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西湖龙井春茶市场:鱼目混珠让农户苦不堪言

探访西湖龙井春茶市场

主持人:清明节前后,正是新茶上市的季节,这其中西湖龙井最富盛名,然而这些年来被光环笼罩的西湖龙井茶,却给当地的农民带来不少的困惑。3月中下旬,我们的记者首先来到了北京的茶叶市场,在这里体会春茶市场的行情。

解说:2012年3月25日,为了更真实了解春茶市场虚实,记者以普通消费者身份,走进北京市的一家大型茶叶市场,在这里看到最多的招牌就是西湖龙井。

记者:这是今年的新茶?

商家:对,今年的新茶,

记者:是新茶吗?

商家:下来了。

记者:是今年新茶吗?

商家:是,不是新茶不要钱 刚刚到的,前天到的

记者:现在有新茶吗?

商家:有,下来了,肯定下来了。

解说:按照商家的说法,所谓的新茶指的就是3月中旬上市的龙井茶,为了打消记者的顾虑,店员现场冲泡了几杯茶,以此证明他们经营茶叶的新鲜。

商家:不同的地域茶叶做出来的口感就不一样,茶都是龙井茶。

记者:你这个新茶什么时候采的?

商家:这星期,这个星期刚到的货。旧茶不像新茶喝着有那么清香的味道,旧茶会有点苦,不像新茶这么清香。

解说:记者又陆续走访了几家茶叶专卖店,尽管都说是龙井茶,但是每家茶叶价格却千差万别。

商家:这个茶600元一斤,这个是800元一斤,今年新茶顶级的行吗?打完折1500元一斤。

记者:这是哪的呢?

商家:狮峰的。

记者:这个狮峰的多少钱?

商家:这个1200元一斤。

解说:让人不解的是,明明招牌上写着西湖龙井,可销售人员却刻意模糊掉西湖龙井的名字,转而说自己的茶是产自梅家坞,或者是产自狮峰山。

记者:像你们这个茶是哪的?

商家:是梅家屋的。这都是刚下来的茶叶。

记者:都是西湖的吗?

商家:对对,都是在西湖边。

解说:一圈市场探访下来,让本来就已经不太明朗的市场,显得更加扑朔迷离了。市场里销售的到底是不是真正的西湖龙井,销售人员口中说的那些产地和西湖龙井有什么关系呢?带着种种疑问,3月27号我们来到了西湖龙井的主产区,浙江省杭州市。

到了杭州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样的茶才能定义为西湖龙井。

西湖龙井是指产于杭州西湖风景区龙井村及周边几个山坳里产的一种扁形绿茶,西湖龙井自唐代流传至今已经有1200年的历史,是目前唯一经国家正式授牌的“国家礼品茶”。

西湖龙井行业协会会长 商建农:西湖龙井茶就在杭州西湖的西面168平方公里范围之内,种植面积是20000亩,春茶产量是380吨。

解说:在主产区我们也了解到,西湖龙井的主产地分“狮”,“龙”,“云”,“虎”,“梅”对应的核心产地分别是狮峰,龙井,云栖,虎跑和梅家坞。而在北京的市场里,销售商所介绍的龙井都说产自这些地方。那么真正这些产地的龙井现在是什么样子呢?

解说:当记者来到西湖龙井主产地之一的狮峰产区,大片的茶园里还见不到采茶的农民,相对于北京茶市里热销的场景,原产地的茶园里却显得给外冷清。

记者:27号到了梅家坞 没有采茶的人 嫩芽也少

农户:有的小的还不舍得采,我们龙井茶不是采的很小的,不像外地茶,我们要好采了才采,舍不得采呢。

解说:当地老乡告诉我们说,西湖龙井春茶有着严格的采收标准,发出的嫩芽必须达到一芽一叶,而且嫩芽的大小也有要求的。

农民:我们这的龙井茶就要采的大一点,一般要到1。2公分以上。

解说:因为今年气温偏低,采茶日期和往年比较起来还要晚上几天。当记者第二天也就是3月28号再次来到茶园的时候,已经有人开始采收了。

记者:今天才刚刚开始?

农民:恩,今天才刚刚开始,今年的温度比较低。

记者:一个星期之前有开始采的吗?

农民:没有呢。

记者:有的话也就是这两天才开始采?

农民:对,就这两天。

解说:在西湖龙井的主产地翁家山村,我们见到了正在这收春茶的企业负责人沈徐荣。

记者:今天是第一天开始收对吗?

收购商:老百姓是第一天开始采,因为前3天我和他们说了一下28号开始收。

解说:此时我们才知道,今年的西湖龙井在3月28日才在产地开始收购,可见市场上出售的并非是真正的西湖龙井。

西湖龙井行业协会会长 商建农:真正上市的话总要到4月份。

记者:3月中旬左右我看市场上就已经开始有卖了。

西湖龙井行业协会会长商建农:那肯定是假的百分之一百假的。

解说:商建农会长告诉记者,现在市面上销售的西湖龙井茶多数是以假乱真,自1990年以来,浙江龙井、安徽龙井、江西龙井等诸多地域龙井茶相继推出,由于都是扁平绿茶,不熟悉西湖龙井茶的人往往是一头雾水可谓真假难辨。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鲁成银副所长:正宗的西湖龙井它扁平光滑挺直尖削,非常好看,颜色就像糙米一样,发黄的,味道方面比较鲜爽回甘,有豆花香。

解说:鱼目混珠的龙井茶市场,让西湖龙井产区的种植户们苦不堪言。二三百元钱一斤的普通龙井茶,因为打着西湖龙井的招牌,市场上可以卖到几千甚至上万元钱一斤,而被龙井大军团团包围之下的西湖龙井只能主动降低身价。

农民:我们正宗的龙井价格卖不好,人家冒牌的模仿我们这个茶叶。

记者:假的卖的便宜所以人家以为你们卖的也便宜?

农民:对,就这个道理。

农民:收3500元一斤,我给他3000元,因为我没有本事卖,靠他们给我销,以后七八百元的,五六百元的靠他们给我销。

解说:由于西湖龙井的市场份额被大量侵占,种植户销售途径只能单纯的依靠大公司集中收购,经济利益受到了损失,挫伤了农民积极性。

农户:仿冒的这种所谓的西湖龙井,把市场价格给冲了下去,没有显示出西湖龙井应有的价格,只有贱卖,贱卖之后本地茶农的积极性都给打掉了。

解说:同样感到困惑的不仅仅是当地的普通农户,专门经营西湖龙井茶加工企业30多年的周建德,在业界算是位声名远播的人物,但是在面对纷杂的龙井茶市场,同样感到身单力薄和万般无奈。

周建德:现在外面有些仿制制作像西湖龙井的看上去又漂亮,颜色比较青,统一,它是用机器制作的。看上去比较平扁而且,消费者一看很中眼,给消费者一个误解的心理。

解说:市场上的龙井茶鱼龙混杂,这让一心想做正宗西湖龙井的老周很困惑。正宗的西湖龙井因为每年产量有限,再加上手工炒制,价格都很高。而其他产地的龙井价格低廉,过大的价格差距让老周的龙井生意做起来举步维艰。

周建德:从这个方面就给我们企业带来最大最大的烦恼,它印上了你的名称,商标,品牌,它都给你占用掉了。

主持人:西湖龙井做为我国的一个名牌优质农产品(000061),这些年来饱受诸多假冒产品的侵害,在这场真假难辨、利益纠葛的混战中,无论是种植户还是加工企业都显得力不从心。那么原产地的农民和企业又应该如何在混乱的市场中保护自己的品牌呢?

解说:在这场品牌保护战中,西湖龙井打出的第一张牌,是先从自己开刀,规范自己。

农民:我们这的村民自觉性都很强的,全部保护起来的。一般来讲像我们这里的茶叶我们都是不让外面的进来的。现在村里也管的很严,互相监督村民,现在管的很严的,就是为了保护我们这个品牌。

解说: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收购春茶现场中每个农户手里都有这样的防伪标识。

采访:本地产的有这个标签,多少多少有标签。

记者:为什么卖茶叶还得拿着这个标签?

农民:这个说起来应该是防伪吧,和防伪标记是一样的。

记者:你要是不拿这个签会怎么样?

农民:他认为你不是本地产的。

解说:为了防止出现假冒伪劣,2012年,杭州西湖区创设了防伪标识,凡在西湖区168平方公里范围内生产、销售的西湖龙井茶,统一使用这一标识,每250克提供一张防伪标识。

协会会长:380吨这么一个量,我就发380吨的防伪标识,茶农自己销售是贴上去的,如果是企业销售是把茶农的标识拿来去换成企业的标识,这个量是控制的。

解说:2011年困惑了许久的周老板遇到了一个叫朱建的人。朱建过去做文化产业,对龙井茶的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这一年朱健加入了老周的公司,他不但带来了资金,更带来了他对西湖龙井独有的诠释。

朱建:这样一个30年发展的品牌,它本身有一个品牌的价值,我们提出一个理念,就是用现代的科技把这个茶做真做实,真就是真的龙井,实就是好的龙井,用文化文化我们分两块,跟时尚互动,跟艺术来交流,到最后变成了一个时尚品艺术品。到最后形成了大家共识的好的品牌。

解说:而面对纷繁的市场,朱健坦言,他没有更好的办法,只有踏实的做好自己的产品,让正宗的西湖龙井在市场上物有所值。

朱健:做茶叶它不是一朝一夕的,不是一个很短平快投资的事情,它是需要有耐心需要有过程,因为好的产品我觉得懂茶的人还是有,好的产品经过分享还有会有人来认识它来传播它,我觉得我们也会来做高。

茶研所专家:我一直认为西湖龙井传统的这点东西它是一个文化产品,它不是一般的饮料,所以你就不能用作为一般的快消品作为一般的饮料的产品去做,那样可能对西湖龙井,本地原料不够,就要大量的,别的地方的,非核心区非西湖龙井产区的茶叶就要进来了。那么最终可能就是一个灾难性的后果,所以我建议我们的企业家和茶农珍惜这么一个历史品牌。那么它的价格完全可以在保护好做好产品的前提下我觉得价格可以适当的高一点。

主持人:西湖龙井自古流传至今,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名牌农产品,但是如今也在市场的竞争中显得困惑无助。在我国还有很多像龙井茶一样的优质名牌农产品,他们都或多或少的在市场的竞争中显得力不从心。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名牌农产品只有净化自身,并一直坚持在混乱的市场竞争中保证自己优秀的品质,才能成为真正的名牌。

责任编辑:yiming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