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捧与冷遇

通过上文的背景介绍,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西方的情人节与中国的七夕节属于同一类型的纪念性节日,只是西方的情人节充满了宗教般神圣色彩,而中国的七夕节则具有神话般的浪漫氛围,都有着各自的特色和文化蕴含。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西学东渐的文化潮流中,西方的情人节也漂洋过海来到了中国。可是当这样两个节日在中国大地上相遇、碰撞时,他们却具有了大相径庭的命运。

西方情人节在近几年成为很多年轻人热衷的节日,对它的重视几乎到了夸张的地步,甚至连很多外国人也觉得中国人的情人节过得有点太疯狂。可以说,过与不过情人节,似乎成了检验一个人是否时尚的反映之一。与此相对,中国传统的、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七夕节则日益受到冷落。舶来的节日成了香饽饽,而本土的节日则有意无意的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为何中国的年轻人热衷于过西方的情人节?其原因很多,不能单一的认为是某个方面所造成的。简单分析一下几点原因。

首先是西方文化的侵染,使得中国人熟悉和了解了西方的情人节。其实,不仅是在我国,在许多亚洲国家都是如此。比如在日本,情人节时女性送巧克力给她喜欢的男性,而男性则在一个月后的白色情人节回赠礼物给女性以表衷肠等。可见,西方的情人节,不光是在中国,甚至是在全世界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遍的节日了。这也是因为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浸染的同时,作为经济的附属品的文化也如同好莱坞一样传播并占据了新一代青年人的身心,新一代青年人在追求西方物质生活的同时也自然而然的追随着西方的文化潮流。

其次是西方节日传入我国,是全球文化和经济一体化的结果,也是现在众多商家疯狂炒作的结果。无论是我国还是日本等东方国家,情人节都和大众传媒及众多商家的疯狂炒作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大众传媒之所以炒作,是因为很多标榜为精英文化的传媒执掌者一向以西方文化为追求导向,素以西方文化为自己的精英文化标向,商家之所以炒作,原因很简单,就是为利益所趋。为了获取利益,对于他们来说,节日是越多越好。因为每一个节日,这些商家都会借机会向年轻人促销商品,总使得某些商品为之畅销。像情人节那天,玫瑰和巧克力之类的商品甚至于畅销到许多商家断货的地步。越是畅销,他们就越是哄抬物价而从中牟利。

最后是西方情人节的内容更适合年轻人追求时尚的潮流。像我国的七夕节,其内容有待更新,某种程度上中国传统节日已经蜕变为“吃”的节日,如元宵节也只是吃元宵,赏看焰火,无其他节目,春节不守夜,十五不观灯,重阳不登高,中秋不赏月。进一步而言,在经历了文革的断代、改革开放的潮流后,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产生割裂现象,新一代年青人所接触的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氛围已经极为淡薄,甚至很多年青人都不知中国众多传统节日的由来,和西方情人节相比,似乎使人无法喜爱。火红的玫瑰花,让人心花怒放,即使是一个外表冷漠,不懂浪漫的女人人,也会被那一束束火红的玫瑰花所感染。而巧克力迷人醇香的味道,是爱情的味道。璀璨无瑕的钻石,更是象征着尊贵与爱情的坚贞不渝。随着时代的变化,情人节的内容也在不断的更新和丰富,像什么烛光晚餐、情人约会等等。这些东西,又如何不令年轻人所追捧呢?

相比之下,中国的七夕节走向没落,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缺少现代元素符号。传统的“七夕节”是有一定的仪式的:夜晚设香案、置瓜果、迎巧娘(织女),少男少女学习模仿男耕女织,此谓之“乞巧”。主要是祈求得到忠贞爱情与美满家庭。七夕节还有许多民俗活动,如“种生”,就是人们把红豆、绿豆、小麦等浸于碗中,等待出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求子”;“彩线”就是姑娘们以各色彩丝,穿针引线,进行比赛;“瓜果”就是茂盛的瓜果架下,少女们偷听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以求日后获得千年不渝的爱情。“红豆、彩线、瓜果”,这些习俗在形式上过于传统,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但我们可以加以改良发展来为今天所用。“七夕节”备受冷落是一种传统的断代,一个重要原因是“七夕节”没有一个统一的且适合年轻人活动的载体。而西方情人节,有情男女相互送鲜花、巧克力,这样的载体既简单而又浪漫。“七夕节”活动大多适合在乡下进行,从而很难被生活在都市里的年轻人所接受。

两个节日相对而言,一个是具有西方外露表白的奔放特性,另一个是含蓄内敛的中国传统风情,而当今时代的年青人在西方文化的浸染下成长,在感情表达方式上也趋向于西方的个性张扬,甚至以此为荣。失去了父辈对传统节日的引导下自然导致情人节的热捧与七夕节的冷遇。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