类地摆一摆。

一边是真实的历史被抽空内涵,只留下躯壳,被滥加改造;一边却是荒诞不经和无中生有的伪造。经过这样的粗鄙化的“打造”“改造”,在人们眼里,古村古镇就会变得无非是一些年久失修的老房子,名人故居不过是几间老屋子。历史和文化没有了庄重感、神圣感、厚重感甚至基本的美感,那又从哪里感知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珍贵财富,它们并不是为了让我们尽快发家致富而倒腾家底去变卖用的。遗产地不应只看重赚了多少钱,更应保护好遗产地的“灵魂”,从道德、情感层面将可持续发展融入世界遗产保护事业。文化遗产需要保护,需要我们发现并重新认识其价值——这种价值,是文化的价值,而不仅仅是经济的价值。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