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山圣湖大峡谷申遗构想

西藏山水的精华——神山圣湖大峡谷,即:雅鲁布藏江河流、雪山与高原湖泊群,是举世罕见的世界奇观,宝贵的自然遗产,完全符合《世界遗产》标准规定的四大条件,建议启动申报世界遗产的工作。

(一)一部活化的地球演化教科书

自始新世以来,印度洋板块向北俯冲,产生强大的南北向挤压力,致使青藏高原快速隆起,形成喜马拉雅山地,这次构造运动称为喜马拉雅运动。尤其重要的是发生于上新世-更新世的晚喜马拉雅运动。在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三大板块的相互作用下,发生了强烈的差异性升降运动,全国地势出现了大规模的高低分异。差异运动的强度自东向西由弱变强。由于印度洋不断扩张,推动着刚硬的印度洋板块,沿雅鲁藏布江缝合线向亚洲大陆南缘俯冲挤压,使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大幅度抬升,构成中国地形的第一级阶梯。

(二)美丽绝伦的自然风景

1.三大圣湖风光旖旎。纳木错湖水靠念青唐古拉山的冰雪融化后补给,沿湖有不少大小溪流注入,湖水清澈透明,湖面呈天蓝色,水天相融,浑然一体,闲游湖畔,似有身临仙境之感;玛旁雍错是世界上最高的淡水湖,天气晴好时湖水蔚蓝,碧波轻荡,白云雪峰倒映其中,湖周远山隐约可见,景色奇美;羊卓雍错,草甸辽阔、湖泊清澈、群山百态、岛屿神秘。

2.雪山高耸雄奇绝伦。拉萨以北100公里处,屹立着举世闻名的念青唐古拉大雪峰,北沿是纳木错,山顶最高处海拔7117米,终年白雪皑皑,云雾缭绕,神秘莫测。冈仁波齐是世界公认的神山,虽并非这一地区最高的山峰,但是只有它终年积雪的峰顶能够在阳光照耀下闪耀着奇异的光芒,夺人眼目。喜马拉雅山常年冰雪覆盖,珠穆朗玛银装素裹,亭亭玉立于地球之巅。

3.大峡谷原始风光神秘瑰丽。大峡谷有两个基本特点:奇特的大拐弯和青藏高原最大的水汽通道,这两大特点本身构成了世界上珍奇的自然奇观,构成了最有特点的生态旅游资源。前者最好从空中来立体观赏它。后者的水汽和热量为大峡谷地区带来山地齐全的垂直自然带,生物的多样性和季风型海洋性温性冰川、高山湖泊的无穷魅力和神奇壮秀以及变化无穷、独特壮丽的万千气象。

(三)成分独特、保存完好的特殊生态系统

1.独特的高原湖泊、雪山生态。冈底斯山脉和喜马拉雅雪峰孕育着南亚诸大河流。冈仁波齐雪峰附近,发育了狮泉河、马泉河、象泉河和孔雀河。它们分别是印度河、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萨特莱杰河和恒河的上源。印度教和藏传佛教徒都视其为“神山”。自古以来就是佛教徒心目中的“世界中心”。圣湖玛旁雍湖在神山以南、纳木那尼雪峰北侧,是一个面积412平方公里,海拔4587米的高原淡水湖泊。

2.念青唐古拉山与大峡谷的垂直生态。雅鲁藏布江水汽通道作用造成了大峡谷地区齐全完整的垂直自然带分布,由高向低,从高山冰雪带到低河谷热带季风雨林带,宛如从极地到赤道或从我国东北来到海南岛一样。

(四)物种多样性举世罕见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自然保护区是西藏乃至全中国最重要的动植物王国。

大峡谷地区是西藏自治区生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地方。该地区维管束植物约3500余种,其中有利用价值的经济植物不下千种,具体可分为:药用植物、油料植物、纤维植物等。特别要提到的是高山杜鹃,因为大峡谷的高山灌丛主要由常绿杜鹃组成。这一区域内有154种杜鹃,占世界杜鹃总种数(约600种)的26%。

大峡谷地区茂密的森林及高山灌丛草甸栖息着种类繁多的动物,其中不少是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如皮毛动物水獭、石貂、云豹、雪豹、羚羊等。

(五)独特的西藏文化、历史、民俗

西藏地处中国西南边疆,是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藏族是居住在青藏高原上的主体民族,西藏最古老的宗教苯教和主导了西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藏传佛教,其影响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了不同于别的民族的民俗风情和审美情趣。西藏文化的内容丰富,民俗文物多姿多彩,举凡服饰、饮食、居室、婚丧、节日娱乐等等都为我们演绎出藏族丰厚的历史文化的变迁与升华的过程。

我们建议,西藏神山圣湖大峡谷,应当成为世界遗产,严格保护,永续利用。

一是确定申报世界遗产的范围。最理想的范围,应由五大景区组成:1.纳木错——唐古拉山,2.羊卓雍错——宁金岗桑雪峰,3.玛旁雍错——冈仁波齐雪峰,4.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5.雅鲁藏布大峡谷自然保护区。

二是自治区住房与建设厅牵头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参与,积极出面协调国家住建部、外交部等给予具体指导,整合协调各个管理机构,共同组织实施,形成强大合力,稳步推进申遗工作。

三是鉴于纳木错-唐古拉山居于西藏地域中心位置,区位优越,交通良好,联络便利,又归首府拉萨管辖,在西藏神山圣湖大峡谷即雅鲁藏布江河流雪山与高原湖泊群申报世界遗产工作时,可由拉萨市政府牵头承办。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