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珺说翡翠:回忆翡翠的往事
翡翠玉雕
人们常常说到的翡翠传入中国是在清中期前后,其实这是指翡翠大量被引进中国并已进行了批量生产的时间,而翡翠最初传入中国的时间却要早得多。
其实直到明朝,翡翠仍是可望而不可求的。在北京北部明十三陵的定陵中,陪葬万历皇帝的有大量的珍珠、宝石和精美的玉器,但其中没有翡翠制品。翡翠虽很早就见于记载,但这种能够像磨墨一样屑金的神奇的绿色宝玉直到清代才开始大量出现。这种产于缅甸北部的美玉传入中原的过程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相传常有马帮从缅甸一带运木材、香料回中原,一匹马的马垛不平衡,赶马的商人顺手在路边捡起一块石头,压在马垛一边。直到进了中原,卸下货品,这块石头也完成了任务,被顺手扔在路边。不知道多久以后,一个碾玉的师傅从此路过,远远地看到阳光下一块绿色晶莹的东西,走近拿起来细看,又不见了绿色光,只是一块灰白色的石头,中间微微现出绿丝来。师傅左看右看,仔细端详,心想也许这璞内有玉呢?待他拿回去切开玉璞一看,他被惊呆了,这样鲜艳、晶莹、润泽的好玉是他从未见过的,这就是后来的翡翠。
民国时期,很多破落贵族卖出了家里祖传的翡翠,当时北京前门廊坊二条有很多专收翡翠的珠宝行,收了老翠后,有的直接卖给有钱的主顾,有的经过加工再卖到国外。镶在帽子上的翡翠“帽正”被改成翡翠戒面。宫廷妇女用于梳旗装头面的翡翠扁方被切成很多小片,出口日本后,被加工在和服的腰带上。很多珠宝行就此发了财,投入大量钱财到缅甸开采、购买原料。
1949年以后,珠宝消费市场逐渐消失,1956年公私合营,大批的工场、珠宝店合并,很多师傅回了老家。大陆内销的翡翠市场基本上减小为零,但对翡翠的挚爱在东南亚一带仍然延续着,很多东南亚、香港、台湾人到内地都要到文物商店、友谊商店买些翡翠带走。这些市场是不对国内人开放的,即使有钱也没有买的地方。
很多老行家说起20世纪60、70年代的王府井八面槽,都还记忆犹新,那是北京首饰进出口公司的一个翡翠收购点。每天早晨天不亮,就有很多人从外地赶来,挑着担子、背着包袱,等着门市部开门。开门后,就像专家坐诊,有专家给送来的这些翡翠估价、收购。卖出翡翠后,这些卖主非常高兴,拿到少则几块钱、几十块钱,多则几百上千元,要知道当时一套房子也就几百元不到,祖辈传下的翡翠往往能解后辈人的燃眉之急。
这些翡翠整理好之后,打好箱,在广交会期间,会有大量的香港珠宝商参观购买,说是买,跟抢差不多。早晨,广交会还没开门,珠宝商们就排在门口,只等门一打开,就争先恐后往里跑,跑在前头,就有机会先坐下来看货,后边的就得等着了。坐下后,整箱的货搬上来,要买必须整箱买,您说我挑几件喜欢的买,对不起不行,来晚了的还净有买不到的呢。当时很多香港的珠宝商因为购买北京首饰公司的翡翠,挣了大钱。
那么多好翡翠整箱整箱的出口,一方面确实给国家换来了大量的外汇,促进了当时的国家建设,但另一方面,那么多珍品翡翠外流,想起来也真是挺可惜的。而且翡翠这种收藏有些特殊,它还不像古董字画,赶上行情好的时候,几年中能在市场上出现两三次,翡翠是一经收藏,就很难再在市场上见到了。1995年我在嘉德拍卖做国内最早的珠宝专场拍卖时,到处收货也没有机会收到几件好的翡翠。那么多好东西,可能也很难有缘再见了。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