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人的保健圣品凉茶

一杯苦涩的凉茶,实在是不可小觑。它曾为飘洋过海卖命的香港矿工护过航,如今则蜕变成岭南地区人们的健康解渴饮料。这杯中国人眼中的‘灵丹妙药’,最近又正式荣升为中国国家文化遗产,奠定了它在中国岭南传统饮食文化中的显赫地位。香港民政事务局最近宣布,经粤港澳政府努力争取,中国国务院已批准把凉茶列入518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以彰显它对中国岭南地区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不管何时去香港,都可感受那满大街的凉茶铺,已经实实在在的成为了这座城市的标志之一。出门在外口渴时喝上一杯凉茶,是香港人习以为常的事。走在香港的大街小巷,总是能很容易地就发现凉茶铺的身影。醒目的招牌上,大致会写上三个字,一般以“堂”字结尾。这些凉茶铺空间都不是很大,站在门口一眼看尽其中。靠近门口的柜面上通常会摆上一把大铜壶,特别抢眼,在古装片里似曾相识。走进尖沙咀一个小小的凉茶门面,里面坐着都是各地来的游客,一边饮茶一边开怀畅聊。店内陈设也极具中国风,小小的八仙桌,弧形的腿上有雕饰,台面的大理石纹路,给人一种中国山水画的闲情。香港大多数的凉茶铺都保留的比较好,而在内地很多所谓的老字号店铺还真的很难再找到这种古早味。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粤港人的保健圣品凉茶

粤港人的保健圣品

在香港喝凉茶有两种方式,你可站在门口的柜面外,也可以走进店内坐下。一般来说,如果你只是喝一碗凉茶,可以选择前种。门口的柜面上摆放着无数个小碗,已经盛好新鲜熬制的凉茶,上面用玻璃罩盖上干净卫生。随买随饮,一口饮尽,接着赶路逛街。如果你还打算试试其它小食或小憩一阵,便可以坐于铺中,悠闲欣赏品味。带着淡淡药味的凉茶是粤港澳地区居民根据当地气候、水土的特征,根据中医养生理论,以中草药为原料,开发出的传统保健饮品,一般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祛火除湿等功效。香港凉茶铺多到数不胜数,或者占据闹市一角,或者居偏巷一隅,大都生意兴隆,因为都有相对固定的熟客光顾。过去的香港凉茶是流动的,到处都是叫卖声,近年来才逐步搬进了固定的门市内。只有在凉茶博物馆,还保留了当年凉茶业的传统形象:一辆四轮小车上,高挂一盏玻璃罩灯,车厢内装两个大茶煲,车架前方分门别类摆放着茶杯、茶台架及各类“送口凉果”,一位身着短衫短裤的老伯正挥勺盛茶。按下试听键,还能听到老人苍凉亲切的叫卖声:“百草凉茶,真料菊花金银花凉茶,凉——茶……”令人回味啊。

香港凉茶铺多到数不胜数

其实,凉茶“既不凉、也不是茶”。它是我国粤港地区民间常用复方或单味土产草药煎熬而成的饮料,将药性寒凉和能消解内热的中草药煎水作饮料喝,以消除夏季人体内的暑气,或冬日干燥引起的喉咙疼痛等疾患。由古至今,凉茶已经成为了香港人生活当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生活元素,它承载着历史,保留着传统,更映射着中药文化与中国人的饮食文化。

经久而流传

凉茶品种甚多,有廿四味凉茶、葫芦茶、金银菊五花茶、苦瓜干凉茶等等。甚至连龟苓膏汤、生鱼葛菜汤、红萝卜竹蔗水等,也演变成为香港人喜爱的传统老牌凉茶。香港人常年的一个生活习惯。因此坊间流传着“饮一杯凉茶,不用找医家”的谚语。香港历史博物馆荣誉顾问郑宝鸿说,1869年的香港政府宪报中列明,当时每艘从香港飘洋过海到美国的苦工船均要载备煲24味的中药材料,而且清楚规定每种药材要多少斤,否则属违法。中间几个月的漫长旅途,凉茶就成了船上的医疗良药。一直研究凉茶药材的香港中国医学研究所所长李宁汉说,当年数以万计的香港人被卖到南洋当矿工,都要自备24味。“开矿经常有感冒,没有大夫看,就只能饮凉茶。”

凉茶“既不凉、也不是茶”

关于凉茶的历史典故、民间传说在岭南和海外广为流传,经久不衰。数百年来,林立于广东、香港、澳门的凉茶铺,形成岭南文化的独特风景线。时至今日,凉茶仍然是粤港地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而凉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和广泛的民间性、传承性亦使其成为了世界饮料的一匹“黑马”。每年有200多万吨凉茶从岭南地区销往全国及海外,为人们在炎热气候里带来清凉的愉悦,而一杯略带苦涩却有回甘的凉茶,亦令人额外体会到粤港人们勤劳务实的生活态度和一份独特的生活情趣。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