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制出华彩鞋服

老美华传统手工制鞋技艺、津派旗袍服饰和中式连袖男装传统手工技艺,2009年入选天津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日前,记者走进老美华,目睹了传统手工技艺制作出的布鞋和服装。
纳鞋底每寸达到81针
老美华鞋业服饰公司总经办主任李惠文介绍,制鞋的传统手工技艺包含50道工序,被称之为“三寸金莲”的坤尖鞋,传统工艺完全是手工制作,按照“小、瘦、尖、香、软、正、平”七字诀,严格把住技术要点关。传统工艺制作千层布底,原材料选用两层白布做“夹纸”,鞋底有36—40层白布,原材料要求无杂色,纳底每平方寸九九八十一针。纳底要求夏季选用安徽的麻,冬季则用河北、张家口的油麻。纳好的鞋底码在大缸里用60℃的水浸透,用2寸厚的木盖儿压好,缸口四周密封24小时,这样底子和线不脱股,增加牢度。起缸后,再用木槌矫正鞋底形状,以日光晒干或烤箱烘干。
津派旗袍缝制讲究
老美华在近百年传承鞋文化的同时,也创造了独具一格的“津派旗袍”。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老美华专门为艺人、社会名流富贾和小姐太太上门量体定做旗袍、马褂、绣裙等。在设计缝制过程中,对每一个细节都必有讲究,例如量身之前须做“体型观察”,了解其体态的优点和缺点,做到“胸有成衣”。又在裁剪前先在纸上绘图打样,将量身所得尺码做最适当的分配。在做工上以传统工艺见长,精美手工缝制,有严格的传统工艺要求,即丝缕正,一寸十二针。在搭配装饰方面,也都要求做到丝丝入扣,至臻于完美。
老美华制作旗袍有丝、麻、棉和化纤等面料,在熨烫温度、预留缝份宽窄、缝制中绷撑松紧的运用等各方面格外注意,才能避免完活后发生收缩、膨胀、皱纹、扭斜等现象而影响整体的完美。另外,旗袍的量身设计必须考虑穿着者的身份、职业、脸型、体态等因素,才能达到称心如意的效果。
连袖男装见证手工技艺
老美华连袖男装就是肩袖一体,前后身一体,无起肩和落肩部分。整件衣服可以平铺于地,结构简单、舒展。传统的连袖男服特点是:主领、连袖,由于面料幅宽不同,后背或有缝或无缝,可称“大裁”或“小裁”。这种服装通过手工裁剪,达到立体效果,无论是裁剪还是制作,都需要丰富的经验和高超的技艺。其中手工工艺耗时、费力,也使一些服装企业力所不及,因此传统连袖男装工艺已经成为中国服饰文化中弥足珍贵的遗产。
保护老手艺人培养接班人
当年老美华生产的坤尖鞋是缠足老人逢年过节必买的商品,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还有外地人专门来买鞋。但是由于千层底的传统工艺制作技术难度较大、周期长,特别是一些繁杂的工序如搓麻绳、纳千层底等,年轻人不愿学,现在都是河北保定等地的中老年妇女加工,店内后继乏人。老美华鞋业服饰公司董事长韩志永说,企业除了对传统手工技艺生产车间的外地鞋厂给予扶植和经济上的优惠之外,通过经济补贴和情感关怀加强对老手工艺人的保护,培养接班人,以确保传统手工技艺不致失传。
新闻链接:
老美华建于1911年,创始人庞鹤年出资买下南市店铺的时候,得到了其父亲的出资帮助。当时他父亲对自己的出资入股只要求一个回报,就是要庞鹤年负责将他的姑姑养老送终。庞鹤年的姑姑叫庞美华,在家族里是一位老姑娘。庞鹤年没有犹豫,就答应了。为了表明自己的态度,庞鹤年干脆就将店名命名为老美华。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