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跨文化传播中保持优势

情人节与七夕节的一冷一热对比鲜明。那么,问题也就摆在了我们面前:

如何正确看待不同的节日?如何扭转畸轻畸重的节日偏好?更深层次的考虑,如何在跨文化传播中保持自身优势?

依笔者之见,在以节日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要提升其各自文化的内涵与张力。挖掘传统节日文化中适应当代社会的文化价值,实现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向当代性过渡。每一种节日文化都包含着浓厚的文化底蕴,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更是承载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然而,现阶段我们面临着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日显苍白的困境,因而要挖掘并提升传统节日文化中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一定价值的文化精神,使其顺利实现当代意义上的调试。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需要创新传统节日的文化符号,也就是传统节日的表现形式,有效实现节日文化的当代传承。符号的传达关系和传达功能不仅要受到符号使用者的限定,还要受符号使用环境的制约。所有的节日符号系统的传达意义和传达功能,要受到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文化背景及各民族的文化心理环境的影响。适应这种经济发展及转变的民俗活动就自发地得到保存和发展,而主要以早期农业文明为基础的活动因难以在现代社会中找到基石而逐渐式微和消亡。因此,要实现传统节日文化的当代过渡,在弘扬传统节日文化中恢复其应有的地位,在全球化跨文化传播与交流的语境中获得话语权,就需要创新传统节日的符号品牌,以使得它不仅能够被本国民众所接受,也能够在跨文化传播中保持一定的民族特色和优势地位,才不至于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归于沉寂。

因此,在挖掘与提升文化内涵的同时,我们需要坚守节日文化的民族特色,走中国特色的节日文化之路。这也是在跨文化传播中保持自身优势的内在要求。在多元文化语境下,西方节日对我国的传统节日造成了强大的冲击,节日的西化现象日益凸现,本土节日文化正面临着日渐式微以及失去其民族个性的危机。这种局面也为我们保护本土节日文化,坚守节日文化的民族个性敲响了警钟。

最后,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同时,还需要与西方的节日文化进行和谐对话。与中国传统节日的特点不同,西方的节日文化更多的注重个性的张扬,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性、参与性等,体现的是一种平等自由、充分展现自我国的精神面貌。在某种程度上讲,这也填补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的某些空白。因而,对于西方节日文化,既不能盲目推崇,也不能任意否定,而是要与之进行相互互动,吸收其能优化本土节日文化的元素,为本土节日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和丰富的营养。通过异质文化进行本土化改造,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既坚持了民族个性又创生了世界品格,有利于传统节日文化焕发生命活力。这不仅阻挡了传统节日文化在我国日渐式微的现状,而且也将为传统节日文化走向世界提供某种可能性。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