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古厝“申遗”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红砖红瓦,燕尾山墙,细处辅以精美木石雕刻。在闽南,红砖古厝是再常见不过的建筑形式,以至于这一道福建四大民居中最亮丽的风景线,往往被忽略,淹没于钢筋水泥的重围。

福建四大民居,即土楼、土堡、红砖、灰砖。继2008年永定、南靖、华安三县成功为土楼申遗,今年3月,闽系红砖建筑捆绑“申遗”工作也有了实质进展。

这无疑将是红砖古厝的春天。通过“申遗”,势必将有一批被遗忘的红砖古厝,得到更好的保护,进入更多人的视线,重焕活力,凤凰涅槃。

这无疑也将是一场漫长的较量。后“世遗”时代,非“世遗”土楼的发展迷局仍无解答,各方利益博弈愈演愈烈,不禁令人担忧,红砖古厝的“申遗”之路或重蹈其覆辙。毕竟,两者有太多的相似——都是活的建筑文化,都是多地捆绑“申遗”,都有太多本身具备深厚文化和历史价值的民居群,因为保护不力等客观原因,无缘“世遗”绚烂的光环。

值得一提的是,基于建筑模式一脉相承、唇齿相依的历史背景,红砖古厝“申遗”,或将在厦泉漳三地之外,加入对岸金门的元素。这让红砖古厝“申遗”,更显厚重和分量。

自2002年至今的10年间,为“申遗”寻求切实可行的方案,金门一直在努力。从“战地文化”到“一个活的闽南文化”,变的是表述方式,不变的则是由“闽南”、“侨乡”及“战地”组成的文化内核,而红砖厝始终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闽系红砖建筑“申遗”工作在祖国大陆得以推动,让金门方面看到两岸携手“申遗”的希望。

几年间多次到泉厦两地交流,甚至由副县长带队到北京取经。不仅如此,金门素来注重红砖古厝的保护,对修缮此类古厝,早已形成修旧如旧、专款补助的一套固定模式。金门县文化局官员称,不管“申遗”结果如何,他们更看重的是“申遗”的过程。或许,两岸争取捆绑“申遗”的更深层意义便在于,我们在向对方提供成功经验的同时,也得以学习对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务实。

不妨放慢脚步,立足保护,细致论证。如此,红砖建筑“申遗”方能不留遗憾。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